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JI破產了?這是真的嗎?

文:日站君

實體經濟太難了

——小編

前些天,小編突然在網絡上刷到一則消息:「 MUJI破產」,嚇的我手裡前兩天剛從MUJI買的菊花檸檬茶都不香了!

定睛一看,發現MUJI破產確有其事,不過只是美國子公司,遞交了破產保護。

MUJI總公司良品計畫表示,由於美國疫情愈演愈烈,MUJI美國已經負債6400萬美元,但由於美國子公司的資本佔比只是MUJI全球業務的一小部分,所以「 影響並不大」。

然而實際上,MUJI總公司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因為全球疫情蔓延,MUJI日本的3月的銷量同比下滑了14.6%,到了4、5月,門店月度總銷售額已經下降了一半。令人不得不感嘆,今年的各種事件,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壓力真是太大了!

在這幾年,MUJI的中國發展也在遭遇增速放緩,這家不怎麼大做宣傳的佛系品牌,在中國的門店數量甚至幾乎佔據了海外門店數量的50%。同時,MUJI在國人印像中一直是「 偏貴」、「 質量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一、MUJI的起點:鬼才定位與物美價廉

我們中國人,最初聽到MUJI的時候,心中與之劃為等號的詞是「 文藝青年」。而實際上,MUJI最初的理念卻是「 物美價廉」。

理所應當的「 價廉」

「 名牌商品打上品牌標籤,產品就會很貴,那如果不打標籤,是不是給人的印象就會便宜?」,也正是由於這個鬼才創意,MUJI在80-90年代的「 泡沫經濟後低消費慾望」的日本,迅速脫穎而出。

隨後,日本平面設計大神田中一光藉由英文的「 no brand goods」翻譯,將MUJI命名為「 無印良品」,並通過創意總監小池一子的文案:「 理所應當的價廉」(わけあって、安い),進一步讓MUJI「 便宜」的印象,變得深入人心。

在那個時候MUJI自始至終追求的,都是「 如何保證質量,並合理拉低產品成本」。

除了通過簡化包裝、減少捆紮材料等措施,成功使自己的雜貨用品成本降低了30%之外,當時日本國民餐桌上最主要的食物:鮭魚,也引起了MUJI的注意。

MUJI發現,日本的海鮮市場還沒有擺脫經濟騰飛時的習慣,一條鮭魚通常只有中間50%的部分被拿來販賣,剩下的一半則遭丟棄。於是,他們決定把這些沒人要的部分進行回收利用,開發出了當時的明星產品:MUJI鮭魚罐頭。

罐頭價格的低廉,配上「 鮭魚的全身都是鮭魚」的一句式文案,讓泡沫經濟之後貧窮的日本家庭既能享受鮭魚的美味,又不至於失了「 面子」,簡直是市場上的神來一筆!


▸最初的MUJI鮭魚罐頭


▸今年新發售的罐頭,多了幾個品種

也就是這樣一批「 廉價」的產品,幫助MUJI站穩了腳跟,走出了世界。

 體現日式設計的「 物美」

可以帶點誇張的說,如果是田中一光讓MUJI走入日本的千家萬戶,那原研哉就是讓MUJI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存在。

視覺設計的力量有多麼大?只要看看原研哉為MUJI設計的作品就可見一斑。

借助原研哉的佈局與設計,MUJI通過吃穿日用傳達了日式的「 簡潔主義」。 「 空」和「 白」的設計思想,準確擊中了國內一眾文藝青年的內心世界。

分析解讀MUJI設計的文章,相信大家已經看得夠多了。一個設計力能夠代表日本的品牌,一個產品足夠優秀的品牌,卻在中國發展的越來越磕磕絆絆,這又是為什麼?

二、MUJI在中國:為什麼貴?

直到今天,MUJI在國內已經連續11次降價,可是依然卻擺脫不了人們固有的「 有點貴」的定價印象。

而實際上,小編上MUJI官方的網絡商城上看了看,發現部分商品價格其實已經算是比較平易了。

這種「 固有印象」的原因來源於在MUJI進入中國之初,「 產品一來一回」的錯誤操作。

由於國內沒有設置常規的倉儲,MUJI的產品必須「 在國內生產,送到日本,再繞一圈回來」,一進一出產生的物流與關稅成本,讓產品價格大大提高了。

更別提兩國平均收入的差異。 2018年的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28元,而日本則達到了104127元(人民幣),相差接近4倍,所以同樣的產品,在日本便宜,直接拿回來放到中國就未必。

各種綜合因素,讓MUJI在中國喪失了自己「 物美價廉」的標籤,文具的價格比起中國的晨光等品牌打不出優勢,而生活雜貨市場則又被本土逐漸崛起的名創優品等品牌分走了一部分市場。

同時,MUJI也沒有過多的研究國內的市場。 2005年進入中國,而直到2018年9月,MUJI才成立了針對中國的商品開發基地,研究國內的生活方式與流行元素,整整跨越了13年。

而讓MUJI把床品的尺寸從「 日本版」改到「 中國版」,這樣一個小的設計舉動,居然從2019年3月才得以實施。

不得不說,MUJI在中國實在是「 心大」,進入中國而不願意輕易改變。而這種「 心大」與「 固執」,其實也體現在他們的產品設計之中。

三、MUJI的設計:體現出日本式的固執

很多人在購買了MUJI的產品之後,最初始的一個問題就是「 它設計的好在哪裡」?造型並不突出,色彩也不艷麗,樸實無華的產品,我花了錢到底買到了什麼?

而只有我們在實際使用中通過觀察,才能發現MUJI產品中的「 日式的設計細節」。

就拿小編常喝的茶包系列舉例:一個隨手泡的茶包上的線,可能別家就是一根線,MUJI卻在線上做了一個塑料片,以防止線被杯緣割斷。

▸日站君手邊茶包的實拍,設計小細節值得注意

就這麼一個費工又幾乎沒人會注意到的小細節,別的廠家可能根本沒想到,但是MUJI做了,可是它不說。

還有最近幾年大火的「 空氣循環風扇」,很多廠商都在標榜自己在做「 空氣循環風扇」,而只有MUJI和部分國產廠商,使用了小葉片和在風扇前部做了一個導風帶。

在購買的時候,小編去知乎上了解了一下,才發現這種空氣循環扇,必須要有前邊的這條遮擋,以使吹出的風形成「 聚攏」,而小葉片能使風道變長,吹的更遠,才能做到真正的空氣循環。

MUJI做了,MUJI又沒說。

還有一些其他的小雜物,比如MUJI的白瓷漱口杯,小小的一個要40元,但是用了一年甚至兩年之後會發現杯底完全不積水垢;MUJI的名片盒,同比某四字品牌同款的名片盒,價格雖然要貴一些,但是合上去的手感非常順滑,毫無滯澀。

對於這些,MUJI宛若一個「 憨憨」:你沒問,我不說。

這種「 不用就發現不了」的設計細節,深深的紮根在MUJI的產品之中。而MUJI平常又佛系的不怎麼說明,就不由得讓人摸不著頭腦:「 我花了錢,怎麼搞不清楚為什麼比其他品牌貴?」

來源於日本含蓄內斂的「 不解釋」的頑固,成為了MUJI「 非粉不懂」的製約。

小編曾經採訪過一位日本設計師,問她為什麼不在自己設計的杯子和產品上,做一些造型上的改變,以體現特色。她答道:「 沒有必要,杯子就應該這麼設計,它是為生活服務的,就應該設計成能讓人使用的最舒服的這種樣子。」

而MUJI的產品彷彿也在印證著這種設計哲學:不過度,不標榜,也不需要突出功能之外的事情。

四、尾聲:MUJI還會再次輝煌嗎?

MUJI這家全球企業,在2020年過的並不順利。從產品在中國被指出存在質量問題,到美國子公司破產,到日本門店銷量下滑,MUJI在迎接一波又一波的難關。

在這兩年,我們也看到MUJI做出了很多變化:做餐堂、開酒店、玩農場、搞超商、做家裝,它是不是陷入了迷惑,開始找不到方向?

他們彷彿依舊想要通過各種努力,試圖傳達出自己的「 生活方式」。然而小編覺得,在這個低慾望社會,可能一切花里胡哨的手法都不好使,因為人們在經濟消退的時候,追求的並不是各種奢侈與無謂的享樂,而是切切實實的質量過硬、價格優良的產品。

而這目前依然是MUJI作為一家日本公司的優勢與基因,只要能堅持做出好的設計,並且做出一些改變,大聲說出來,消費者也會漸漸的認同。

也許擺在MUJI面前的挑戰,並沒有那麼複雜;也許他們只需要回歸初心,想起自己是誰就可以:那是一家以提供「 物美價廉」的產品為主旨的企業。

那是MUJI,無印良品。

參考文獻:
1、《連續11次降價都無濟於事,無印良品怎麼了? 》吳懟懟
2、《無印良品…倒閉了! 》龐門正道

素材來源:
MUJI官網
日本MUJI官網
日本設計中心

來源    日本設計小站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