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新藝城風雲我們說到,新藝城白手起家,仿佛「刀仔鋸大樹」,力撼邵氏嘉禾兩大公司,硬生生殺出了一條血路,留下無數港片迷們津津樂道的經典。
這一篇,我們說說新藝城是如何在十年間,從極盛走向衰落的。
04觀眾有信心,徐克沒興趣
新藝城最大的武器和弊端都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集體創作」。
在奮鬥房裡,人人都可以發言,人人都可以反駁,這讓新藝城電影永遠是集體思維,永遠站在了觀眾一邊,正如他們的口號,「新藝城出品,觀眾有信心」。
但與此同時,一些有想法的導演和編劇便難免被埋沒,甚至扼殺。
在所有的新藝城導演中,最受「打擊」的毫無疑問是梁普智,作為一個「鬼佬導演」,他在新浪潮那一批裡可能是最商業的一個,一部《跳灰》直接入了當年的票房前三,和新藝城的取向貌似最貼合。
但梁普智同時又是一個很堅持己見的導演,當年他拍《陰陽錯》,拍著拍著覺得劇本不行,於是有空沒空就跑去改劇本,而新藝城的劇本基本上都是七人小組定下來就不能改的,於是有一天看素材,發現拍的和原劇本完全不同,麥嘉就斬釘截鐵地把梁普智的導演撤掉了,換上了新人林嶺東重頭拍過。
《陰陽錯》一波多折,導演由梁普智換成林嶺東,攝影師更被換掉十一個
這樣的事情在《英倫琵琶》的時候又差點發生,《英倫琵琶》是在英國拍攝,臨行之前公司同樣三令五申不可以改劇本,但梁普智仍是「本性難移」,到了現場還是改了劇本,於是和泰迪羅賓爆發了沖突,梁普智氣憤地扔了劇本,泰迪羅賓則甩出一句,「你是不是要走?是的話我來拍。」這才讓電影按照原本的思路拍完。
我們現在已經無從得知假如由著梁普智修改電影會變成甚麼樣,《陰陽錯》已經成為經典,《英倫琵琶》卻沒有達到預期,但對於新藝城的導演來說,其「主導性」是相當弱的,不需要想法,只需要執行。
或許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譬如王家衞,眾所周知王家衞也在新藝城待過,但黃百鳴說,當年的王家衞「拖稿」就很嚴重,在公司待了兩個月,一個劇本都沒交出來,後來黃百鳴命令王家衞半個月內必須交出一個劇本,結果交出來的劇本一看,「廢紙一堆」,於是就把他開除了。
後來,王家衞憑借《最後勝利》入圍了金像獎最佳編劇,並再接再厲做導演……當然,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在當時,幾乎沒有人反省過這樣創作糢式的利弊。《最佳拍檔》的大獲成功讓新藝城諸位信心滿滿,有著「江山拿下」的興奮。
那一年擺慶功宴,他們選了香港最大的九樓,結果來的人連房間都塞滿了,除了許冠傑、譚詠麟、林子祥等歌手獻唱,連石天、麥嘉、徐克等人都上臺唱了歌,石天曾經回憶說,「有的不斷開心歡笑,有的相擁哭泣,太激情了。」
《最佳拍檔》成功宴
那兩年,新藝城可謂說節節勝利,1983年,《最佳拍檔》第二部再次登頂票房榜冠軍,《陰陽錯》、《我愛夜來香》、《專撬牆角》共四部片入圍十大,1984年,《最佳拍檔3》、《聖誕快樂》、《全家福》分列票房榜一、二、四位……其勢頭相當於替代了邵氏,並且壓了嘉禾一頭。
而在臺灣,由張艾嘉率領的新藝城臺灣分部也戰績不俗,一部《海灘的一天》力捧了楊德昌,一部《搭錯車》創造了票房記錄,蘇芮的那首《酒幹倘賣無》也成為傳唱許久的經典……麥嘉他們一去臺灣,基本上就是夜夜笙歌,各路人馬招呼。
但與此同時,錢賺得越多,人心就思變,每個人都開始考慮這種集體創作是不是適合自己了。
最先離開的是曾志偉,他的借口是出去闖闖,看看有沒有別的機會,而接著的徐克,則是很明顯想要拍自己想拍的電影了。
徐克的離開,大概是因為兩部片的緣故,一部是《蜀山》,一部是《最佳拍檔3》。
《蜀山》是徐克心心念念許久的項目,但在那個年代,拍攝這樣一部古裝玄幻類的電影幾乎無人投資,等到新藝城賺了錢,徐克便把這個項目提了出來,誰知無人贊成,徐克憋了一肚子氣,正巧這個時候嘉禾找來,徐克便順理成章地拍攝這部片。
如果說《蜀山》是無可奈何,大家心照不宣,那麼《最佳拍檔3》則很可能引起過不少的沖突。
當前兩部《最佳拍檔》大獲成功之後,這個題材也就成了燙手山芋,大家都不敢接,生怕搞砸了,尤其是第二部其實已顯頹勢,比第一部少賣了三百萬。
於是徐克上馬,給這一部的《最佳拍檔》增添了不少的新意,連麥嘉都說,這裡面有不少是徐克本人的創作思維。
可是仔細想想,在那樣「集體創作」的環境裡,這樣的新意也幾乎是努力爭取的結果,眼見著曾志偉的離開,泰迪羅賓自顧自地搞創作,徐克和施南生也萌生了退意。
還是金公主的「總司令」馮秉仲力挽狂瀾,他說當年雷覺坤得知徐克等人要離開的消息後大發雷霆,於是馮秉仲勸說道,徐克施南生是兩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他們離開,是金公主的損失,如果他們去了嘉禾,更會成為金公主的強敵,不如給錢讓他們開公司,不在新藝城,至少也能在金公主。
於是,電影工作室成立,《上海之夜》開拍,鮮為人知的是,《上海之夜》是金公主投的錢,但並沒有算在金公主頭上,那是馮秉仲送給施南生的「禮物」。
從此,徐克雖然也和新藝城合作,但基本上已經不參與他們的任何制作了。
而新藝城,也走上了盛極而衰的道路。
05 徐克贏了,新藝城名存實亡了
徐克從新藝城獨立出來,事實證明是個相當英明的決定,他的電影工作室也從此一帆風順,引領香港影壇十幾年。
徐克也會過來幫新藝城的忙,比如1985年的賀歲片《恭喜發財》,他的職位是特技顧問,負責一切有關特效的部分。
而更多的則是聯合出品,比如同樣1985年的《打工皇帝》,這其實還是新藝城的項目,不過徐克拿來拍,作為聯合出品,以顯示誠意。畢竟嘛,老友許多年,情誼不變,而徐克在江湖上也是以古道熱腸聞名,人稱「大俠」。
最能顯示徐克助人為樂性格的電影當然還是1986年的《英雄本色》。
徐克與吳宇森的故事已被傳說多年,這裡就不再贅述,總之就是在吳宇森掌管新藝城臺灣分部鬱鬱不得志的時候,徐克把自己的項目拿了出來,並從頭到尾力挺吳宇森,拍出了《英雄本色》,不但當年取得了三千四百多萬票房的奇跡,甚至於很多年後,人們評選香港電影,它幾乎毫無疑問地總是占據榜首。
《英雄本色2》也是如此,那個時候石天也是鬱鬱不得志,徐克便想著幫他振作精神,可惜的是,石天沒有吳宇森那麼「好運」,拍完電影不久後,便進入了半退休狀態。
現在想起來,石天的消沉,或許和徐克的成功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
電影工作室在那幾年的成功幾乎是橫掃式的,不但票房大收,還得到各種獎項肯定,不但演員爆紅,還掀起了一陣陣的潮流。
《英雄本色》在1986年掀起了黑幫片潮流,之後的幾年,各種黑幫題材電影絡繹不絕,周潤發成了香饃饃,人人都愛小馬哥。
徐克在1987年又推出了另一部經典《倩女幽魂》,這次又同時掀起了鬼片的潮流,王祖賢演鬼演得筋疲力盡,各種糢仿之作也是層出不窮。
反觀新藝城呢,自1985年痛失年度冠軍之後便士氣低沉,而大老板麥嘉更是幫著嘉禾拍了一部《最佳福星》,產量於是一年比一年低,彼此之間也開始有了芥蒂。
麥嘉只覺得自己是幫朋友
施南生於是想做和事佬,她把一幹人等約到家裡聊天,結果氣氛異常尷尬,每個人都不說話,在假裝看報紙。
等到施南生想法設法緩和氣氛之後,麥嘉、石天、黃百鳴三人依然不願談及此事,相反,他們轉換話題,反過來要求徐克重回新藝城,不再做電影工作室。
徐克說,你有一個大家庭,我要在花園建一個涼亭,而那個涼亭是我的。
於是不歡而散,施南生也終於離開,三位創始人開始互相拆夥搞分組賽,石天,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消沉了下來。
此時,泰迪羅賓還在國外拍片渾然不覺,等他回香港下了飛機,才知道公司已經分崩離析名存實亡了,於是索性自組公司,另謀出路了。
當然,分組賽也並不意味著新藝城的消失,事實上新藝城還能再支撐幾年,只是曾經那種互相幫助群策群力的新藝城精神徹底消失了。
後來的三人分組賽裡,最成功的可能就是黃百鳴,他的商業觸覺相當靈敏,手下高志森、杜琪峰兩員大將都是拍商業片的好手,尤其是杜琪峰,《阿郎的故事》在當年取得了三千多萬的票房,讓黃百鳴真正地揚眉吐氣。
麥嘉也還不錯,他押中了林嶺東,放手讓他去拍的《龍虎風雲》、《監獄風雲》系列同樣大賣,只是這些題材,其實已經沒有麥嘉自身的甚麼事了。
而石天,偶有幾部片能過千萬,在出品並主演了徐克的《財叔之橫掃千軍》後,便離開了公司,而那部電影,僅收入三百多萬。
不能不說這是一種遺憾,「新藝城七怪」從成名江湖到分崩離析,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而新藝城這樣一個叱咤風雲的公司,從名不見經傳的初創到解散,也只是不到十年的時間,他們僅僅存在於八十年代香港影壇的時空記憶中。
2016年,「五怪」重回奮鬥房
06 新藝城留給了我們甚麼?
很多人回憶起新藝城,都是一臉惋惜,麥嘉說後來他效仿過新藝城的糢式,誰知道一幫人開會都等著他發號施令,那種爭吵的日子再也不會回來了。
曾志偉同樣長情,他總是回憶那段美好時光,後來開好朋友公司,也是效仿的新藝城糢式,同樣不成功,及至後來草創UFO,拉上陳可辛他們,才找回了一點點當初的樣子。
曾志偉和陳可辛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時代不同,彼此的地位也發生了改變。
當年「新藝城七怪」都是初出江湖不多久的年輕人,彼此不在乎金錢,更不在乎地位,熬夜聊著劇本,互相開著玩笑,甚至可以捉弄到在曾志偉的臉上蓋滿印章拉著他去「游街」,而這樣的熱情,隨著各自江湖地位的確立,已經越來越不可能了。
來源:新浪娛樂
麥嘉也是有一次回公司發現擠得滿滿的人,才意識到這已經不是那個可以不分你我的年代了。那時候公司甚至都沒有拍戲,但依然要養一大批人,每月光是工資的支出,都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而施南生走後,公司的賬目也開始混亂起來,終於導致了財政赤字。
現在來看,這幾乎是個無疾而終的公司。它龐大,紛亂,下設許多子公司,即便到了2000年,它的子公司「新藝城影視」還制作了一部叫做《大贏家》的電影。
主演依然是許冠傑,搭配上了謝霆鋒,想一想,這幾乎是一種錯位,但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沒有人認為新藝城還存在了。
它消失在石天的離開,消失在麥嘉的出走,消失在那個八零年代。
結 語:
新藝城的興起當然與那個時代有關,在八零年代初,香港社會經濟逐步起飛,加上內地改革開放的利好消息,獅子山精神於是傳唱一時,而新藝城正是恰合了這種潮流。
在新藝城的電影裡,你很難見到「出格」的表達,政治不碰、情色不碰、暴力在前期也是不見血光,總之就是盡情娛樂,為所有家庭觀眾服務,它像迪士尼,不同的是針對年輕人的市場。
而如今,當年的年輕人老了,石天也真的離開了,死於癌癥,臨終遺願是低調辦理後事,連追思會都不要辦。
想起五年前石天複出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我的特工爺爺》,他和麥嘉、徐克圍坐在洪金寶身邊,不由地感嘆,那個時代,是真真切切地離我們而去了。
但是無論何時,我們都還會記得新藝城,那些刀仔鋸大樹的年輕人,身無分文白手起家,憑借著一腔熱情以及互助的精神,硬是撼動了邵氏嘉禾兩棵大樹,這樣的奇跡,或許不會再有,但永遠值得我們記憶。
這才是獅子山精神,才是新藝城留給我們的財富。
-今天頭條の主筆-
你的小仙女E姐,博學的大白
配圖\責編:菜籽 美編:樹懶
來源: 高能E蓓子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