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師家族2000年

文:艾公子

話說,在小說《水滸傳》中,宋仁宗因為京師開封瘟疫蔓延,特地遣派太尉洪信前往江西龍虎山,延請張天師前來祈禳瘟疫,這洪信上了龍虎山後,遇到一個倒騎黃牛、橫吹鐵笛的道童,中途又被猛虎和大蛇嚇得要死,因此沒等尋到張天師,就趕緊下山。

沒想到下山後,龍虎山上的上清宮住持真人卻告訴他:

「太尉可惜錯過,這個牧童,正是天師。」

在《水滸傳》中,有眼不識泰山的洪信後面又在龍虎山上強行打開封印、挖開地穴,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一百零八個魔君,這正是《水滸傳》中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

小說當然是小說,但元末明初的書生施耐庵,卻在小說中介紹了一個在古代中國早已顯赫人間的家族,這就是被譽為「北孔南張」中的南張,與孔子家族並列傳承2000多年不改的:

張天師家族。

今天要講的,正是在小說之外,正史中的這個傳奇家族。


劇照:洪太尉到訪龍虎山。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在基本平定中原後,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徵漢中,而他的指向,是一位蟄居漢中地區長達二十多年、擁眾五十多萬的天師道教主:張魯。

漢中,是一個夾雜在關中平原和四川之間的盆地,由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因此各路民眾紛紛進入漢中地區避難,當時,歷經多年戰亂、饑荒和瘟疫,東漢帝國人口從東漢永壽三年(157年)的5600多萬人,銳減至700多萬人。

在當時的人口分布中,曹魏擁有大概445萬人口,蜀漢擁有94萬人口,東吳擁有210萬人口。

相比於仍然地廣人稀的四川地區,小小的漢中,卻集中了50多萬人口,這在東漢末年無異於一筆巨大的財富,因此,曹操野心勃勃,誓要奪取漢中的人口和土地,進而吞並劉備,一統西南。

在正史《三國志》和後世小說《三國演義》中,占據漢中地區的張魯,似乎是一個夾雜在曹操和劉備兩大梟雄之間,一個無關緊要的小角色,但以張魯當時占有的人口資源來說,張魯絕對是不可忽略的存在。

而張魯之所以能夠占據漢中,這得益於他的爺爺:天師道的創始人、教祖張道陵。

按照傳說,張道陵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盡管在後世被尊為教祖,但張道陵起初卻是一個書生。

張道陵七歲時就通讀了《道德經》,後來進入東漢太學成為太學生,讀書時,他就通曉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學,以致年紀輕輕,就有千餘人跟隨他就學,但這種早熟的心智,使得他開始參悟人生,因此,張道陵時常感慨,儒家的經書並不能解答他心中有關生死的難題,於是,張道陵開始棄儒改學長生之道。

漢代時期,讖緯祕術盛行,這種時代的氛圍,也使得張道陵得以從容思考,26歲時,他被東漢朝廷徵召為江州令,江州,就是今天的重慶,毗鄰漢中。但不久,張道陵就辭官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中,精思學道。

後來,張道陵四處雲游、訪道求仙,並在江西雲錦山結廬而居、築壇煉丹。傳說張道陵到雲錦山三年後神丹煉成,龍虎出現,因此雲錦山後來也被改稱為龍虎山。

到了 60歲時,此時已是東漢93年,此前兩年(公元91年),名將竇憲出塞五千裡、率軍大破北匈奴,並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愛山)勒石銘功。盡管東漢帝國正如日方天,但看破世事紅塵的張道陵卻飄然又從江西龍虎山,來到了四川成都西部的鶴鳴山修煉傳道。

也就是在四川時期,張道陵開始傳授「正一盟威之道」,正式創立道教,並尊老子為教祖,由於入教教徒必須繳納五鬥米,因此也被稱為「五鬥米教」。

張道陵創立的「正一盟威道」,在後世也被稱為「天師道」,天師道門下弟子眾多,按區域分為二十四個教區,每個教區分設治頭和祭酒統領事務,其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陝西地區,在今天看來,這是一種類似於政教合一的組織。

傳說中,張道陵出生於東漢初年的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傳說他活到123歲才去世,此時已是東漢末年的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盡管傳說不一定可信,但是張道陵建立起的這個政教合一的組織,卻即將在後世,遺留給孫子張魯以巨大的政治和宗教遺產。

張道陵臨終前,將象徵法器的丹藥、斬邪二劍、玉印等器物傳授給了長子張衡,並囑咐世世代代由張道陵家族的宗親子孫繼承衣缽,創立天師道的張道陵在此後被稱為祖天師,第二代張衡又被稱為嗣天師,張衡一生平平無奇,此後又將道統傳給了第三代、也就是張道陵的孫子張魯。


傳說中,張道陵活了123歲(公元34-156年)。

此時,恰是東漢末年亂世,當時,盤踞四川的,是益州牧劉焉。

東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此時,後來將奪取四川的劉備,此時正擔任平原縣縣令,忙著與青州刺史田楷聯合對抗冀州牧袁紹。當時,張魯是益州牧劉焉的座上賓。

由於四川與漢中唇齒相依,於是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並命令手下、別部司馬張修率兵與張魯一起攻取漢中,沒想到漢中平定後,張魯卻殺死了張修,並奪其兵眾,逐漸開始在漢中地區自立。

此後,劉焉病死,劉焉幼子劉璋繼任益州牡,隨後,梟雄劉備又率兵川擊敗劉璋,奪取了四川。

於是,避居漢中的張魯,開始直接面對來自劉備、曹操這南北兩大梟雄的巨大壓力。

當時,劉備對張魯的看法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

梟雄孫權則認為:「米賊張魯居王巴(重慶)、漢(中),為曹操耳目,規圖益州(四川)」。

在當時的各路梟雄看來,張魯在漢中自守,沒有野心,遲早都是塊將被碾得粉碎的夾心餅幹,但張魯能在漢中自立二十多年,當然也不是外界所認為的那樣簡單。

憑借著祖父張道陵和父親張衡留下的遺產,張魯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是一位擁有教會組織的宗教首領,他治理漢中地區的方式相當奇特,區域內不設官吏,而是以教法統治,教民如果犯法,會被寬宥三次,到第四次才會被懲處;如果是小過,則會被要求修道路一百步來贖罪。

在漢中地區,張魯要求在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止酗酒,並且張魯還在漢中地區設立義舍,裡面放置米肉,免費供過路行人量腹取食。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各路民眾紛紛湧入漢中地區避亂,而張魯這種無為而治、政教合一的宗教統治,盡管治理方法簡單,但在當時卻無異於世外桃源,這也使得漢中地區人口迅速擴張。

但梟雄曹操自然不會放過這塊肥肉,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在擊敗馬超和韓遂聯軍後,又南下擊敗張魯、奪取漢中,深知張魯在漢中地區根基深厚的曹操,隨後將張魯封為閬中侯、食邑一萬戶,並且將張魯的五個兒子全部封為列侯,還讓自己的兒子曹宇娶張魯的女兒為妻,張魯全家則被曹操遷徙到鄴城居住監視。

此後,劉備又與曹操在漢中展開爭戰,最終經過四年激戰,劉備督軍陣斬曹操的大將夏侯淵,奪取了漢中地區,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

而張魯,作為漢末三國亂世的配角,此後寂寂無名,但是張天師家族在中國歷史上的傳承,此時,才剛剛展開序幕。


張魯盤踞的漢中盆地,是溝通關中平原和四川的咽喉。

隨著張魯歸順曹操,天師道也因此從西南地區傳入了中原,由於繼承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此後相繼攻滅了蜀漢和東吳,這就為天師道接著進入江南地區又創造了條件。

西晉政權雖然短暫統一天下,但帝國很快再次陷入戰亂,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北方逐漸興起,道教在動蕩的北方趨於式微,但在南方,崇尚玄學和道家的社會氛圍,卻為天師道和張天師家族的生存提供了條件。

進入東晉後,門閥士族中出現了很多信奉五鬥米教的世家,當時北方的士族例如清河崔氏、範陽盧氏、天水尹氏,以及遷居南方的琅琊王氏、高平郗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等家族中,都有人信奉道教,例如琅琊王氏中的書聖王羲之,就「世事張氏五鬥米道。」

王羲之信道,經常與江浙名士游樂山水,還與道士許邁共同修道、服用五石散,當時,王羲之的書法名冠天下,山陰(今浙江紹興)有位老道士聽說後,也很想得到王羲之的書法,當他聽說王羲之熱愛飼養白鵝後,便精心調養了一批良種白鵝,養成後每天故意到王羲之與友人郊游的地方放養。

當王羲之終於「偶遇」這批白鵝後,果然滿心歡喜,向道士提出想買下這些鵝,道士於是說,「你只要幫我寫一篇《黃庭經》,我就把這些鵝全部送給你。」王羲之欣然允諾,為道士寫下了被後世稱為「右軍正書第二」的《黃庭經》,因為這一奇特的經過,王羲之所書的《黃庭經》也被稱為《換鵝帖》,後來,唐代李白還在《送賀賓客歸越》中寫道:「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王羲之的《換鵝帖》,背景是天師道在江南地區的傳播。

經過兩晉南北朝的發酵,天師道此時開始走入社會上層,隨著隋朝的統一南北,中國再次進入了大一統時代,李唐代替隋朝後,由於道教教主老子李聃被追尊為李唐皇室的「聖祖」,這就使得道教在整個唐代受到了熱烈追捧,天師道的發展也開始進入了鼎盛時期。
雖然受到皇家器重,但作為天師道的傳人,歷代天師仍然恪守本分。唐高宗時期,唐高宗李治召見第12代天師張恆,問以治國安民之道,張恆對此回答說,「能無為則天下治矣。」李治對此深以為然,「上嘉之。」
從深耕民間到進入士大夫的視野,再到與帝王對話,唐高宗李治與第12代天師張恆的這次問答,也標志著張天師家族開始進入了帝國的頂層視野。
通過道教與皇權的結合,張天師家族的政治地位開始扶搖直上,此後,天寶七載(748年),唐玄宗就將天師道教祖張道陵冊封為「太師」,並親自召見第15代天師張高,命令張高在京師長安設定壇傳籙,還免除了天師道的祖山龍虎山的賦稅。
李唐皇族對張天師家族的照顧一直恩寵不斷,到了會昌元年(841年),唐武宗還召見了第20代天師張諶,並親賜「真仙觀」三個大字作為張諶的籙壇門額。

與皇權的結合,使得張天師家族在大唐帝國備受尊崇,但這也犧牲了修道的清靜,使得歷代張天師開始受縛於政治,例如曾與唐高宗對話的第12代天師張恆在終於獲準返回龍虎山後就曾經感慨說:

「吾幾落世網,今還我素矣。」

如果說張天師家族僅僅只是滿足於做帝王的座上賓,和以神鬼之術進奉,那這種恩寵和禮遇,是否足以持續千年,顯然是個很值得思量的問題,但歷史的傳承表明,歷代天師的為人和政治眼界,顯然不僅於此。

歷史進入宋代後,宋真宗景德元年(1005年),遼國大舉入侵,在寇準等大臣的力請下,宋真宗不得已禦駕親徵,最終,宋遼雙方達成了澶淵之盟,結束了兩國長達數十年的間續戰爭,此後,宋遼雙方維持了長達百餘年的和平。

宋遼和平的實現,使得北宋真正進入了文治時代,但這也使得宋真宗更加傾心沉浸在道教之中,並開始了此後長達14年之久的裝神弄鬼的「天書政治」,宋真宗對道教的沉浸其中, 也使得張天師家族的政治地位更加尊崇,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親自召見第24代天師張正隨,並賜號「真靜先生」,此後,歷代的張天師都得到了北宋皇帝的「先生」賜號,張天師家族與皇權的結合更加緊密。

父親宋真宗對道教的傾心熱愛,也深深影嚮到了他的兒子宋仁宗。為此,宋仁宗就曾經咨詢第25代天師張幹曜說,要如何養生和飛升成仙。

張幹曜對宋仁宗的回答是:「此非可以輔政教也!陛下苟能還淳返樸,行以簡易,則天下和平矣;志慮清明,神氣和完矣,奚事沖舉哉!」

有別於一般的道士術士,第25代天師張幹曜很敏銳地捕捉到了宋真宗、宋仁宗父子對於修煉成仙的愛好,為此張幹曜才委婉地勸誡宋仁宗,不應以所謂「白日飛仙」的追求去「輔政教」,而是應該無為而治「還淳返樸」,為天下太平謀才是正道。

宋仁宗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謙虛謹慎,他被包拯唾沫噴到臉上都不生氣,對於第25代天師張幹曜的勸誡也銘記在心,而張天師家族近帝王而不媚帝王的風骨,也歷經唐宋數代而不變。


天師家族世居的龍虎山。

北宋進入到宋徽宗時期後,「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的藝術皇帝宋徽宗對於修煉成仙也非常感興趣,宋徽宗曾經當面請問第30代天師張繼先,應該如何煉丹以求長生不老,張繼先對此的回答說:

「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嗜。但清淨無為,便可同符堯舜。」

張繼先勸誡宋徽宗,作為帝王,不應該關註煉丹長生這些「野人之事」,而是應該「清淨無為」,如此才是「堯、舜之道」。

當宋徽宗問及北宋國運時,有鑒於宋徽宗時期內憂外患的局面,張繼先語義深沉地警戒要小心「赤馬紅羊之兆,請修德」。

按照張繼先的勸諫,丙丁為火,色赤紅;午屬馬,未屬羊。丙午(馬年)、丁未(羊年)年都是國家容易發生災禍的年份,一定要謹慎小心,這也是赤馬紅羊之厄的傳說,即農歷丙午年、丁未年易發大難,一定要小心。

當時,女真人正在北方崛起,宋徽宗卻不以為然,張繼先為此警示朝野說:

「蓬萊水淺,滄海又要變桑田了嗎?」

眼見帝國危亡在即,自己卻無力回天,第30代天師張繼先於是請求返回龍虎山,當宋徽宗要賜予他金帛財寶時,張繼先卻辭謝帝王說:「臣一野褐也,得無以用。」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丙午年),金人再次揮兵南下,聯想到張繼先此前的預言,緊急退位給兒子宋欽宗的太上皇宋徽宗突然感悟,於是派人邀請張繼先北上試圖讓他「以法術退敵」,張繼先無奈從江西龍虎山啓程北上,當行經泗州(今安徽泗縣)天慶觀時,張繼先寫下了一首詩:

一面青銅鏡,重景蒼玉山,
恍然夜船發,移跡洞天間,
寶殿香雲合,無人萬象閑,
西山紅日下,煙雨若潛潛。

寫完詩後,張繼先端坐而逝,年僅36歲。

傳說中,他仙逝這一天,恰好是金兵攻陷開封之日。此時,正是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

而張繼先,正是《水滸傳》中所提的「虛靖先生」張天師,只不過他生活的年代,被作者施耐庵從宋徽宗時期,提前到了宋仁宗時期,足見其民間影嚮之廣。

帝國的安危興盛,非個人之力所能左右,但此後歷代的國君們,仍然對張天師家族保持著尊崇的敬意。

蒙古人攻滅南宋後,忽必烈又命令第36代天師張宗演「主領江南道教」,並且正式冊封張宗演為「嗣漢天師」,從而使得「天師」這個名號,從天師道內部上升成為了大元政權的官方冊封。

朱元璋攻滅蒙元後,對此則進行了反思,朱元璋對此說「天豈有師」,於是將嗣漢天師的封號改為正一嗣教大真人,並加封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從此,張天師家族正式成為了兼有名義與實權的道家最高領袖,擁有了與北方孔家平起平坐的資本。

對此,明代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寫道,孔家人說,「天下只三家人家:我家與江西張,鳳陽朱而已。江西張,道士氣;鳳陽朱,暴發人家,小家氣。」

這在此後也衍生出了張天師家族的地位尊崇,例如在民間互問姓名,一般是說免貴姓甚麼甚麼,但是有兩個半人家卻不會說免貴,這一個是北孔孔家,一個是南張張家,另外半個則是當時的帝王姓,至於是姓楊、姓李,還是姓趙、姓朱,則是風雲變幻、不知所謂,所以只能稱是半個人家。

但是張天師家族始終保持著政治的自覺清醒和政治關懷。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當時年僅16歲的明武宗剛剛登基,就召見第48代天師張彥頨,詢問他說:

「卿之祖非神仙乎?朕聞神仙長在,今還可見,亦可學否?」

修仙長生,是歷代帝王的古今幻夢,也是考驗歷代天師政治智慧的時刻,對此張彥頨回答說:

「臣聞君之愈於神仙者,堯舜是也,至今猶存。上自天子,下及庶人,未嘗不見,願陛下慕而效之,則聖壽可等天地矣。乃若臣類為神仙者,奚足尚哉。」

對於歷代張天師來說,勸誡歷代帝王放棄修仙長生的美夢,正視人間的政治修為,是歷代張天師們孜孜勸誡的內容,但帝王們並不以為戒。

由於放縱嬉戲,明武宗年僅31歲就暴病身亡。

但明朝的皇帝們並不以為戒,到了明神宗時期,萬歷皇帝還問第50代天師張國祥說:「聖人以神道設教,卿教非神道乎?」

對此張國祥勸誡說:「聖人治天下,靜默思道,恭己正南面而已。故神其道而天下化。三代而下,一日萬幾,非勵精不能圖治。」

縱觀從唐高宗到宋徽宗到明神宗近千年時間,張天師家族的宗教帝位盡管日益尊崇,但千古帝王的追問卻幾乎如出一轍,即都希望從神道中獲取所謂天命和修仙長生之道,從這個意義來說,張天師家族在陪伴君王的近千年問答中,則始終恪守準則,將神道與世道、人道融為一體,苦心勸諫帝王要勵精圖治,委婉勸誡不可妄求仙道。

龍虎山天師府內

但萬歷皇帝的追問,也伴隨著晚明的風雨飄搖戛然而止。

隨著1644年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入關代明的滿人由於崇尚喇嘛教,因此也疏遠了傳統漢人君王所崇尚的天師道,到了乾隆時期,滿清朝廷更是將張天師的品秩由正一品猛降為正五品,並取消朝覲資格。此後,由於第57代天師張存義祈雨有功,才勉強提升為正三品,並恢複朝覲資格。

然而到了道光年間,滿清官方又一次取消了天師朝覲的資格,從此天師家族與皇權之間的關系愈發疏遠。

1912年滿清覆滅後,江西都督李烈鈞又宣布取消了天師封號,幸虧袁世凱複辟,才又賜予了龍虎山張天師傳人以正一嗣教大真人的冊封,但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又取消了對天師的冊封。

在民國的亂世中,第63代天師張恩溥在1924年嗣位後,就接連遭遇時代的沖擊,龍虎山天師府一度被群眾運動查抄,張恩溥本人也被囚禁。由於時代變遷,天師府原有的土地田產等多有流失,為此張恩溥不得不往來於上海、蘇州、無錫等地,通過出售符籙、主持法事等補貼家用。

當時,直系軍閥吳佩孚在年輕時因為貧困潦倒,曾經當過算命先生,因此他對龍虎山天師頗有好感,另外一位直系軍閥孫傳芳也篤信佛教,對道家也頗為寬容,在北方軍閥的庇護下,張恩溥得以長期活躍在江浙一帶。

國民軍開始北伐後,吳佩孚、孫傳芳相繼被北伐軍擊潰,孫傳芳甚至因為早年濫殺無辜,而被俠女施劍翹刺殺於天津佛教居士林。

世事無常,也使得第63代天師張恩溥顛沛流離,抗戰期間,張恩溥隱居龍虎山,到了1949年,他輾轉追隨蔣介石到了臺灣,而跟他一同抵達小島的,還有被稱為末代「衍聖公」的孔德成,以及七世章嘉活佛。

1969年,張恩溥最終在臺灣病逝,由於張恩溥的長子張允賢早已去世,於是張恩溥的堂姪張源先宣布繼任為第六十四代天師,但卻一直無法拿到張恩溥遺留的祖傳印劍。張源先在2008年病逝後,圍繞著下一代天師的繼承人問題,張意將、張道楨、張懿鳳等至少三人又各自宣布自己繼任為天師,在糾纏紛亂中,這個傳襲兩千多年的家族,也在時代的風雨中再次面臨考驗,而海峽兩岸對於這個傳承問題也各有主張。

第63代天師張恩溥(1904-1969年)

對此,早在1930年代,江南一帶就有民謠這樣傳唱:「絕不絕,滅不滅,六十三代有一歇。」

意思是說張天師家族到第63代張恩溥時,必將經歷考驗。

或許,冥冥之中,這也是時代的天意。

 

來源  最愛歷史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