文:德蘭
卡爾·邁登斯(1907-2004),出生於美國波士頓。
1936年,卡爾·邁登斯成為《生活》雜志的攝影師。1938年起,他與妻子搭檔來到中國拍攝中國抗戰。
1941年,邁登斯由重慶去往成都,途徑龍泉驛,拍下了這些有關龍泉驛極其珍貴的照片。
2009年,這些照片首次在中國發布,立即引起四川博物館、四川社科院、四川檔案館極大震動。
龍泉驛是四川省成都市所轄的9區之一,成都市東部副中心,它也是「中國水蜜桃之鄉」。
龍泉驛歷史悠久,唐代為東陽縣、靈池縣治地。靈池縣,以其縣南分棟山邊有一泉池曰「靈池」,故名。
元時設陸路驛站,明代改稱「龍泉」,於此設驛站,始稱「龍泉驛」。1959年,劃歸成都市管轄,成為成都市龍泉驛區。
長勢良好的稻田,穿著整潔、表情輕松的農民在田裡除草,那時成都周圍都是這樣的景象,好一派西蜀田園風光!
兩個踩水車的兩個小夥子,剃著平頭,精神氣十足。遮陽傘、水車、稻田、遠遠地龍泉山,好美的畫面感。
耕田的水牛,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田埂上的是糞桶,農民在給莊稼施肥,一定是個好收成。
磨坊,水牛拉磨是川西的特色。
農家小院裡推磨。
土壘的牆,稻草的屋頂,這就是那個年代典型的川西民居。
牆角下堆放整齊的農具,可見主人是個勤快之人。
藍天白雲映照下的農邨院落。啄食的雞群,雞公車、晾曬的穀物,這樣的農邨生活,你喜歡嗎?
屋裡,兩個女人,一個織布,一個在打草鞋。
這就是男耕女織,不僅僅是歌裡才有的。
過去農邨存在著士紳階層,起著道德規範的作用。
伴隨著它的消失,現在農邨那個家裡還會有如此厚重的書香氣?
幹淨利落的農婦在收拾採摘回來的茄子,這是要做飯的架勢。
灶臺,爐膛前吊著的水罐,燒火的小女孩,忙著做飯的女人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大家庭。
正在吃飯的一家人。我只註意到老爺爺的胡子,背對我們那個娃兒的肉嘟嘟的小屁股,好想揪一下。
農戶家的臥室。
這個牀好講究,專家看看,到底是明朝還是朝風格的?看見牆上掛著一只獵槍,莫非龍泉山上有野獸?
孩子在院子裡嬉戲,仔細看看每個人的表情,是不是都很快樂?我被感染了。
家裡來客人,茶水喝起。
這種具有川西特色的轎子,是出門的交通工具,相當與現在的出租車。
魁星樓,也是龍泉驛的西大門,從這裡出去,便是通往成都的路。
龍泉驛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可見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這裡就已經很繁榮了。
走在街上的行人。
門口堆滿陶器的店家。
賣布的店鋪,老板正在用尺子量布。
賣棉花的店鋪,女人正在「稱二兩棉花,回去紡一紡「。
現場做泥人的小販,看孩子眼巴巴的樣子,好可愛!
龍泉驛街上的茶鋪,喝蓋碗茶,擺龍門陣才是享受。
茶鋪老板,看來買賣不錯,臉都笑爛了。註意,這樣的茶壺才是地道的。
筐裡的穀子,這裡是糧食交易市場。
註意最下面這個人的眼神,估計在研究老外手中的相機。
母親扶著兒子騎肥豬兒,生活很有情趣嘛。
這是在買甚麼?有人說是鹽巴,這麼大塊,只能是海鹽了。
擺好姿勢讓老外拍照,這幾位都穿著草鞋。
轎夫,一種力氣活兒,挺累的。
龍泉驛街上的中草藥鋪,品種還比較齊全。
街上的流動書攤,文化氛圍滿滿!
父子鐵匠鋪,這個娃兒好乖哦,轉給你的兒子和朋友,看看那時人家是如何帶孩子的。
街上的飯館,準備這麼多菜,估計生意不錯。
雞公車,這幾位是在等生意?
生意來了。不要太高興了,人貨混裝,小心交警罰你娃款!
賣布鞋的攤位。在草鞋年代,布鞋不是哪個都隨時舍得穿的。
田壩裡剛抓的黃鱔,地地道道的土鱔魚,絕對沒有吃過避孕藥的。
街上賣種子的店鋪,那個時候沒得轉基因、沒得假種子。
賣農具的,這可是農業生產的保障。
這樣的手藝人如今還有多少?這個牀現在價值不低啊。
1941年的龍泉驛,這樣的閱覽室可不止一處。
買豆瓣、打醬油、打醋、買紅糖都在這裡,相當於供銷社。
這個是在幹啥?大家猜一猜
街上的流動小販,小商品應有盡有。
給人代寫書信的先生。
龍泉驛街上的郵局,來這裡辦業務的人還真不少。
那時,龍泉驛有個教堂辦的診所,經常會開辦課程,普及衞生知識。
教堂診所在給嬰兒稱體重,看起來這個娃兒好健康。
娃娃們排排坐,正在學習、認字。
穿著童子軍制服的女學生。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提出了「教育應當深刻反省」的兒童愛國教育,增強兒童的愛國意識。
龍泉驛的官員在審理案件,站立便裝男子涉嫌偷竊。
龍泉驛的農邨信用合作社,官員正在為客戶辦理業務。
剛在教堂做完禮拜的一家人。
龍泉驛消防隊員,小鎮的功能已經很強大了。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