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一艘更大的船。” ——《大白鯊》(1975)
幾乎電影產生開始,好萊塢就開始靠大製作來賺大錢。 像《亂世佳人》、《賓虛》和《埃及艷后》這樣的電影,就憑藉著電影畫面吸引了大量的觀眾。 然而,現代意義上的第一部”大片”(blockbuster)是1975年的《大白鯊》。 它不僅打破了票房紀錄,還創造了我們今天所知的現代夏季大片*(summer blockbuster)。 伴隨著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該片在美國上映后,被認為是第一部「話題電影」(event movie),並且為後來幾部大片,包括《星球大戰》(1977)、《奪寶奇兵》(1981)和《E.T.外星人》(1982),提供了範本。
*夏季大片的一般特徵:在首映前一年多就大力宣傳,超高預算,經常有著名演員或著名製作團體參與製作,很可能有續集,影片整體都在強調BIG。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好萊塢電影公司一直試圖完善這一模式,為此大大增加了這類電影的製作和推廣成本。 現代大片通常被稱為「頂級大片」*(tentpole movies),因為它們是製片公司發行日曆中最重要的產品。 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頂級大片所帶來的好處也越來越多。 去年(指2015年,這篇文章寫於2016年),《侏羅紀世界》的全球票房為16.7億美元;對於一部耗資1.5億美元的電影來說,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但在扣除最初的預算之後,剩餘的15.2億美元中又有多少會變成利潤呢?
*被期待可以賺大錢來彌補公司低獲利率電影的大製作
在這篇文章中,我(作者,即Stephen Follows)創建了一個包含29部預算超過1億美元的好萊塢大片的資料組。 這些財務數據來自於好萊塢電影製片公司中的幾個不同來源。 現在,你只需要知道:這些數字是真實的,正確的,與過去十年發行的預算超過1億美元的好萊塢電影有關的。 (注意:本文中使用的圖像和海報與數據分析中的電影無關 – 我選擇它們只是因為它們看起來很好看,而且與文本完全吻合)
名詞解釋
Domestic國內- 在美國和加拿大發行的電影,即”北美”。
International國際- 電影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發行。 在某些情況下,製片公司只有在國內發行電影的權利,另一家電影公司獲得國際發行權(反之亦然)。 例如,派拉蒙有權在北美發行《丁丁歷險記》,而索尼控制著電影的國際發行權。
Theatrical院線- 與放映有關的電影發行(即電影院)。
Home Entertainment/Home Video/Home Ent家庭娛樂- DVD、Blu-Ray、曾經的VHS和在線流媒體服務的電影發行。
Pay TV付費電視- 訂閱電視頻道。 例如,英國的天空影業(Sky Cinema),在美國的有線電視網路比如HBO。
Free TV免費電視- 免費電視,通常是公共服務廣播或有廣告支援。 例如,英國的BBC,美國的ABC。
Video on Demand(VOD)視訊點播- 線上串流媒體服務,如iTunes,Netflix和Amazon Prime。
Pay Per View (PPV) 按次付費點播- 一種舊的視頻點播形式,但在某些地方仍然受歡迎。
幻影英雄
最初的巨大成本 – 預算
計算電影的最終成本,首先要看拍攝電影所花的費用(即電影預算)。 在電影行業中,這通常被稱為”底片費用”(Negative Cost),因為這是製作電影早期版本的花費(在這之前,這部電影只是電影底片film negative)。 這類費用包括……
Development開發- 完成最終腳本
Pre-production前期準備- 建立團隊並策劃拍攝
Production製作- 拍攝電影
Post-production後期製作- 剪輯,視覺效果,聲音設計和配樂。
它還將包括演員和其他工作人員的大部分工資,但可能不包括支付給關鍵人員,例如導演或主要演員,的全部金額。 這些人可以基於電影表現獲得額外資金(或有報酬)或者利潤的一部分(利潤參與)。
近幾十年來,電影預算一直在上升,遠高於正常的通貨膨脹。 在1995年至2004年的十年間,有60部好萊塢電影耗資超過1億美元。 在接下來的十年(2005-14)中,這一數位上升至197。
製片公司發現大片的製作成本越來越高,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在行銷上花更多錢來抵消風險、確保他們的電影是當期的重頭戲,這使得電影預算繼續迴圈上升。
許多人認為這種迴圈是不可持續的,幾年前,一些行業觀察人士認為,一場巨大的崩盤即將來臨(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和喬治•盧卡斯都預測未來會有一場行業的”內部爆炸”)。 而最後,好萊塢似乎在2014年和2015年都只有21部預算高於1億美元的大片發行,遠低於2011年的34部。
探索電影預算
雖然從技術角度來說,這算是一個秘密,但是電影的總預算經常洩露出來,人們可以輕易地在網上找到它們(比如,谷歌”侏羅紀世界預算”,結果顯示”據說耗資1.5億美元”)。 而網上提供的資訊,通常是真實數據和行業專家猜測的綜合。
華爾街之狼
製片公司經常試圖隱藏電影的真實成本,以使自己看起來比實際更節儉,更聰明或更有控制力。 對於我有內部數據的29部大片,我將它們的預算與維琪百科上列出的預算進行比較。 90%的電影費用高於維琪百科上顯示的數據,只有三部電影費用低於維琪百科上所公佈的。
所以平均1億美元以上的好萊塢大片實際上比維琪百科上所說的費用高出1900萬美元(即增加12.5%)。
作為參考,這些大片的平均預算是150,567,000美元。
製作電影的其他費用
發行一部好萊塢大片所牽扯的遠遠不只是製作90到120分鐘的鏡頭。 一些製作和發行電影的其他費用包括……
Marketing行銷- 可以說,好萊塢大片的商業成功更多地依賴於行銷藝術而不是電影製作藝術。 這是除預算之外,佔比最重的電影成本。 對於大多數好萊塢大片來說,影院里的「大電影」(The Big Movie)的地位只能保持在一到兩周,所以電影公司需要建立和引導人們對一部電影的認知/興奮感,以確保每個人都能在這段時間去看這部電影。
Prints電影拷貝- 給院線的電影拷貝。 從歷史上看,它們採用過35mm賽璐珞膠片,但今天大多數國家都使用數位電影拷貝(Digital Cinema Print, DCP),一種帶有特殊編碼數字視頻檔的硬碟驅動器。 這個硬碟包含一個巨大的電影拷貝(10或100千兆位元組)和一個控制視頻許可權的小檔。 這意味著硬碟可以提前被運送到電影院,而不用擔心電影會在正式上映前就被洩露。 這種硬碟還可以設置更複雜的許可權,僅允許在特定時間或特定數位投影儀上放映。 此外,電影其他形式的拷貝也需要向第三方和電影放映者提供,如播放電影的電視台。
Residuals追加酬金- 演員和工作人員的工會與好萊塢電影公司達成協議,確保其成員從電影的收入中獲得額外報酬。
Financing costs融資成本- 這些包括借錢製作電影時產生的利息和經紀費、進行海外拍攝時貨幣轉換產生的費用。
Overhead間接費用- 製片公司對自己的作品收取間接費用,包括員工在專案上花費的時間、所有影片的交易成本以及製片公司從品牌經營中獲得的利益。 向自己收費似乎有些奇怪,而這些費用將在計算利潤之前就從總收入中扣除。 這也就意味著,相比其他製片公司,徵收間接費用的公司正式利潤更少,給那些有權分享利潤的人開出的支票數額更小。 好萊塢有個老笑話:製片公司針對利息收間接費用(overhead on interest)又針對間接費用收利息(interest on overhead)(如果你覺得這很有趣,你就真的掉進了好萊塢經濟學的兔子洞里! )
來看看我的資料組,電影的平均成本明細如下……
再詳細一點:
Marketing costs行銷成本
有一種常見說法是,好萊塢電影的行銷成本是電影預算的兩倍,但是根據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不正確的。 在我的資料組中,電影的平均預算為1.506億美元,平均行銷支出為1.211億美元(即預算的81%)。
遺落戰境
対於占電影製作發行總成本的百分比,市場行銷平均占成本的29%。 在我的資料組中,用於行銷的成本最高佔比40%,最低佔比24%。 而且似乎電影的預算越多,市場行銷佔總成本的比例就越小。 雖然這一點看起來有點奇怪(我們通常將更大製作的電影與更多的行銷預算聯繫起來),但考慮到我資料組中的電影最低預算也超過了1億美元,因此他們的行銷工作已經毫無保留了。 簡而言之,一旦你製作了一部超過1億美元的電影,你就已經在使用飽和行銷策略了,即使你把電影的預算再翻一番,行銷開支也不會跟著再翻一番。
Physical delivery costs實體運輸成本*
*瞎翻的,歐皇們有沒有更好的翻譯?
數位電影拷貝
為電影院、商店製作和運送電影拷貝、實體影片的平均成本為6780萬美元。 判斷正確的生產數量是製片公司計劃的關鍵。 如果太少,那麼電影院和商店將不得不在影片上映的最初幾周就拒絕客戶; 如果太多,那麼結果是增加的成本、惱怒的影院老闆和他大量賣不出去的座位。 大多數實體影片都是以「銷售或退貨」的方式出售的,這意味著如果製片公司高估了銷量,那麼將是公司本身來承擔損失,而不是商店。
2005年,夢工廠高估了史萊克2 DVD的在美銷量500萬部,這使得該製片公司真實季度收益低於目標受益25%,導致夢工廠的股票大跌。
Profit participation利潤參與
預算超過1億美元好萊塢大片平均花費3660萬美元在演職人員的或有受益和利潤參與上。 這些錢通常給了那些重要人物,即導演,製片人,編劇和關鍵演員。
給這些人一部分票房收入是製片公司對沖票房表現不佳的一種好方法,同時也可以推遲支付工資。 關鍵人才也常常主動尋求”參與點”,在電影的表現遠超預期的情況下,增加收入,分享戰果。
now you see me aoh
另一方面,電影公司相當擅長使用創造性的會計技巧來證明他們在帳面上是虧本的,以此逃避支付這些費用。 2010年,《哈利波特與鳳凰社》流出的利潤參與報告顯示,在電影上映兩年後,華納兄弟聲稱這部影片的虧損已達1.67億美元。 再舉幾個例子,三部《指環王》(全球票房收入近30億美元)《我的盛大希臘婚禮》《蜘蛛俠》《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來到美國》,《刺殺肯尼迪》,《華氏911》和《阿甘正傳》。
在我的資料組中,給演職人員的最大票房分成是18%。 而值得注意的是,參與收入並不總是取決於影片利潤。 隨著人們對電影公司創造性會計遊戲越來越了解,人們要求的就不僅僅只是”一部分利潤”了。 大人物會要求分享收入總額(First Dollar Gross),在計算利潤之前的總收入上分成。 平均而言,在我的資料組中,虧損的電影仍然向演職人員支付了其5%的收入(賺錢的電影平均花費了他們收入的9%給演職人員)。
來源:香檳超新星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