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至1904年,德國建築學家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以東亞地區駐防旅建築監察員的身份,被德國政府派遣到中國,在此期間他對中國古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06年8月,時年33歲的柏石曼成為德國駐北京公使館官方科學顧問,第二次來到中國進行全面考察,他耗時三年,走遍晚清中國的十二個行省,行程萬裡,拍攝了大量的中國古建築與景觀,此後根據這些照片,他陸續撰寫多部相關著作,圖游華夏網以其原版照片,按照拍攝地域與時間進行歸集解讀,與喜愛歷史的讀者朋友們共同研究。
第2篇行程
柏石曼將其三年的行程在當時的中國地圖上逐一標明,從1906年秋到1909年,沿著直隸、山東、山西、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幾乎走遍了中國,本篇為1907年春天,柏石曼在熱河(今河北承德)境內拍攝與搜集的照片。
照片解讀
1、清康熙帝為了鞏固北防,在蒙古草原建立了木蘭圍場,每年秋季率皇親國戚、大臣等前往圍場狩獵,為保障沿途的住行,修建了21座行宮,位於熱河的行宮就是避暑山莊,此後一直到乾隆年間,陸續修建了多處佛教廟宇,照片中是仿造布達拉宮而建的普陀宗乘之廟。
2、普陀宗乘之廟的西五塔白臺,一處高臺上,建有五座佛塔,下方的小徑上,幾位喇嘛正走了過來。
3、從西南方向所見的普陀宗乘之廟的大紅臺一側,寺廟是承德外八廟最大的一座,建成於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
4、為了迎接六世班禪前往北京慶賀乾隆帝七十大壽,清政府在位於承德避暑山莊北面獅子溝的南坡上,依照西藏的紮什倫布寺公元178年建造了須彌福壽之廟,柏石曼拍下了寺廟的全貌。
5、須彌福壽之廟的高處,這處大殿為吉祥法喜殿,六世班禪曾經在此居住。
6、須彌福壽之廟的妙高莊嚴殿,這裡曾是六世班禪來到承德時的講經之處。
7、位於承德避暑山莊的普樂寺,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公元1766年,柏石曼看到寺中的這座建築和北京天壇相似,屋頂是藍色琉璃瓦,下方平臺有八座彩陶制成的花瓶狀寶塔。
8、普樂寺方臺下方八座寶瓶塔其中的兩座,四角各一,四邊中心各一,共八座寶瓶狀佛塔,柏石曼看到其中兩座,恰好與遠處的磬錘峰在一條線上。
9、位於須彌福壽之廟後方的萬壽塔,塔身為琉璃所制,高為七層。
10、承德避暑山莊的水景風光,遠處的塔為永佑寺舍利塔。
11、柏石曼在山坡上拍攝的涼亭,右側的高塔是永佑寺佛塔。
12、柏石曼來到了永佑寺,拍攝了舍利塔的照片。
13、永佑寺舍利塔的塔身。
14、永佑寺舍利塔前的一處石碑。
15、柏石曼登上永佑寺的佛塔,站在高處拍攝了塔外的風光。
16、柏石曼在一處山坡拍攝了承德避暑山莊的遠景風光,中間的建築群依山而建,最遠處的一座山峰凸起,可能是磬錘峰。
17、避暑山莊的水心榭,位於”卷阿勝境”之北,清康熙年間的公元1709年,擴建水宮挖築銀湖和鏡湖,此處成為了湖心,原來的水閘之上架起了石橋,分別築有三座亭榭,被康熙親筆題名為水心榭。
18、柏石曼游覽避暑山莊之後,返程時在灤河上拍攝的風光,群山環繞,河水穿行,後方的一艘小船,幾位撐船人正在搖著船。
19、藍天白雲,陽光照燿,灤河水面如鏡,幾艘小舟行駛在河上,景色優美。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