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殺如何割老闆的韭菜

韭菜

文:半佛仙人

我有一個朋友叫小韭。

這個暱稱是不是看起來就很有故事,很含沙射影。

其實沒有啦,他只是比較喜歡吃韭菜炒蛋,說對腎好。

並沒有特別多的含沙射影。

他主業是在一個互聯網大廠做運營,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跪舔老闆,跪舔產品,跪舔研發,以及被客戶毒打。

時間久了之後,他想要擺脫打工循環的命運,於是他覺得開一家劇本殺店很不錯。

劇本殺行業的本質是服務業,而服務業的精髓就是跪舔客人。

哎,這不是他擅長的事情嘛。

以私域流量為抓手,深耕大廠員工的品牌勢能,在垂直領域打造自己的生態,經營自己的私域流量池,達成企業賦能個人的業務閉環,

翻譯成人話就是:憑藉自己在大廠的人脈資源以及在大廠習得的跪舔能力,劇本殺店幾個月就積累了大量的回頭客。

當「 私域流量池 」已經滿了(也就是客人群超過500個人)的時候。

他準備拿起鐮刀,向客人割起韭菜。

但他沒想到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劇本殺從業生涯裡,自己才是韭菜。準確的說,小白店家(新手店家)才是韭菜。

你要知道,劇本殺店家本身是不產生劇本殺的,他們只是劇本殺的搬運工。

劇本殺產業的食物鍊是:作者/發行——店家——客人。

最上游吃肉的是作者和發行,作者負責把本寫出來,發行負責寫出來的一切工作:印出來,加上一個紙盒子,再賣給店家。

這是一門面向小B的生意,對接的是企業客戶,而不是終端消費者。

下游喝湯的店家負責把這個紙面遊戲呈現出來,組局、主持、表演、复盤遊戲。

一個成本五六百的劇本可以在一場劇本局裡就收回成本,然後在其他時間裡重複向店裡的幾百名客人提供服務。

幾百塊的成本,換取幾萬元的收入,如果單看毛利來說,似乎堪比茅台。

這種非常粗暴簡單的計算公式是很容易吸引一些沒有商業經驗的小白入行的。

但劇本能夠重複使用的前提是該劇本得到玩家的認可、文本無bug、劇情豐富且遊戲機制不沉悶。

事實上能同時做到以上幾點的劇本在劇本殺圈里大概是百里挑一。

不信你看看中國的影視行業,你就能理解了。

所以劇本殺店家小白想要完成高毛利的目標,首先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買本不踩雷,買到的每一個本都是可以重複用的。

但顯然,這並不太容易。

劇本殺是一個三分靠本、七分靠玩家自己演繹的遊戲。

有時候劇本本身的內容一般,但碰到了戲精玩家,桌上的其他玩家也可以體驗很好。

每個人拿到的角色不一樣,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一樣,每個人遇到的同伴玩家不一樣,每個人遇到的主持人也不一樣,甚至當天玩的狀態也不一樣。

劇本的這種特點導致評價容易形成兩極分化。

買本是一個薛定諤的行動:在玩之前你也不知道本子的質量,甚至玩了一次以後也不一定知道。

買劇本就像是買盲盒,在給客人服務前店家們也並不知道這些劇本的好壞。當多數客人反饋這個劇本殺毫無邏輯、文筆極差、bug太多時,店家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子裡咽,本子沒法退。

而這是一個只能玩一次的遊戲,店家為了回頭客需要至少儲備40個以上的劇本,這樣至少得花2萬塊錢。

如果遇到的爛本概率稍微大一些,那麼至少要儲備80個劇本,成本又得翻倍。

互聯網黑話指南說得好,有了痛點就有打法,就可以拿到結果。

現在問題來了,很多老闆不是抱怨盲盒買本嗎,那先玩了之後再下單,就有了劇本展會這種售賣劇本的形式。

所謂的劇本展會,就是幾個劇本圈的老炮在自己的城市訂個酒店、包幾個房間,一邊邀請賣劇本的人過來賣,一邊邀請買劇本的人過來買。

當然這種居間撮合從來都不是免費的。

以門票的形式收取居間費用,賣本的發行每家收幾千塊,買本的店家每家收幾百塊。酒店錢另收費,還可以吃一次房費差價。

幾百個店家和幾十個發行,賣票十萬,幾人平分,這錢可比做店家賣服務容易多了。

挖金子的不賺錢,賣水給挖金子的賺錢。

劇本展會一般是三天,提供十幾個本子到幾十個本子可以玩,根據興趣自由組隊測本。

你交了幾百塊門票錢、幾百塊住宿費以及上千塊機票錢,想著認識認識全國的店家,讓他們幫忙推荐一些好的劇本,或者抱發行的大腿,讓他優先授權你這家店,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嘛。

你選擇加入了一個《割韭菜》的新本測本局,玩完以後也覺得挺過癮,揭穿了真正的兇手,其他人都猜錯了。

你是全場MVP,很開心,買買買,硬核,夠硬!

回去店里之後你發現幾乎所有客人都能很快猜出來,並且因為過於簡單給這個劇本打了差評。

你很疑惑為啥那個局的其他玩家都沒猜出來?

你當然不是只買一個本,又加入了另一個《不割你割誰》的測本局裡。

這一次體驗一般,很奇怪的是在場的其他玩家都潸然淚下,說這個故事太感人了,甚至有個美女店家在遊戲中途就泣不成聲了。

你本來覺得併沒有什麼新意,也沒有打動你的地方。

但是其他人的反應令人吃驚,這時候同場的A跟你說,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總會有人吃這個的,況且這個本子沒啥bug,一定會大賺特賺。

你聽信了這個看起來很位看起來很資深的從業者的意見,買了這個在這次展會上被人吹爆的「 史上最催淚的哭哭本 」。

回去店里之後你發現幾乎所有的客人都沒有哭,而且都覺得沒什麼意思,你很疑惑為啥那個局的店家淚點都那麼低。

你吸取了教訓。

第二次展會決定以自己體驗來做唯一參考依據,你走進電梯準備趕下一個局,電梯裡兩名看起來很資深的店家對展會上的一個本子贊不絕口,說這是堪比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機制創新、詭計獨特、劇情豐富、史上最佳。

雖然類似的台詞有些耳熟,但你還是果斷下了單。

人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一點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吸取教訓。

再然後,你再也不敢參加展會了。

劇本店是一個沒有品牌溢價的產業,大多數客人選擇某一家門店的理由是:地址(就近)、環境、主持能力和好劇本遊戲的多寡。

每一個變量都可以成為割韭菜的切入點。既然店家覺得主持能力影響生意,就有劇本殺的老店願意提供培訓服務。

劇本殺有明顯的淡旺季,週末和節假日滿客,但工作日卻幾乎沒有客人,有一些城市的店家就拿出這個時間段專門做培訓這個生意。

每個人收三千學費,每期開三天課,十名學員收入三萬。

瞧瞧,只要手段高,同行不是仇敵,同行是案板上的魚肉。

卷,往死裡卷。

除了主持能力外,最大的變量就是好劇本的多寡。劇本殺根據發行對像是否受到限定分為:普通盒裝、城市限定和城市獨家。

城市限定是在一個城市只有三個店家可以拿到授權的劇本,城市獨家是一個城市只有一個店家可以拿到授權的劇本。

物以稀為貴。獨家本最貴,可以賣到幾千甚至上萬塊。中國有二百多個城市,加上華人多的海外城市,全球能有三四百個城市,簡單計算一下就可以算出一個本最大的商業價值。

限定、獨家由於在售後上更麻煩,所以作者通常也願意投入更多的精力處理內容瑕疵,這也導致大多數情形,在質量排序上,獨家>限定本>普通盒裝。

時間長了,在新玩家和新店家印象裡,獨家/限定本≈好劇本。

久而久之,擁有限定或者獨家本數量的多寡也成為了一家劇本店最好的攬客廣告,也成了一個劇本店生意好壞的最大變量。

為了搶限定本,店家們把已經成名的發行當成爸爸來看待,紛紛請客吃飯拉近關係。在劇本殺從業者圈子裡,大的發行就如同愛豆一樣受人追捧。

甚至出現了一些匪夷所思的奇聞:某女店家為了獲得某限定本,在展會期間把自己房卡偷偷遞給了那個限定本的發行,結果羞羞之事發生後該發行卻變卦把限定換成了盒裝。

韭菜們把割韭菜的奉為愛豆。

這恐怕只有在中國股票市場上才能夠看到的現象同樣出現在劇本殺圈裡。

由於門檻低、容易賺錢還容易當爸爸,導致劇本的供給量急速增長,基本上每個月都要誕生幾百個新本、幾個展會。過去是幾個月開一次展會,現在是一個月開幾個展會。

展會的數量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

展會就像蘿蔔蹲,成都蹲玩濟南蹲,青島搞完重慶搞。

劇本店擴張的速度甚至趕不上劇本發行的速度。一套劇本從過去四個月的製作週期加速到現在一個月就可以出一個本的頻率。

然而即使是這麼一個供小於求的市場,原本應該是個買方市場,買方來挑選質量好的劇本。但荒誕的是,店家仍然是那個談判桌上被隨時掀桌子的一方。

小白店家被割、被騙、被套路,以至於被割怕了的店家紛紛抱緊了已經在圈內有一定影響力、質量有一定保證的發行的大腿,求他們給自己一個城市限定的授權。

普通盒裝其實也賺錢,全國幾萬個店家,一個本幾百塊,同樣有幾百萬流水的可能。

劇本殺正在變得越來越火,店家的數量是每天幾千的增加。隨著店家數量的增多,劇本的製作開始變成工業化生產,劇本的製作成本也在下降。如果印刷1000冊,單個劇本冊子的印刷成本可以降到50塊錢甚至還要更低。

與不斷下降的製作成本相映成輝的是,不斷漲價的劇本售價。

普通盒裝從早期無人問津時的300多一套,到現在動輒600多的售價。劇本繁榮,韭菜增加,50的成本賣600,毛利要比店家高得多,即使算上交給展會的門票錢,這也是一個利潤堪比黃賭毒的生意。

馬老師說過,有300%的利潤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會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它們。

於是大量的玩家加入這個盛宴。有很多原先做其他生意的公司都開始賣劇本,北京的一名店家說甚至有原先做led燈管的都加入戰局。

這個事還是要比做燈管簡單多了,找幾個大學生在日本推理小說或者電影裡抄一抄殺人事件裡的核心詭計,再融合上其他電影裡的故事情節。那些閱片量大的玩家也不用過於擔心,這個劇本嘛,至少借鑒了幾十個電影,原創指數五顆星。

融合劇本,先鋒遊戲。

劇本寫完之後再找幾個寫手或者熟悉的吹一吹,在劇本發售前就使勁造勢:諾貝爾文學獎讀者作品,推兇難度天花板級別。當有買家質疑過於簡單時,就說地下室也有天花板。

即使這樣的一本萬利的生意,仍然有人不願意拿出「 一本 」來投資,而是空手套白狼。

韭菜太多,不割難受。

在展會上,有些發行商甚至不願意花錢做出一套成品劇本,只是把一摞a4紙發給店家閱讀,如果滿意就先交錢,等湊滿了幾百個訂單然後再去找美術,再去找印刷。

發行商不需要為庫存擔心,也不需要為資金發愁。

說好聽一點,是眾籌;

說時髦一點,是期貨;

說專業一點,是以銷定產。

一個店家通常在春季展會上買的本,秋天才能收到。

所謂春種秋收大致如此,劇本殺原來不是第三產業,而是農業,是第一產業。

瞅瞅人家,把一個服務業搞成了農業,真心是為國計民生著想,你被割一割又怎麼了。

韭菜,才是第一生產力。

不過話說回來,這樣的鬥智斗勇,才是劇本殺的真諦,不是嗎?

來源     半佛仙人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