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太多會影響國家發展嗎?

文科生

文: 貝小戎 

近日,央行發表《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的工作論文提出,要認識到教育和科技進步難以彌補人口的下降,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同時論文中還表示:要重視理工科教育,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這是一種落後、膚淺的說法。文科能幫助人認識自身、尋找意義。托克維爾說:「 詩才、口才、記憶力、心靈美、想像力、思考力——上天隨意降下的這一切資質,都在促進民主……文學則成為對一切人開放的武庫,弱者和窮人每天都可從中取用武器。 」

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在《達·芬奇傳》中說,達·芬奇證明,能夠跨越藝術和科學、人文和技術等學科製作出連接,是創新、想像力和天才的關鍵。


《達·芬奇傳》書封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維韋克·瓦德瓦說,人文專業能夠培養出最好的項目經理、最好的產品經理和最有遠見的技術領袖。原因很簡單,技術專業和工程師只關註一些特徵,往往會陷入讓極客們覺得很酷、大部分人覺得無用的東西之中。相比之下,人文專業更容易以人、以人與技術的互動為中心。研究啟蒙運動或者羅馬帝國興衰的歷史系學生更有可能認識到技術的人性因素、易用性和設計將決定一種技術只是歷史的腳註,還是會改變世界。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更有可能明白如何鼓動人、理解用戶的需求。

多年來,美國的科技公司都不招文科生。 2012年一位風險資本家說,英語專業研究生畢業後只能去鞋店上班。但現在矽谷意識到,對世界的認識不只跟字節、比特、數學和機器學習有關。現在文科生正在湧入科技行業,2010~2013年之間,進入科技行業的文科生比工科生多10%。有人解釋說,網絡公司經常面對真實世界的挑戰,如偵測恐怖分子的宣傳、幫助遭遇自然災害的用戶,所以現在他們熱衷於招聘文科生。

統計顯示,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的畢業生剛參加工作時起薪較高,但他們的優勢會逐漸降低。工科生畢業五年內的年薪大概是8萬到10萬美元,有了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後,年收入仍是10萬美元出頭。而普林斯頓大學英語、哲學或外語專業的文科生剛畢業時年薪為6萬美元,工作十多年之後,平均達到13萬美元。常春藤學校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專業的畢業生剛上班時收入一般不到7萬美元,畢業十年後將達到17萬美元。這是因為文科能讓學生學到成功的職業生涯所需的一切:寫作、批判性思維、分析和語言溝通。

風險投資家斯科特·哈特利說,懂得心理學、哲學和社會學對建立成功的公司是有幫助的。雖然矽谷崇拜工程師,但許多科技公司的總經理都受益於更廣泛的教育:YouTube的蘇珊·沃西基是學歷史和文學的,愛彼迎的布萊恩·切斯基是學美術的,臉書的紮克伯格也學過心理學。

2011年,哲學家達蒙·霍洛維茨在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會議上對聽眾說:「 你應該辭去你在技術行業的工作,去讀一個人文學科的博士學位。 」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他本來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文科,到二年級時轉去學計算機,畢業後研究人工智能,但他發現他建造的人工智能體系一點也不智能,它們能夠很好地完成特定任務,可是一旦環境有任何變化,它們就無法運行了。他覺得他要先搞清一些哲學問題:思考的本質、語言的結構、意義的基礎。為此他辭去工作去學習哲學,知道了分析哲學和歐洲大陸哲學探索思想和語言的不同進路,知道了修辭學、解釋學、文學理論等學科的思想家闡述的創造意義和認識世界的各個方面,意識到了他之前作為技術專家的世界觀是多麼有限。

他說,不用擔心拿到人文學科的博士後找不到好工作,主導技術產業領導權的不再是工程師了,因為計算機不再神秘到只有工程師才能弄明白;技術產業正在轉向產品思維,要理解產品的社會和文化影響,產品要吸引人,面對這一挑戰,嚴格培訓出來的人文主義的感受力是重要的資產。

來源    貝書單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