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科生太多」,想起梁思成一篇失踪七十多年的文章

梁思成

文: 陳慕譚

這兩天,有這樣一句話,得罪了全體文科生:

「 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

此言出自某公號2021年4月14日刊登的一篇論文,作者是四位經濟學博士。按中國當下的文理劃分標準,這四位,其實便屬於 「 文科生 」。

文章的主旨,是針對老齡化、少子化這些現實存在的人口問題,指出 「 人口紅利當時用得舒服,事後是需要償還的負債 」,建議 「 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托、入學中的困難 」。

在諸多建議中,有一項是 「 重視理工科教育 」,那句引爆輿論的 「 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便是緊隨該建議而來的論述。不過,它並不是論文表達的重點,作者既沒有就此再做分析,也沒有提供可支撐該結論的參考文獻,彷彿這句孤零零的話已是不證自明的常識。 ①

社交媒體上,有人笑稱 「 諾貝爾欠作者一個大獎 」,有人諷刺 「 論文作者,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確實很文科 」, 「 這報告肯定是文科生寫的 」,也有人感慨 「 不是文科生的錯,是文科教育有問題 」。

筆者想起的,則是一篇失踪了七十多年的舊文。

舊文的作者,是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題為《半個人的世界》。

1946年,梁思成擔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同年10月,赴美考察戰後的美國現代建築教育,並擔任 「 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 」的中國代表。 1947年9月回國。 1948年,梁結合自己的考察見聞,在清華做了一次題為《理工與人文》的講演。後來又將講演的內容整理成《半個人的世界》一文。

清華大學建築係屬於理工科。所以,樑的講演,首先針對的便是本系的理工科師生,希望他們不要 「 只顧自己的技術方面 」,而要有社科人文方面的常識與關懷:

「 人類一切的活動,莫不影響到另一部分的活動的,換一句話說,就是人類社會是整個的,各部分是互相聯繫的,不能各行其是的。所以我們做學問,尤其是研究理工的人,絕不能只顧自己的技術方面,不顧我們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環境。否則,我們的一舉一動可能害到別人。 」

梁思成說,那種只在意技術、不在意社會、政治、經濟與自然需要的人,只能算 「 半個人 」。這種 「 半個人 」做起事來,是很有可能傷害到別人的。他就自己關心的文物古建保護領域,舉了兩個這方面的反面案例:

「 南京的小火車破壞了雞鳴寺一帶的風景,而且不時軋死人。川陝公路在廣元因為幾個工程師缺乏人文知識,破壞了數千尊唐代摩岩佛像,使我們損失了永遠無法補償的千餘年文物。 」

梁說,包括上海漢口等大都市的 「 現代化貧民窟 」在內,當前的很多社會問題, 「 都是‘半個人’做的事 」。要想讓社會往好了發展,便 「 不能再做‘半個人’了,我們必須做‘整個人’ 」。

梁思成

為什麼社會上到處都是 「 半個人 」?梁說,這是因為教育的方向出了問題:

「 我們若是追溯形成’半個人’的原因,實在是由於教育方針的錯誤。現在教育部規定的大學課程,只以取得專門智識為目的,這只是訓練匠人,只是製造’半個人’,而不是教育。工學院固然不用說,只是訓練一批機械匠、土木匠、建築匠等等,其餘學院何嘗不然,每年造就大批的物理匠、化學匠、法律匠、國文匠、外語匠、歷史匠、哲學匠等等。所謂匠,就是說他們大多數如果只知道本行,此外一概不懂也不關心,他的本行和本人便與整個社會完全脫了節。他們都是’半個人’ 。 」

由 「 機械匠、土木匠、建築匠、物理匠、化學匠 」和 「 法律匠、國文匠、外語匠、歷史匠、哲學匠 」這批用詞可以看出,梁思成的演講題目雖然是《理工與人文》,但在他眼裡,需要補足人文常識與人文關懷的,並不只是理工科學生,同樣也包括文科學生。這並不難理解:一個搞歷史研究的文科生,或許可以擁有高超的文獻檢索技術和文獻解讀能力,但若無人文常識與人文關懷,輕則學問做得冷冰冰沒有人氣,重則將能力化為了替權勢者張目乃至文過飾非的手段。搞法律者、搞國文者、搞哲學者,皆是如此。

換句話說,在1948年的梁思成看來,中國教育的問題,並不是什麼 「 文科生太多 」或者 「 理工科生太多 」,而是文科生與理工科生普遍欠缺人文常識與人文關懷。

接下來,梁思成講述了他在美國的所見所聞,提到耶魯大學的謝菲爾德科學院院長Sinnott 「 主張凡從事理工的人都應該受到人文科學的熏陶 」, 「 耶魯已決定自本學年起,把全部理工學生課程加上很多的人文科目。 」

梁覺得,這是一項很好的改革。因為在他看來, 「 自十九世紀末年以來,整個的世界差不多完全為那些‘半個人’所支配 」。這些 「 半個人 」依仗著手裡的技術,做了許許多多傷害他人的事情。掌控政治權力者,便任意宰割所謂 「 落伍民族 」的土地,攫取他們的資源,最終讓自己所在的 「 先進民族 」的普通老百姓,也一樣成了受害者。掌控經濟權力者,便 「 只顧技術上的方便,不顧群眾福利天然風景,不知尊重祖先遺留下來的文物 」,乃至於 「 忘記了凡是感覺的動物,除了保持肉體的存在,還要在精神方面有所要求 」。 ②

梁思成的這些話,全都指向同一個問題: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 「 合格的人 」,還是將學生培養成一個 「 合格的工具 」?如果答案是前者,那這教育,便不能只培養 「 機械匠、土木匠、建築匠、物理匠、化學匠 」和 「 法律匠、國文匠、外語匠、歷史匠、哲學匠 」,還應該讓學生擁有人文常識和人文關懷。

遺憾的是,這篇《半個人的世界》,今人迄今尚未找到完整版。

上文所引,全部來自一位叫做楊得任的讀者的摘錄。這位楊得任,是國民政府交通部的官員,也是一位學者,著有《中國近世道路交通史》等。他在1948年讀到《半個人的世界》後,寫了一篇 「 讀後感 」,發表在《世界月刊》上(見下圖),內中有大量的原文引用。

據楊得任說,梁思成這篇文章,是一名叫做餘傳紀的清華大學工學院學生特意寄過來的。這位餘傳紀,早年也曾是楊的學生。在讀後感的末尾,楊得任說,梁思成的文章寫得太好了, 「 我深信必有很多的刊物文摘一定會轉載那篇文章的,恕我在此不能一一摘錄 」。由這句話推測,餘傳紀寄給楊得任的,可能是只在清華學生內部流傳,尚未公開發表的版本。

後世有些回憶文章或著作聲稱,該文刊登於清華校刊。但有人核實了1947年-1948年的《清華周報》和《清華學報》,沒有找到踪跡③。筆者使用 「 清華大學校刊特色庫 」檢索1947-1948年間的《國立清華大學校刊》,同樣沒有結果④。此外,為紀念梁思成誕辰一百週年而於2001年出版的《梁思成全集》九卷裡,也沒有收入這篇文章。最大的可能,便是包括樑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在內的編纂者,也未能找到這篇稿子。

或許,這篇《半個人的世界》的完整版,真的已經徹底失踪了。 1948年的清華大學,正置身於劇烈的時代變遷之中——該年底,校長梅貽琦便選擇了南下,校刊顧不上樑思成的文章,不足為奇。 1948年的華北乃至整個中國,也正置身於劇烈的時代變遷之中,文化刊物與新聞媒體顧不上樑思成的主張,也不足為奇。至於梁思成手中的原稿,同樣極可能沒有保存下來。

好在,文章雖然失踪,梁思成對中國教育的這段反思,仍能大體留存下來。

參考文獻
①《工作論文 | 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2021年4月14日。
②楊得任:《讀 「 半個人的世界 」書後》,《世界月刊》1948年第3卷第6期(上海),第19-21頁。
③常薇:《小CASE | 我們今天依然沒有走出 「 半人時代 」》,簡書2018年8月2日。
④檢索網址:http://thujournal.lib.tsinghua.edu.cn/

來源      短史記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