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用筷子、喝糧食酒、蘸醬油調味、吃辣椒醬、吃醃漬蔬菜、吃白米飯、吃狗肉…… 幾乎所有被中國人打上了鮮明標簽的本民族餐桌元素,都能在北韓、南韓、日本、越南找到共鳴。
腐乳,也許是唯一的例外。
這種由豆腐醃制發酵而來的小菜,廉價、鮮美、用途廣泛。同時,它還完美解決了豆制品不耐存儲運輸的問題,是中國各地最常見的小菜之一。但神奇的是,同樣對豆腐懷有熱愛的北韓、南韓、日本和越南,卻幾乎見不到腐乳的影子。
不吃腐乳,他們各有理由,諸如 「有異味」「高鹽」「不健康」,但似乎全然忘記了異味更大的日本納豆,與含鹽量同樣高的南韓泡菜。
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沖繩群島,至今倒是依然流行著一種名為 「豆腐糕 「的食物。和腐乳一樣,它依賴發酵改良豆腐的口感。
因為豆腐糕不能太鹹,所以其制作過程只能依靠酒精來控制霉菌的滋生。在加入沖繩本地烈酒 「泡盛 「後,大量有益菌群被殺死,這就導致豆腐糕的發酵程度不夠深,空有腐乳的質感,缺乏氨基酸為腐乳帶來的,爆炸般的鮮味。
本質上,沖繩豆腐糕只是一種類似腐乳的點心,它遠遠達不到腐乳的味覺高度。
究竟是怎樣的土壤,成就了酵變於腐乳之中的中餐滋味、隱藏於腐乳之外的華夏風韻、搭建於腐乳之上的漢唐美學?
No.1 壹
制造腐乳的的原材料是豆腐,並且豆腐的含水量不能太高,需要達到一定的固形物密度。日本人發明的 「絹豆腐」,是無法制造腐乳的。
鹽鹵,是制作腐乳的先決要素。
雖然這種由氯化鉀、氯化鎂和溴化鎂等雜質構成的制鹽廢料,具有一定的化學毒性,經常被當成健康飲食的反面教材。但沒有樸素的鹽鹵參與,就無法 「點」 出幹濕適度、軟硬合宜的豆腐。縱觀眾多歷史久遠的腐乳產地,諸如浙江紹興、廣西桂林、山東臨清、雲南楚雄、福建莆田…… 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鹽產地或者鹽業集散中心。
同時,大豆的產能也是誕生腐乳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這種原生於東亞大陸的植物,有著極為強大的土壤適應性和優秀的蛋白質、脂肪、澱粉比例,唯一的問題是,不好消化、不好吃。
哪怕費盡心思做成豆腐、豆漿,沒有佐料的加持,都會顯得寡淡無味。這與烘烤後焦香四溢的小麥、蒸煮後散發茉莉花香的水稻無法相比。大豆單調的味道,註定只能成為配菜,而不是主食。
所以,在土地平曠、土壤肥沃的地區,大豆永遠不會代替穀物成為主要農作物。只有在種不了水稻、小麥的地方,大豆才會呈現出異乎尋常的多產 —— 因為多到吃不掉,所以各種圍繞大豆的做法與保存方法,才會應運而生。
以浙江紹興為例,這座夾在寧紹平原與浙東丘陵之間的城市,一邊是稠密的人煙與浩渺的東海,為海鹽的生產、運輸創造了便利的條件;一邊是高山溪穀密布的山地,適宜種豆的山坡比適宜種稻的良田更多。
圖 | 腐乳稀飯,江南味道
產豆、磨漿;制鹽、點鹵;發酵過程中,加鹽祛除雜菌,聞名華夏的紹興醉方,由此誕生。
一切工序,都因本地物產而順理成章 —— 早在自然地理格局形成的時代,腐乳作為區域性特產的路徑,就已註定。
No.2 貳
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的故事固然只是傳聞,但淮河中下游地區作為豆腐和腐乳的發祥地,卻是可信的。
不管是《說文》《淮南子》《禮記》等早期文獻中,多次出現了 「淮菽」 這個關鍵詞;還是淮南地區至今保存的大片野生大豆種群,都證明了這片土地與豆子的不解之緣。
介於南北之間的氣候、巨大的年均溫差、丘陵與平原伴生的地貌,都給予了大豆良好的生長條件與漫長的灌漿周期。而淮河水道,則便捷地溝通了蘇北食鹽產區與這裡的交通,讓鹽和鹽鹵的輸入、應用有了客觀條件。
雖然作為四戰之地,北方游牧民族多次南下,與漢族政權在淮河流域拉鋸爭奪,以千年的時間打碎重構了這片地區的飲食習慣。但對於腐乳的熱愛,卻從未改變。
在河南信陽羅山縣,人們喜歡吃一種由豬大腸、豬血、豆腐燉煮而成的羅山大腸湯,搭配當地用山茶油浸漬的羅山腐乳,這是最接地氣的開胃早餐;
在安徽阜陽潁上縣,人們習慣在濃稠的面糊中加入油鹽蔥辣,燉煮成特色小吃 「辣糊子」,用鍋巴饃蘸著吃。再另附一碟本地的黃壩腐乳,所有阜陽人都會豎起拇指稱贊 「地道」。
在安徽淮南,大名鼎鼎的牛肉湯有兩個伴侶。大多數人都會在一碗牛肉湯之外,另搭一個油酥燒餅,但只有少數老饕才知道,不再來一塊八公山腐乳,這頓飯是不完整的。
到了更下游的江蘇淮安,作為淮揚菜的發源地之一,雖然人們在正式的宴席中離不開長魚美蟹,但到了真正市井小吃的江湖裡,依然有腐乳的影子。當地著名的碼頭鎮羊湯,要用羊肉羊雜熬出濃濃的白湯,舀一碗,一半是肉、一半是湯。用原湯、小蔥和腐乳打成蘸水,蘸肉喝湯,好不快活。
淮河流域的這些與腐乳相關的飲食,流露出一個共同特點:作為一種重鹹小食,它需要與半湯半菜的主食搭配來吃。被水稀釋了味道的湯菜因之重新煥發濃鬱的風情,而原本廉價的豆制品,在一點一點地細品慢酌中,教會了人們物盡其用的道理。
古老的飲食習慣,隱藏著農耕族群勤儉持家、擅於變通、敝帚自珍的民族性格。
No.3 叄
雖然腐乳與農耕地理呈現出高度相關性,但極具戲劇色彩的是,第一次出現關於腐乳的文獻記載,卻可能源自北方游牧文明建立的政權。
在北朝成書的《洛陽伽藍記》中,記載了一種特殊的小吃:「舂豆為乳,久為酥酪」,意思是把大豆打成細泥,放上一段時間,就會變成奶酪。
顯然,這是奶酪的一種替代品。
它的出現,與北魏時期的技術和文化爆發有關;與鮮卑南下、更姓易服,逐漸改變草原飲食習俗有關;更與南北民族融合、生活方式趨同有關。
小小腐乳,背後隱藏的,是東亞帝國在歷史十字路口的走向。
但這種大豆制作的 「假奶酪」 的缺陷也同樣顯著 —— 不穩定。大豆與自帶益生菌群的牛羊乳不同,它的發酵,完全依靠空氣中的菌群。任何一點氣溫、濕度的變化,就有可能導致腐乳制作的失敗。
新的輔料應運而生 —— 腐乳曲。
和酒曲一樣,這是一種為發酵過程搭框架的菌類孢子團塊。人們在制造腐乳的過程中,選擇口味最好、香氣最濃的品種幹燥培養,人為馴化微生物,並繼續用於新的腐乳生產。
腐乳曲的發明,徹底改變了腐乳的制作流程:原本豆腐胚煮熟加鹽封壇,直接醃制的做法,進化成了先將腐乳曲和豆腐放在一起,促其發霉長毛,發酵到一定程度後,再加鹽、酒醃制殺菌。
顯然,後者的發酵程度更深,也因此獲得了更豐富的氨基酸。南北朝之後,先發酵、再醃制,成了腐乳的主流做法。人們還通過豆腐表面菌絲的長短顏色為腐乳分類,白色長菌絲的,稱為毛霉腐乳;黃灰色短菌絲的,稱為根霉腐乳。
毛霉菌耐低溫,發酵慢,滋味深,大多在北方地區或南方冬季的腐乳醃制中出現。山西太原人把腐乳稱為 「醬豆腐」,是典型的毛霉腐乳。
晉菜名品 「醬梅肉荷葉餅」,就是用這種醬豆腐混合切片五花肉,蒸熟後荷葉卷餅吃。小麥餅皮紮實嚼感,進一步延緩了醬豆腐的滋味釋放,讓這道菜的回味無比悠長,肉香醬香、三日繞梁。
根霉菌正好相反,溫度越高、活性越強,甚至能在南方夏季近四十度的高溫環境下工作順暢。比如廣西桂林濕熱的氣候,就是誕生根霉腐乳的絕佳環境。
相比毛霉腐乳,根霉由於發酵速度太快,缺乏曼妙複雜的滋味,但其爆炸性的脂類香氣是無法比擬的。廣西荔浦芋頭扣肉,標準的做法是不加一粒鹽,純以腐乳醃制調味。芋頭的澱粉和五花肉提供了足夠豐厚的滋味,而桂林腐乳的香氣,則把這道菜的風味拔升到頂點。
物無定味,適口者珍 —— 這八個字,用在腐乳的江湖裡,恰好合適。
No.4 肆
公元 14 世紀,因為宋元時期發達的海上貿易,讓福建東南沿海地區,一躍成為東亞最大的商業貿易集散地。
阿拉伯人、回回人、南洋人和歐洲人於此往來,經濟高度發達、文化快速融合,許多有意思的新飲食方式,也在此流行開來:比如紅曲。
紅曲是一種曲霉菌,因為發酵過程中會長出玫瑰紅色的菌絲,富含天然色素而得名。今天,福州人用它釀制一種紅色的米酒 「」 青紅酒 「,並用紅色的酒糟烹燒海味、醃制魚蝦。
但真正讓紅曲走出福建,流行到全國各地的,是腐乳。
在加入紅曲參與發酵後,原本淺黃淺白色的腐乳,變成了迷人的玫瑰紅色。而紅曲霉菌所制造的多糖類、酒精等有機物,也與腐乳原本的風味物質混雜,出現了新的口味。
很快,紅曲成了腐乳江湖裡的顯學。今天幾乎所有生產腐乳的醬園裡,都會有這種腐乳的產品線。人們為它起了一個好聽而形象的名字:玫瑰腐乳。因其源自南方,被稱為 「南乳」;又或許是為了區分,人們把不加紅曲的黃白色腐乳稱為 「白方 「,加入紅曲的稱為」 紅方 「。
潮汕地區流行用紅方腐乳制作糕餅,工藝很複雜:先用白糖醃豬肥膘肉,使其成為晶瑩剔透的 「冰肉」,切丁後與炒香的花生、芝麻、蒜蓉、南乳混合後做餡,包裹類似於廣式月餅的鹼皮烘烤後,就是潮汕著名的小吃 「腐乳餅」。
掰開時,內餡裡淡淡的紅色是潮汕腐乳餅的最大特點。加熱後,脂肪融化的迷人肉香,與腐乳甜香混合,再配上一盅鳳凰單樅茶,這是潮汕人一天最愜意的時刻。
而到了珠三角地區,南乳的用處更大。
除了替代鹽和醬油,與豬五花肉燜成色澤紅亮,油香滿溢的南乳肉之外,它還能擔當羊肉煲的蘸水;還能浸漬花生後炒熟,做成南乳花生仁;研碎後與空心菜同炒,成為紅綠分明的南乳青蔬;與糯米五花肉一起包進粽葉裡,化身香氣四溢的南乳粽子;或者加入燉豬蹄中,成就香滑可口的南乳豬蹄。
在腐乳之都廣州,「南乳」 已經不單純是一種食物,而是一個菜系的代名詞。
No.5 伍
在南乳發明之後,中國人腐乳的想象力仿佛開了光。各種酒類、植物油、芝麻、花生、芋頭、蕓豆,以及稍晚後傳入中國的辣椒,都參與到腐乳的制作中。
中國腐乳的譜系由此變得無比豐富,而一些物產豐富的地方,也在這一波 「腐乳大發明」 中脫穎而出。
比如臺灣流行的,加入酒釀、芋頭粒和鹹青梅的腐乳。酒釀入菜是福建客家人的傳統,檳榔芋頭是臺灣本土特產,鹹青梅幹泡酒則是日本人的習俗。臺灣人用包容性極強的腐乳將之混搭組合,甚至還創造性地加入一些紅豆、蕓豆等豆類,豐富腐乳的味覺層次。
「腐乳壇裡的臺式奶茶」,絕非浪得虛名。
雲南楚雄的牟定油腐乳,是又一個例子。
楚雄位於滇東高原到橫斷山區的過度地帶,既有平緩的丘陵,也有雄偉的高山深穀,各種動植物在這裡繁衍生息,是名副其實的生物多樣性王國。
油腐乳,顧名思義,就是用油脂浸泡調味的腐乳。其中,既混合了核桃、油茶、油橄欖等木本油料作物壓榨的植物油,又有辣椒、青花椒、金蓋、芫荽等香料,浸泡在油脂中析出的脂溶性風味物質。
最終,味道複合豐富的油脂,促成了牟定油腐乳獨特的風味;也從一個側面折射了明清之後,彩雲之南融入中華版圖的歷史浪潮。
但不管是臺灣的梅子腐乳,還是雲南的油腐乳,都只能算是在 「術」 的層面對腐乳口味進行改良。一場真正的,從 「道」 的層面發起的腐乳革命,正在帝國的中心醞釀。
康熙八年,安徽人王致和進京討生活。關於此人到底是科舉落第,還是紅頂徽商,江湖上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王致和經營的醬園,做出了世界上第一罐 「青方」。
所謂 「青方」,延續了 「白方」 和 「紅方」 的顏色分類法,指青灰色的腐乳外觀。王致和的家鄉安徽徽州地區,有著吃臭菜的習俗,當地著名食材臭鱖魚、臭豆腐、霉千張、霉豆子,都有著與青方類似的青灰色外觀。
但制作青方的工藝卻與這些臭菜完全不同,黃漿水和鹽硝,兩位 「新夥伴」 就此粉墨登場。
黃漿水其實就是制作豆腐後剩下的淺黃色的液體。其中含有大量水溶性的蛋白質和糖類,但因為極易腐敗變質,所以常常被視作廢水。
鹽硝就是硝酸鈉,是一種鹽鹼地區的常見礦物,有毒性,也是強氧化劑。諾貝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時,就用到了提純的鹽硝。
制作青方的過程,說複雜不複雜,在普通腐乳制作的過程中,不停添加黃漿水和微量鹽硝。黃漿水為豆腐發酵提供更多原材料,加快菌群代謝速度;鹽硝則促使豆腐裡的有機物快速氧化,並抑制雜菌滋生。
這是一步險棋,加快發酵的速度、提升發酵的烈度,能讓豆腐釋放更多氨基酸,獲得更強烈的鮮味。但其代價是菌群平衡極易失控,稍有不慎,就會讓腐乳變質。
高純度的鹽硝,在此時發揮了殺菌保鮮的作用,促成了異味濃重、發酵徹底、滋味更美妙的青方的誕生。顯然,這是民智民生進步的例證、是技術發展帶來的紅利,也是經過明末亂世後,大一統國家重新步入正軌,經濟社會大發展的縮影。
圖 | 麻醬、青方、韭菜花,是北京涮羊肉的最強蘸水
老外們常常對中國腐乳充滿好奇,說它是 「東方奶酪」。
這個比喻,既對,也不對。
從質地口味上對比,腐乳有著和奶酪相似的細膩、綿密的口感;從用途上分析,腐乳和奶酪一樣,可以作為佐餐配菜、可以用於煎煮烹炸、可以當小零食單獨食用;作為農耕社會最重要的副產品,豆制品在中國餐桌上的地位,也確實和乳制品在西餐裡的地位一樣重要。
但在飲食發展的進程中,原本只是為了方便牛羊乳保存、運輸的而發明的奶酪,隨著經濟條件的躍進,和酒飲、煙草、咖啡等嗜好品一樣,實現了品級精細化,半只腳踏進了貴族私享的大門。其階級屬性,因此得到徹底改變。
腐乳的生長路徑卻完全不同,從誕生到今天,不論工藝如何精進、品類如何衍生,它始終站在中國人平凡光陰、尋常巷陌的背後,是不論性別、不論年齡、不論身份、不論收入,人人皆可享用的市井美饌。
一如這個因土地書寫歷史,由人民創造歷史的古老國家。
有腐乳的地方,必有水墨丹青、必有霽風朗月;愛吃腐乳的人,必是劍膽琴心,必是字正腔圓。
| 黑龍江・克東腐乳 |
| 北京・通州腐乳 |
| 山東・臨清腐乳 |
| 山西・汾陽腐乳 |
| 四川・夾江腐乳 |
| 重慶・忠州腐乳 |
| 安徽・鳩江腐乳 |
| 浙江・紹興腐乳 |
| 湖南・平江腐乳 |
| 福建・南安腐乳 |
| 廣東・開平腐乳 |
| 廣西・桂林腐乳 |
| 貴州・桐梓腐乳 |
| 雲南・牟定腐乳 |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