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漢字運動 」五十年後,韓國人為何開始後悔了?

漢字

文:張嶔

20世紀下半葉,東亞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 「 韓國廢除漢字 」。

早在1948年時,韓國的 「 制憲會議 」就通過了 「 韓國文字專用法 」,1957年,韓國文教部又頒布了1300個 「 臨時限定漢字 」。到1970年,朴正熙擔任總統的韓國政府,更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政策——強制禁止在小學教授漢字,改為 「 全面實施韓文教育 」。為了表達 「 廢漢字 」的決心,朴正熙還把許多韓國名勝古蹟上的漢字牌匾摘下,強行換成韓文版,態度十分堅決。

從此以後,曾遍布韓國各大城市街巷的 「 漢字 」幾乎不見了影,韓國新聞媒體今天對漢字的使用比率,也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四,《韓國民族日報》等刊物,更幾乎 「 一個漢字不用 」。取而代之的則是韓國本土的 「 諺文 」,即我們所熟悉的 「 韓文 」。

1949年的韓國首都漢城,漢字曾隨處可見。

乍一看這些景象,似乎韓國的 「 去漢字化 」,還算比較成功。但這背後的苦處,韓國國內卻是心知肚明。首先一條是,在韓國想 「 廢 」漢字,哪有這麼容易?

朝鮮半島使用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西漢年間。朝鮮半島歷史上的 「 新羅王國 」 「 高麗王國 」 「 朝鮮王國 」等政權,更長期把漢字作為官方文字,直到1895年1月,朝鮮李氏王朝才開始用韓文來書寫公文。經過這漫長的歷史變遷, 「 漢字 」早已滲透到韓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單是在韓語詞彙裡,漢字詞就占到了百分之七十。這就是為什麼 「 韓語原版 」的韓劇裡,常見能蹦出 「 漢字詞 」。

徹底廢掉漢字?不開玩笑說,那就真不知道該怎麼說話了。

而1970年韓國政府的 「 廢漢字 」行動,也因此帶來了一個嚴重後果:影響朝鮮半島的歷史文化傳承。要知道,至少朝鮮半島最近千年的歷史裡,絕大多數的歷史典籍、文獻甚至文學作品,都是用漢字書寫成的。不懂漢字?那真是連 「 老祖宗留下的好玩意 」都看不明白。於是在 「 廢漢字 」後,韓國文化界也出現過一些啼笑皆非的事兒:許多文科專業的大學生不但看不懂典籍,甚至連名勝古蹟的地名也看不明白……

甚至就因為 「 用漢字問題 」,在2010年韓國 「 光復節 」前夕還鬧出了尷尬事:當時為慶祝 「 光復節 」,韓國重新修繕了朝鮮王國時代的代表建築光華門,但重修後的光華門牌匾,到底該用漢字還是韓文?這事兒卻在韓國吵翻了天,最後還是韓國文化財廳的話一錘定音: 「 雖然我們尊重韓文的優秀性,但原則上還是尊重文物的原型。 」必須用漢字!

哪怕在今天韓國的日常風俗裡,漢字有時也扮演著不可缺的角色。典型就是 「 辦婚禮 」。按照韓國的婚俗,賓客在送婚禮禮金時,應該用漢字在紅包上書寫姓名,以示鄭重與尊敬。可由於多年的 「 去漢字化 」,有時賓客們不會寫漢字,有時就是寫了,新郎新娘也不認識。照一位幫兄長操辦婚禮的韓國青年的話說,那真是 「 一直尷尬著,幾度冒冷汗 」。

一家韓國知名媒體還為此發出追問: 「 漢字至今仍在韓國婚喪禮儀上廣泛使用,如果全部換成諺文(韓文)會怎樣? 」

確實,在很多人看來,換成韓文似乎也沒啥嘛。其實,這就是韓國文化界長期叫苦的另一個事兒,別看有個別韓國刊物,敢率先嘗試 「 全用韓文 」。可這韓文,公認不好用。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的是,今天的韓文,起源於明朝正統年間時,朝鮮王國頒布的《訓民正音》。當時的朝鮮國王李裪也被尊為 「 韓文發明者 」。但李裪當時就解釋了,他頒布《訓民正音》,不是為了淘汰漢字,而是為了 「 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矣 」,也就是讓大家學漢字更容易。而現代韓國學者更公認:漢字與韓文從來都是相通的,特別是由於韓語詞彙包含了七成漢字詞,所以學好了漢字,韓文學起來就很輕鬆。去漢字化?韓文也學不好。

而這在韓國文化財廳官員口中 「 有優秀性 」的韓文,本身的毛病也是公認:起於《訓民正音》的韓文,由10個元音和14個子音構成,好處是易讀易學。就算是不懂韓語的外國人,只要掌握了拼寫規則就能用。可用起來就知道問題大——韓文是表音文字,而且不像漢字一樣有四聲變化。所以假如遇到同音字同音詞,不用漢字只用韓文的話,基本靠猜。

簡單舉個例子, 「 柳與俞 」 「 鄭與丁 」 「 林與任 」等姓氏,在韓語裡都是同音字,如果單純用韓文來拼寫,很容易就造成誤會。這也是為什麼韓國的 「 婚禮 」等重大場合,來賓需要用漢字來書寫姓名——起碼不會出錯。

好些韓語裡的日常用詞,放在韓文裡也容易 「 烏龍 」。比如 「 放水 」和 「 防水 」兩個詞,如果全用韓文來拼寫,不僅在讀音上一模一樣,寫法也一模一樣。與這倆詞在韓文裡 「 一模一樣 」的,還有 「 防守 」 「 防繡 」等詞。如此 「 烏龍 」,有時也造成了嚴重後果:2010年韓國京釜高速鐵路建設裡,由於施工方誤把枕木上的韓文 「 防水 」二字誤當成了 「 放水 」,愚蠢的給枕木加上吸水材料,直接導致十五萬根枕木成了次品……

這些韓文裡常見的 「 烏龍 」,也只有加上漢字,才能最大限度避免錯誤。所以今天的韓國文字裡, 「 漢字韓文混用 」也就成了常態。雖然漢字在韓國新聞媒體裡的比重已經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四,還有媒體號稱 「 完全拋棄漢字 」,但大多數情況下,漢字真不能不用,不用就容易出大事。


因為這些 「 叫苦 」事兒,所以從1970年韓國 「 粗暴廢漢字起 」至今,韓國文化界一直分成兩大派,一派是 「 堅決廢除漢字 」派,這些人嫌韓國 「 廢漢字 」廢得還不夠,批評漢字 「 難認難讀難記難寫 」,不如 「 韓文專用 」。另一派是 「 混用派 」,認為漢字有著極強的造詞能力,能最大限度彌補韓文不足,而且漢字是 「 東方國字 」,是韓國的 「 準國字 」,如果不用漢字,韓國就將在東亞 「 自我孤立 」。每當韓國政局變動,這兩派都會吵一場。

而在最近的近三十年裡,影響韓國對漢字態度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中國的強大。

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中韓關係的正常化以及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漢字在全世界正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許多國家都掀起了 「 漢語熱 」 「 漢字熱 」。單是目前遍布全球一百五十多個國家的孔子學院,到2019年時就帶動了海外一億多人學習漢語漢字。對於世界各國來說, 「 加強漢字學習 」已是個公認的大趨勢。

如此趨勢,正如學者龐慶祥的感慨: 「 在中國國力日漸強盛的今天,這些國家的漢字熱日漸升溫。這或許還只是一個開始 」

對這個大趨勢,韓國各界從上世紀末起,就感觸十分強烈:特別是對於韓國工商界來說,韓國四成以上的商品要出口到 「 漢字文化圈 」,韓國百分之七十的遊客也來自 「 漢字文化圈 」。一個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強大的中國,更是韓國未來在政治經歷領域重要的打交道對象。完全去漢字化?那不止是 「 自我孤立 」,更是自斷未來。

所以,從2003年起,韓國五大經濟團體下的19萬家公司,招聘時都要進行漢語考試, 「 書寫1000個漢字 」 「 認識1817個漢字 」是硬槓。而從2005年起,韓國的公務文件與交通標誌上都已恢復了漢字。 2009年時,韓國20位前總理更集體向韓國政府請願,要求在小學恢復漢字教育。

而在2010年3月23日,為抗議韓國教科部在高考修改方案裡的 「 去漢字化 」行徑,韓國漢文教育協會更舉行了大規模集會,集會中來自韓國各地的師生,不但憤怒譴責了韓國政府的荒唐行徑,更打出了震撼全場的標語:漢文萬歲!

最重要的改變,還是在教育領域:在今天的韓國,漢字是小學 「 創意體驗活動 」的一部分,初中里通常一周有一個小時的漢字課。高中時往往會在第二學期有漢語​​課,每週兩節課,要學會1800個 「 教育用基礎漢字 」。而在大學領域,韓國開設中文課程的大學,也有一百五十所之多。可以說,對於每個韓國 「 學生黨 」來說, 「 漢字 」都是學業生涯裡的重要一部分。

而在中韓關係正常化後,韓國國內也有了著名的 「 全國漢字能力鑑定考試 」,分為1—8八個等級。 7、8兩級往往是兒童參加,掌握50到150個詞就好,可要想考到1級,就得掌握2500個詞。只要能考到3級(掌握1800個詞)以上,不但能在學校裡替代論文,還在企業招聘時佔有重要優勢,級別越高優勢越大。

如此一幕,也構成瞭如今韓國人對 「 漢字 」的奇特態度:一面是新聞媒體方面,漢字的 「 比重 」明顯降低,但是在公共領域,漢字的使用率也逐漸增大,在韓國的論文、公文、工具書裡,漢字的使用率也明顯極高。至於日常生活習俗裡,漢字依然常是不可缺的存在。

其實,這所有一切背後,那 「 韓國人怎麼看待漢字 」的問題,也分明就是一面鏡子:既照出了 「 漢字文化圈 」厚重的歷史傳承,也見證了新中國高速發展,國際影響力日益強大的歷史。

參考資料:

龐慶祥《韓國 「 去漢字化 」之路能走多遠》

海文《韓國:廢除漢字惹的禍》、萬曉禮《漢字在韓國的使用情況及其傳承》

李受和《韓國高中生漢字觀的調查分析》

殷凌薇《韓國大學漢語教學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馮薇薇《想要 「 去漢字化 」真的不容易》

田芳《從韓國的文化危機看漢字對韓國的文化影響》

吳靜思《韓國高中漢字教學現狀及教學建議》

劉力《國內外漢語國際教育現狀研究及 「 1+2 」構想》

鳥世界《鏡頭下:1949年的韓國首都——漢城》

來源        朝文社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