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明白知識er
打開拼多多,你會看到很多山寨、低劣的商品銷量極高,甚至超過了正品;
走進書店,你會看到暢銷書排行榜上列著一大堆成功學與心靈雞湯,而那些名家經典卻被束之高閣;
點開視頻網站,你會看到許多粗製濫造的劇集靠營銷炒作獲得大把觀眾,而那些精雕細琢、需要靜心領會的劇作卻乏人問津。
我們常常哀嘆,次品擠跑正品,劣幣驅逐良幣。
但對於此類現象的解釋,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的弟子李俊慧卻表示,「劣幣驅逐良幣」不過是個經濟學神話,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經濟學神話》這篇文章中,李俊慧批評說:
「『劣幣驅逐良幣』的神話並不是經濟學上唯一直到今天仍大行其道的神話,但這個神話很有代表性,差不多可以說是涵蓋了經濟學上諸多曾經出現、甚至到現在還流傳甚廣的神話的多個特點:
其一,所謂事實其實只是以訛傳訛。據曾獲諾貝爾獎的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所言,『劣幣驅逐良幣』的定律不過是一個傳言,卻在歲月的流傳之中越傳越盛……
其二,神話之所以成立的邏輯,往往是緣於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神話的第三個特點,當然就是明明是錯得很簡單也很明顯,卻仍然長久地被人們所相信。 」
| 經濟學家李俊慧的文章《「劣幣驅逐良幣」的經濟學神話》,認為不存在劣幣驅逐良幣。
我們所了解的「劣幣驅逐良幣」,來源於經濟學家麥克羅德(Henry Dunning Macleod)的觀察。他發現,伊麗莎白一世的財務顧問托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勸告女王恢復國內的貶值貨幣,使得市場中同時有兩種貨幣存在。
於是,麥克勞德就將這種現象命名為「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用來指代市場中流通了許多成色不足的「劣幣」,而那些成色高的貨幣則被保留收藏了起來,也就是「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 命名「格雷欣法則」的經濟學家麥克羅德。圖片來源:The Blue Collar Economist
不僅是格雷欣所在的16世紀,早在古希臘時期,劇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創作的戲劇《蛙》(Frogs)裡就描繪過黃銅鑄幣氾濫、良幣無人問津的現象。
類似的現像還有很多,因為人們觀察到這樣的現象,所以「格雷欣法則」就逐漸被歸納為:如果市場上有多種貨幣流通,那麼劣幣就會把良幣驅逐出去。
但在李俊慧看來,這個法則或說定律,邏輯上是錯誤的。
她認為,短期內出現劣幣「驅逐」良幣,是因為官方搞通貨膨脹。
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官方鑄造大量含金量少的「劣幣」放到市場上,並限定死「良幣」與「劣幣」之間的比率。
比如說,安史之亂後,經濟凋敝,唐肅宗為了緩解財政困難,發行了「乾元重寶」(唐肅宗年號乾元)。這個錢幣一文的重量為5.97g,不到3.98g的開元通寶的兩倍。按理說,一文乾元重寶應該值1.5文開元通寶,但是官方卻認定值十文開元通寶。
結果如唐肅宗所設計的那樣,通貨膨脹盛行。
李俊慧認為,儘管如此,劣幣的存在也僅僅是「曇花一現」。劣幣剛出現時或許會有短時間的信息不對稱,但這個不對稱不會長期存在。時間一久,大家也就知道有良幣劣幣之分了。
而且,不論支付貨幣的人再精明,收取貨幣的一方也不是傻子,當然不會乖乖收下劣幣,除非加價或是給出良幣。
假若真的有劣幣驅逐良幣,推論下去,還會有假幣驅逐良幣,如此一來,大家所用的就都是假幣了,這顯然不符合事實。
所以,李俊慧指出,「劣幣驅逐良幣」只是個經濟學神話,「錯得很簡單也很明顯」,卻被人們以訛傳訛,深信不疑。
她的觀點,簡而言之,「劣幣」只會在短期內存在,但從邏輯上講,劣幣不可能競爭得過良幣,也就不可能驅逐良幣。
這是她認為劣幣驅逐良幣是一個邏輯錯誤的神話的原因。
對於這個定律,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也認為,劣幣驅逐良幣邏輯有誤。他在《「劣幣驅逐良幣」在邏輯上為什麼錯了》這篇文章中提到:
「劣幣通行會刺激更多劣幣的供應。一旦越過某個臨界點,通貨膨脹就來了……此時,可不只是良幣退出交易,連『良貨』——那些具有保值功能的商品——也開始退出市場。人們偏好搶購、囤積,巴不得把手中的貨幣全部換成貨物。這時,被驅逐的就是劣幣本身了。貨幣當局捨不得劣幣嗎?人民就一併驅逐貨幣當局。」
想想看,歷史上出現了多少「劣幣」,古羅馬時期被加入了廉價金屬的銀幣、美國在南北戰爭時期發行的綠背紙幣、鈔票面額直接刪去十個零的津巴布韋元,這些都屬於劣幣。
| 美國在南北戰爭時期發行的綠背紙幣,無法與黃金兌換,在1879年後逐步退出市場。圖片來源:Wikipedia
可今天還有這些貨幣嗎?它們早就在市場大潮中被淘汰了。
怎麼回事?
周其仁教授的解釋邏輯更為清晰,他指出,從短時間來看,因為市場中需要交換的商品太多,可貨幣不足,所以那些成色不足的劣幣也可以當做媒介在市場上流通。慢慢的,原來的良幣就被劣幣替換了。
本來就是因為貨幣不足,才讓劣幣得逞,這下良幣慢慢退出市場,貨幣不就更不夠了嗎?
隨之而來的就是通貨膨脹,人們手上的錢不值錢,為了生活以及保值,人們自然會將手上的劣幣統統拿出去換物品保值,這時候,劣幣就被人們驅逐了。
所以,從邏輯上來說,無論是李俊慧,還是周其仁教授的分析,「劣幣驅逐良幣」當然是錯的,這點完全沒有問題。
正如經濟學家們所言,支付的一方不是傻子,如果他們知道支付所兌換的是劣幣時,他們當然不情願按照良幣的價格去兌換劣幣,甚至壓根都不願意用更低的價格去兌換劣幣。
就比如奶粉,如果知道某品牌的奶粉有問題,且不說它價格和優質奶粉相差無幾的情況下,人們不會願意去買,就算它價格便宜十倍,也沒有人願意去買給自己的孩子。
但問題是,當人們在討論「劣幣驅逐良幣」時,他們討論的實質真是經濟學家所指出的謬誤嗎?
當人們用「劣幣驅逐良幣」去表達假冒偽劣產品以次充好,或者成本低的毒奶粉擠走成本高的好奶粉時,當然不是傻到真的以為在市場競爭下,劣幣會驅逐良幣,而是在討論,為什麼我們都願意兌換良幣,卻偏偏市場上只能兌換劣幣,良幣都上哪兒去了?我們就算知道良幣能最終驅逐劣幣,可是我們等不到啊!
就此而言,「劣幣驅逐良幣」只是一個流行度廣的說法,人們用這個說法,很大程度上只是方便表達上述疑惑和憤怒。
在李俊慧等五常後學嘲笑人們愚蠢得相信邏輯有謬誤的「劣幣驅逐良幣」時,他們可能也沒注意自己所陷入的稻草人謬誤。
經濟學家們,不能一邊在批評時立稻草人,把消費者當傻子,忽略對方要討論的問題的實質,一邊又在論述中指出理性的消費者不是傻子,強調這是前提,這豈不自相矛盾?
所以,對於劣幣驅逐良幣,我們應該要討論的不是「劣幣驅逐良幣」邏輯上是否存在,人們為什麼「蠢」到相信這個神話,而是為什麼劣幣(包括劣品)有進入市場交易的可能,為什麼劣幣能得到保「價」護航與良幣(包括良品)競爭。
按照權力是否干預市場,這其實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沒有權力干預,但因為信息不對稱,劣幣能以次充好;
在交易中,買方和賣方之間有信息差,一般來說,賣家掌握的物品信息比買家多,所以會更容易有佔便宜的動機。
這裡的佔便宜無關道德,只是從人類行為的角度來說,具有這樣的傾向。有了佔便宜的動機,也便有了以次充好的可能。
歷史上的魚目混珠、濫竽充數,都是因為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下,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市場出現逆向選擇。
逆向選擇理論來自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George Arthur Akerlof)的論文《檸檬市場:品質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 阿克洛夫與他的論文。阿克洛夫因為他在信息經濟學上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圖片來源:王則柯教授《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經濟學》課程
之所以叫「檸檬市場」,是因為美國人到舊貨市場去淘東西,如果淘到的東西不錯,就叫做洋李(Plum);如果這個東西越看越差勁,就叫做檸檬(Lemon)。
當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市場中的商品質量越來越差時,就叫做「檸檬市場」。
而市場的「逆向選擇」,是阿克洛夫以嚴謹的數學證明推算出來的,我們這裡用經濟學家王則柯教授在《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經濟學》裡的講解,簡要概述下。
美國是個輪子上的國家,很多家庭都有汽車,有的年輕人上大學之前得到的禮物就是一輛車。可是車也不便宜,所以二手車就成了不少家庭的選擇。
假設有100個人需要二手車,而某個二手車市場裡也正好有100個車主想賣車。這100輛車一定有優有劣,有的車保養得很好、煥然一新;有的車則傷痕累累。
我們把這些車按照性能、質量等情況從低到高排列,就會產生相對應的價格,假定各種質量水平的車輛數目一致、均勻分佈,最優等的車對應1000美元,依此類推。
| 二手車的剩餘質量分佈圖。圖片來源:王則柯教授《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經濟學》課程
當年輕人來買二手車時,他知道這市場中的100輛車有優有劣,價格也有高有低,但他並不知道每輛車的具體情況。怎麼辦呢?不如出個平均數500美元,碰碰運氣。
車主們會怎麼想?
那些價格理應高於500美元的車主當然不樂意,也就退出了市場。這時,市場中只會剩餘那些質量低於500美元的車輛。
| 得知出價為500美元時,一部分車主退出市場。圖片來源:王則柯教授《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經濟學》課程
買車的人當然也不樂意,於是他就降低自己的出價,250美元。同樣的,又有一部分車主退出了市場。
如此循環往復,最終只會剩下一批破銅爛鐵。
這個淘汰的過程,就稱為「逆向選擇」。
阿克洛夫的論證,合乎邏輯與學理,也因此影響了後續的一大批經濟學家投身信息經濟學研究。
逆向選擇現象,看起來和劣幣驅逐良幣很像,但實際上有所不同,逆向選擇發生的根源在於買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是自然而然的交易行為,並無權力介入市場。
第二種情況,權力干預市場,為劣幣保「價」護航;
就貨幣而言,其實又有兩種情況。
一是李俊慧提到的只有一種金屬貨幣流通的情況,因為國家要佔社會的便宜,鑄含金屬量更少的「姦錢」來替代「正錢」,結果出現歷史上賈誼所說的「姦錢日繁,正錢日亡」的局面。
二是李俊慧沒有提到的,多種金屬同時存在的情況。
這種情況下,多種金屬(比如金銀)同時流通,不同金屬可以互相兌換,但比例被國家強行定死。
這時,隨著兩者之間實際的匯率波動,就會出現「熔金換銀」或「熔銀換金」的逐利行為,那些被國家匯率低估的就是所謂「劣幣」,而它本該是良幣;被高估的就是「良幣」,而它本該是劣幣。
換句話說,原本為劣質的貨幣,因為國家的強制規定,被提到了與良幣相同,甚至更高的地位;而原本為優質的良幣,因為價值被人為低估,下降到了與劣幣一樣,甚至更低的地位。
這種現象,少見嗎?
當權力規定了一個「武斷」的標準,為劣幣和良幣進出市場設置障礙,替代市場的自發作用時,劣幣得到權力的加持,被「保價」,無法被競爭趕出市場。
更有甚者,當權力限制良幣進入市場,只讓劣幣在市場中流通,人們沒有選擇,也無法改變這個標準,長此以往,本著逐利心理,大家都會使用更便宜的貨幣。自然而然,劣幣就會趕走良幣了。
面對著強大的權力,劣幣驅逐良幣,不過是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發作的結果罷了。
所以,當人們說劣幣驅逐良幣,實際上是在感慨:不管是人還是事,因為在這個領域有武斷的權力介入,最後在人性趨利避害的本能下帶來了一個相對壞的社會結果,很少例外。
也就是說,同樣是「劣幣驅逐良幣」這個「能指」,經濟學家的所指和普通公眾的所指,範圍是不一樣的。
如果經濟學家誤解了人們使用這個概念的背景,批評時自然就會出現稻草人謬誤,更有甚者,故作驚人語,強作新說。
劣幣驅逐良幣,或是劣品驅逐良品,對人類的生活總歸不是好事。倘若權力長期存在,武斷的標準也長期存在,我們該
如何面對劣幣驅逐良幣的事實?我們的社會又如何運行至今?
周其仁教授有句話說得好:
「講到底,無論市場還是政治裡的欺騙,可以長期騙少數人,也可以一時騙多數人,但絕做不到長期騙多數人。 」
因此,無論是政治上的治理和還是經濟上的交易,劣幣必定會被淘汰,良幣終將勝出。
只是,短期內,人們需要付出代價。
也因如此,經濟學家要做的事,不是在某個概念上和公眾較勁,享受智商上的優越感,而是要去分析,為什麼即便某個概念不准確,人們仍然要採用;批評的矛頭,不應指向雞蛋,而應指向高牆。
而對於那些偉大的經濟學家來說,他們要做的,便是創造更能描述人類行為的、準確的、批判性的概念。
如若不然,只能陷於強辯是非之境,以己所是為必是,以己所非為必非,泯然眾人矣。
來源 明白知識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