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石曼清末中國行(4)1907年的山東泰山老照片

老照片

前言

1902年至1904年,德國建築學家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以東亞地區駐防旅建築監察員的身份,被德國政府派遣到中國,在此期間他對中國古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06年8月,時年33歲的柏石曼成為德國駐北京公使館官方科學顧問,第二次來到中國進行全面考察,他耗時三年,走遍晚清中國的十二個行省,行程萬裡,拍攝了大量的中國古建築與景觀,此後根據這些照片,他陸續撰寫多部相關著作,圖游華夏網以其原版照片,按照拍攝地域與時間進行歸集解讀,與喜愛歷史的讀者朋友們共同研究。

第4篇行程

柏石曼將其三年的行程在當時的中國地圖上逐一標明,從1906年秋到1909年,沿著直隸、山東、山西、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幾乎走遍了中國,本篇為1907年,柏石曼在山東泰安境內拍攝與搜集的照片。

一、岱廟風光

1、柏石曼來到泰安府之後,拍攝了多張岱廟的照片,岱廟位於泰山南麓,始建於漢朝,此後為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與舉辦封禪大典的場所,被民間稱為「東岳廟」,畫面右側的牌坊是岱宗坊,左側的空地上出現了一個苦力和一個少年。

2、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的岱宗坊,以四柱三門式的牌樓形制,造型古樸雄壯,登泰山是從此坊開始。

3、岱宗坊的側面,吸引了對中國傳統建築非常推崇的柏石曼,前後的四座石獅子和石柱石彫,極為精美。

4、岱廟修建之後,歷經戰火、地震,照片中的大殿為清康熙年間重修,殿名的匾額已經破敗不堪,很難辨清字跡,屋簷處雜草叢生。

5、柏石曼站在高處,拍攝了岱廟的全景,其後的大山正是泰山。

二、鬥母宮

6、柏石曼在登泰山途中,經過鬥母宮,這是祭祀道教崇拜的女神「鬥母元君」的道觀。

7、柏石曼看到了鬥母宮外側牆壁上的石彫,圖案複雜,彫刻精致,便連續拍攝了多張照片。

8、鬥母宮另一側的牆壁,仍然彫刻著各種圖案。

9、牆壁石彫的細節。

10、仔細觀看,牆壁上的彫刻大多是神仙人物的造型,規糢宏大,堪稱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精品,可惜今已不存。

三、泰山風光

11、柏石曼在登泰山的途中所拍,清末的泰山,游人並不多見,畫面中心的一處石刻,上有「東天一柱」四個大字,其右側正是五大夫松的所在。

12、柏石曼拍攝的這張南天門極有氣勢,其後的遠方群山,連綿不斷,正如杜甫的一首《望岳》之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13、南天門近景,登泰山的十八盤盡頭正是南天門,坐落在飛龍岩和翔鳳嶺之間,始建於元朝至元元年的公元1264年,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從照片中看,牆壁外牆多有剝落。

14、泰山之巔的建築群,正面為著名的碧霞元君祠,始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的公元1009年,初名為昭真祠,清康熙年間重建改為碧霞祠,供奉著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在其左側的建築是泰山孔子廟。

15、位於泰山玉皇閣仙人洞的道士金身,供奉著在清康熙二十三年的公元1684年羽化得道的孫真人肉身,上方的匾額寫有:「中有一道士」的文字。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