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墓地這麼離譜嗎?

香港墓地
       2021年2月末,吳孟達辭世的消息震動全國。達叔被譽為「香港黃金配角」,一生奉獻過無數經典作品。很多人甚至是看著他塑造的電影形象長大的。

  達叔生前已有囑託,他的遺體火化後,骨灰將安葬在「第二家園」馬來西亞。這是為了更好的陪伴太太和子女,所以沒有選擇中國人傳統的落葉歸根,魂歸香港。

  另外,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墓地本身也非常貴,而且很難買到。

  2019年,英國攝影師 Finbarr Fallon 為了拍攝一組名為「死亡空間」的作品,曾記錄過各大城市的墓地。其中香港的墓地非常震撼。山坡上遍布密密麻麻的墓碑,而後就是不斷生長的摩天大樓。生與死的落差,在這裡給人以巨大的驚歎。

  根據香港美善生命網站提供的相關數據,香港大部分公墓根據價格的不同共分為三檔。

  在不計算額外的開冢費、清掃費下,最高檔次的永久公墓價格在28萬港幣。

       次一檔的為十年續期公墓,認購價格在2.8萬港幣左右,但超過使用期限後,每十年要繳納2萬港幣的續費。

  第三檔為價格2萬元的不可續期公墓,遺體到了年限必須遷出。

  當然,還有一檔名為金塔墓地的墓地可供選擇,14萬港幣即可永久安葬,只是面積卻比普通墓地小了一半。

  無論哪種墓地,每平米的價格大約都超過10萬元,堪比豪宅。

  香港不僅房價高,墓地價格更高

  然而,即便這麼貴,也不是想買就能買到的。購買任何墓地,公民都需要在網上先提交申請,然後等待月中的隨機搖號配送。換句話說,能不能在死後「塵歸塵、土歸土」,完全憑天意。

  在華永會官方網站,可查詢到不同等級墓地的價格

  另外,買完墓地,並不代表可以一勞永逸。官方說明中已有注意事項,如果政府基於任何原因準備收回、或處理墓地所在的土地。墓地所有者需要在指定期限內將骨灰和墓碑掘出移走,否則將會由官方自行處理。

  由於墓地越來越貴,大部分香港公民還是選擇便捷且低廉的火葬。

  在香港,存放火葬後骨灰的骨灰龕共分為政府和私人的兩類。

  政府的骨灰龕為永久存放,視大小和位置收費,在2800-4000元不等,私人骨灰龕價格頗為昂貴,動輒可高達數十萬乃至百萬。

  然而,目前香港的骨灰龕也沒有足夠的位置了。公開資料顯示,香港每年去世人數為5萬人,90%選擇火葬,到2023年,將會出現40萬骨灰龕的短缺。

  政府每次修建的數千個骨灰龕位,一旦公開對外發售,不到一兩天就會被搶售一空,大部分市民還需要輪候龕位,等個幾年是常規操作。

  如果逝者屬於宗教信徒,也可以將骨灰保存在宗教團體的墳場內。圖為保存香港已故女星藍潔瑛骨灰的長沙灣天主教墳場。當然,這個地方也不便宜。

  事實上,香港人為了給逝者尋找一方淨土,死後可以安享天國太平,在100多年前就耗盡了腦細胞。

  鴉片戰爭前的香港,遠沒有今天這麼值錢,彼時這裡還只是一個小村落。英國殖民者在落腳後,選擇了三面環山的黃泥涌作為大本營。

  1873年的黃泥涌

  當時很多外國士兵無法忍受香港炎熱潮濕的天氣,加上瘧疾、霍亂和傷寒感染,大多都死去了。

  英國政府認為此地不詳,連忙將大本營遷到其他地方,在原址修建了名為「快活谷」的墳場。後來為了安撫來華英軍的思鄉情緒,又在墳場對面修建了「跑馬場」。

  隨著死亡士兵越來越多,山坡低位的墓地很快用光了,在1850年便宣告用罄。這就是如今香港著名的跑馬地,以及著名的殖民地公墓的由來。

  如今的香港跑馬地

  香港最古老的殖民者公墓

  在19世紀末,香港開埠後,城市化的繁榮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數以萬計的珠三角貧苦民工赴港尋找工作機會。在此期間,很多不幸死亡的華人勞工,幾乎沒有合理的殉葬方式。

  據記載,「瘟疫流行,華人大量死亡,因草草下葬,深不及二呎,且大都沒有蓋上棺木,遇到大雨,屍體便被衝到馬路上」。這樣悲慘的命運,和西方殖民者嚴謹規格的墓葬相比,實在令人唏噓,直到華人殮葬法推出,有了專門的墳場,情況才有所改觀。

  二戰後到60年代,香港迎來移民潮和嬰兒潮,一時間人口爆炸。居民數量在短短20年間,就從60萬激增到300多萬,連活人的住房都成了問題,就更不要說墓葬了。

  香港各區人口密度,數據截至2017年

  目前,香港每年的死亡人口都在不斷攀升。2015年死亡人口已高達4.6萬,土地短缺和死亡人口的增加,使得香港對墓地的需求更加迫切。

  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香港政府就針對日益嚴重的墓地需求,提出過火葬。

  然而,當時在世界範圍內,因為受傳統基督教義的影響,火葬是懲罰「罪人」的方式,並不被大家接受。60年代的英國也只有40%的人選擇火葬,更不要提還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香港了。而且當時火葬的費用比土葬還貴一倍,50年代末期,香港只有1.65%的遺體被火化。

  直到70年代,隨著人民思想的進步,政府的宣傳,以及……墓地減少,土葬價格越發昂貴,火葬變得划算,才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2015年,香港死亡人口的火化率已達到91.4%。

  在近幾年,為了緩解日趨嚴重的「天國壓力」,香港政府也在積極探索其他各種方式,來滿足大家的殯葬需求。

  2007年,香港就推出了綠色殯葬服務,在鑽石山、長洲、葵涌等地修建8個紀念花園,鼓勵大家將骨灰灑在這裡,讓逝者魂歸自然懷抱,並且還能提供免費的紀念服務。

  此外,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還劃定了三片海域,並安排免費渡輪,鼓勵大家進行海葬。

  香港設計師李昭明甚至提出,可以在渡輪上修建一艘「海上墓園」,讓人們把逝者的骨灰安放在此,擺放骨灰的牆還可轉動到不同方位,確保好風水。在清明時期,親人可登船祭拜,真正做到把「星辰大海」當作人類的歸途。

  參考資料:

  1,香港美善生命、華永會官方網站;

  2,南方都市報:香港28萬可買永久墓地,港府為窮人支付殮葬津貼;

  3,BBC:香港一墓難求,海上墓園能否改變「入土為安」?;

  4,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華人殯葬文化的演變(1945-2018年);

  5,深圳大學碩士論文:城市墓葬設施空間利用模式初探——以深圳香港為研究對象;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