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斯基財經
做大做強核酸產業。
德媒呼籲民眾,洗澡洗4個部位就行。歐洲人好慘,連澡都洗不起了。
這種慘狀不是一些泡在蜜罐裡的人能想象的。
跟他們比,斯基都覺得日子過得有點過於奢侈了,每天可以下樓做一次核酸檢測,如果被隔離了,能住星級酒店不說,吃喝還都有人伺候著。
關鍵是,這一切看起來還是免費的!
拿核酸檢測來說,像斯基這樣一天做一次都不算奢侈的,有些人一天可以做幾次。
現在,鄰裡之間互相問的都是:「核酸,做了嗎?」
「捅喉嚨」這個動作,正在深刻改變著我們的工作與生活。
2014年,斯基幾個人打飛的到丹東參加朋友的婚禮。到了丹東,我們去了鴨綠江邊上,看到岸這頭高樓林立,岸那頭只有幾幢小平房和一座摩天輪。
那摩天輪旁邊是一大片荒地,沒有其他娛樂設施,也沒有高樓大廈。我們研究了老半天,得出一個結論,那摩天輪八成是假的。
你看,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假摩天輪,這不是讓對岸的百姓眼紅嘛。
那天,還有幾艘船在鴨綠江中間來回巡邏,架著一個大喇叭喊。喊的是啥,斯基記不太清了,就記得個大概,喊的是「偷渡會被嚴懲」之類的。
當時覺得這玩意兒可太有年代感了。沒想到才過去幾年,大喇叭就在全國各地拉滿了。
現在每天起牀,叫醒我們的不是鬧鐘,也不是夢想,是「核酸啦,核酸啦」。
每天核酸檢測,讓那些一天天瞎搗蛋的熊孩子也學會了排隊。這種效果,比學校教育還要香啊。
顯然,全民核酸檢測的氛圍已經起來了。
之前還有像上海這種地區滲透得不夠,今年3月,斯基在上海的同學竟然還跟我們得瑟,他一次核酸檢測都沒做過。
在上海灘,之前沒被捅過喉嚨的恐怕還有很多。有人算了一下,2020年11月9日到2021年12月17日,一年多時間,整個上海灘才檢測了40萬人次。
有些地方一天能檢測1000多萬人,你一年就檢測40萬人,這不耽誤全國一盤棋嘛?現在倒好,一天就有2500萬人喜提核酸檢測。
上海取代廣州,一躍坐上「世界最大規糢核酸檢測」的交椅。
為了大家體驗更好,核酸檢測企業一直很努力,努力把檢測能力做到又快又好。現在我們的核酸檢測能力能達到5165萬管/天,全國普遍達到6小時以內出結果。
這種能力,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直接讓整天嚷嚷著自己才是世界領先的美帝閉嘴。
一天5165萬管,以10人一管計算的話,我們已經可以達到一天檢測5億人的能力。現在還有20混1的,想想這是甚麼概念?
哪怕按5億人算,這流量已經很驚人了,抖音日活也差不多7億人。
這種能力直接激活了一部分企業的發展。迪安診斷2021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賺了10.93億元,擱疫情前,它至少要花4年時間才能賺到。
金域醫學2021年3個季度賺的錢,已經超過了2020年全年。
別看集採後,價格從最開始的200多元/次降到了現在的混檢8元/次,但只要企業們不斷研發,提升每天檢測人數的速度,盈利能力完全不是問題。
這些企業雖說能力都很強,但疫情之前混得不咋滴。
像這類醫學檢測公司,疫情前做的一些業務還是很接地氣的,比如無創DNA、兒童基因檢測。
斯基朋友二狗他媳婦就做過這玩意,他媳婦懷孕時唐篩高風險,醫院電話通知嚇得他媳婦幾天沒睡好覺。
二狗倒是很淡定,他跑醫生辦公室拿單子的時候,看到那辦公桌上摞起來高高的兩曡,全提示「高風險」。
二狗就覺得十有八九,這玩意兒提示了個寂寞。
二狗淡定歸淡定,遇到娃的事,該檢查那還不得檢查。
概率這種事,大家都有一句話勸你,不落你頭上是0,落你頭上就是100%。二狗去了,交了1000塊錢做了無創DNA,這玩意兒也不保100%沒問題,就保90%。
剩下的10%一是膈應了患者,二是出了問題也賴不了它。
二狗到了醫院,醫生第一句話就是問他從哪個醫院過來的。二狗想,哪個醫院過來的還能影嚮檢查結果啊。後來二狗看新聞才明白,這關系到提成。
還有些能檢測天賦,檢一次的費用幾千幾萬都有可能。
一些檢測單價雖然高,但一年下來,其實檢測公司賺的錢也就是個把億。它們一年賺的錢破10億,也就是疫情之後的事。
相比芯片、光伏這些產業,核酸檢測產業真的很爭氣,替咱們長臉。
短短兩年時間,就發展到了當下的規糢、當下的速度、當下的技術。關鍵的是,這些都是沒在吃補貼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你看看,被補貼喂養長大的芯片、光伏,很多年後沒見起色也就算了,還給咱留下了不少爛攤子。當然了,現在光伏產業總算在全球市場有了一定的地位。
讓斯基敬佩的是,人家核酸檢測產業是在強壓之下發展起來的。當年疫情有多嚴峻,它的任務就有多緊急。
完成了初期的使命之後以為迎來了好日子,沒想到又碰上了集採。價格一下子從幾百跌到了幾塊。
這種情況下,核酸檢測企業不拋棄、不放棄,日以繼夜地奮鬥在抗疫一線。在這種艱苦卓越的條件下,還交出了一年比一年優秀的利潤成績單。
過於優秀,肯定會讓大家眼紅嘛。不少人就說,離開了核酸檢測,它們啥也不是。
話不能這麼說,在疫情爆發之前,人家也是堂堂A股上市公司了。再說了,人家短時間內也未必會被核酸檢測拋棄。
現在,核酸檢測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咱是陽性,而是為了證明咱沒有陽。這樣一來,核酸檢測就是一枚通行證,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事業。
哪怕過陣子疫情全面控制住了,也沒有全員核酸檢測了,但不代表核酸檢測就不跟咱們一塊過日子了。
到時候,要出差?出發之前一份核酸檢測,回來之後一份核酸檢測。要回鄉?要返校?同樣的套餐也來一份。
還可以有更多應用場景,比如進商場,先來一份核酸報告?坐地鐵,先來一份核酸報告?看電影,還得先來一份核酸報告。
所以,咱們也要用互聯網思維來看待當下的全員核酸檢測。
這是一場大規糢的市場教育,也是一場大規糢的地推。等大家適應了每天一次核酸檢測,以後兩天一次核酸檢測、一周一次核酸檢測,還能不適應嘛?
這樣一來,斯基發現核酸檢測簡直就是一個流量富礦,使用頻次高、用戶群體廣,男女老少全都適用。
斯基都想建議,應該搞一個核酸檢測APP,以後周邊的生活、娛樂設施應該都以核酸為中心,形成O2O線上線下聯動的糢式。
比如做完核酸檢測,就可以順便一站式購物。你看上海不愧是上海,馬上就從先前的教訓中醒悟過來,上海奉賢區就搞創新,設立「滿天星」採樣點。
有些採樣點,為了長期作戰已經裝上了空調。
不僅是上海在搞創新,西安也在搞創新,這都是在無數次實踐經驗中得來的。西安是瞄準了核酸檢測的衍生產品,搞文創產品,搞大家喜聞樂見的貼紙。
類似「集齊7個可以召喚神龍」的玩法。
斯基覺得,圍繞核酸檢測產業的這些創新,無論方式方法還是話術都非常接地氣。不像互聯網,盡整些聽不懂的黑話忽悠咱們。
但核酸檢測領域就不搞這些,每天整個大喇叭「核酸啦,核酸啦,不核酸後果自負」,大家就都很自覺地參與其中,還能用貼紙跟各卡口形成互動。
核酸檢測產業還走向了世界,可以賺老外的錢。看看咱們的九安醫療,生產的抗原檢測試劑盒都能在美國大賣,一個季度能賺160億。
160億是甚麼概念?是這家公司過去10年賺的錢,再乘以15。
又有人會問,核酸檢測產業能持續10年嗎?這問題就有點刁鑽了。
斯基當年和一個老板聊天,問了一句人家有沒10年的打算。人家就很坦白地說,10年之後,他在不在都不一定呢。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