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嶔
「 業餘軍事迷 」們常有的一個軍事誤區,就是「 鋼盔擋子彈 」。只要參考一下子彈的正常飛行速度和破壞力就知道,「 鋼盔擋子彈 」這事兒,放在哪個時代的戰場上,都是基本沒戲。
那既然不能擋子彈,為什麼士兵們要佩帶鋼盔,參考下「 鋼盔誕生史 」就知道,「 不能擋子彈 」的鋼盔,卻能實實在在減少軍隊的傷亡率。
其實,現代鋼盔的出現,來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的一個意外:在一場慘烈的陣地爭奪戰裡,眼看著戰友們一個個在德軍砲擊裡倒下,有個法國士兵驚慌之下,竟直接把做飯用的鐵鍋扣在頭上,然後竟然就這麼神奇逃生。事後法國有關部門確認,正是扣在他頭上的鐵鍋,幫他擋住了大量砲彈彈片。得知此事的法國將軍亞德里安靈機一動,決定給法國士兵每人腦袋上都配這麼個「 鐵鍋 」,於是鋼盔應運而生。
雖然最早的鋼盔,做工還比較簡陋,只是一個里襯皮革的金屬外殼,但效果卻立竿見影:在接下來的一戰戰場上,裝備了鋼盔的法軍部隊,傷亡率竟下降了百分之五。如此「 神器 」,也自然在各國普及起來。而在一戰結束後,經歷過戰場驗證的鋼盔,也從此成了歐美各國的重點裝備。
不過,在1939年之前,鋼盔通常被稱為「 亞德里安頭盔 」,直到1939年,它才被正式命名為「 鋼盔 」。製作鋼盔也成了重要的「 工業門檻 」。這時的列強們,每家都有各具特色的鋼盔,比如英國的MK2型鋼盔,德國的M35型鋼盔,日本的90式鋼盔,美國的M1鋼盔,法國的M26鋼盔。而在更為慘烈的二戰戰場上,鋼盔更為「 降低戰損 」起到重要作用。以美軍的統計,至少有七萬美軍因為佩帶鋼盔而保命。
而從二戰後到今天,作為戰場重要裝備的鋼盔,也早已不是個簡單的「 金屬殼子 」,僅僅在製作材料上,就經歷了「 特種鋼 」「 增強塑料 」「 尼龍纖維 」「 複合纖維 」等多次升級。現代鋼盔的重量越來越輕,防護力也越來越強,其作用也不僅僅是「 防護彈片 」,「 數字化技術 」「 紅外線偵測技術 」早已大量應用在鋼盔上,對於士兵來說,一頂鋼盔就是「 眼睛 」和「 耳朵 」,實戰中萬萬丟不得。
鋼盔的進步、發展,既是現代國家工業實力的縮影,也是科技實力的見證。
而對於中國近現代史來說,「 鋼盔 」也曾是一個無比濃重的歷史符號。特別是在悲壯的抗日戰場上,佩帶「 90式鋼盔 」的侵華日本形象,也是多少國人對抗戰的重要記憶。而在全面抗戰爆發初期的海外媒體上,那些佩帶鋼盔的中國軍人浴血奮戰的圖片,也告訴了全世界中國軍民以弱敵強的決心。
但是,這熱血景象的背後,也是真實的心酸: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何止缺槍缺炮?就連想生產一隻合格的鋼盔,都是格外的難。
二戰時代的鋼盔,雖然比起現代鋼盔來還顯得簡陋,但放在當時,工業要求卻已是極高。哪怕對於剛經歷了「 黃金十年 」的國民政府來說,大規模生產也是做不到。抗戰初期的民國各路「 國軍 」裡,除了閻錫山的晉綏軍擁有一批「 自行山寨 」的「 仿M35鋼盔 」外,其他部隊的鋼盔主要靠進口,而且裝備率極低。全面抗戰的八年裡,哪怕條件較好的「 國軍 」,大多數士兵也分不到鋼盔,都是戴著小帽浴血奮戰。
而抗戰戰場上,中國軍隊手中那些有限的鋼盔,類型也五花八門:號稱抗戰初期精銳的「 德械師 」,主要配備德式M35鋼盔,西北軍主要配備英式鋼盔,滇軍主要配備法式鋼盔。美國參戰後,接受美國援助的國民黨中央軍,從此大量配備美國M1鋼盔。如果想了解全面抗戰時代,中國正面戰場的變遷史,甚至戰場背後的政治生態,這些「 風格各異 」的鋼盔,就是十分重要的佐證。
當然,必須要說的,還有抗戰時代的日本「 90式鋼盔 」,由於中國軍隊缺鋼盔,所以大量被繳獲的日本「 90式鋼盔 」,也很快為我所用。某支「 抗戰鐵軍 」戴著繳獲日式鋼盔合影的一幕,也曾叫多少讀者提氣。而放在人民軍隊的發展史上,「 日式鋼盔 」的應用也是很多。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早期,「 日式頭盔 」還在海軍與砲兵里大量裝備。
參考資料:
周渝《抗日戰爭:衛國歲月裡的烽火戎裝》
魏慶《軍用頭盔的發展》
三土《一戰戰火中誕生的保護神》
來源 朝文社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