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後攝影師木格,
出生於重慶,生活在成都。
從2004年至今,
他數次返回位於三峽的家鄉重慶尖山鎮,
一路搜尋、記錄兒時記憶中的故鄉,
集結成攝影系列《回家》。
作品受到《紐約時報》《紐約客》等國際媒體關注,
斬獲國內外多項攝影獎項。



《回家》系列



《沿牆而行》系列
2013年開始,
他又數次往返長城沿線,自駕近13萬公里,
沿途拍下一個個鮮活的草民、
一幕幕荒誕的場景,
共拍攝近3000張底片。
創作途中,他開始收集北方山村中
傳承下來的古老器物,
開始結合收藏創作新的攝影系列。
如今,木格與夫人遠遠、兩個女兒
把家安在成都西邊,並成立攝影藝術空間木格堂。
12月初,一條到成都拜訪木格,
與他聊了聊創作與收藏。自述 木格
撰文 楊曜 責編 陳子文



以下是木格的自述。




家人山頂游春 《回家》
用影像留存時代下的私人記憶
家對我來說,是小時候拚命地想出去,現在拚命地想回去。
我的老家在三峽庫區裡,一個叫巫溪縣尖山鎮的小地方,從小生活在大山大河的環境,與外面的世界比較隔絕。6歲的時候我第一次看電視,覺得外面世界特別精采,所以一直都期望著能夠走出去。





巫山縣在建的新碼頭

三峽客船上

重慶朝天門碼頭

我就拿著一個奧林巴斯的小相機,四處遊走。畢業後我待過很多地方,從連雲港、上海,去福州、去長沙、去武漢……
當我從1999年開始從各地往返於家鄉,發現很多兒時的記憶、生活的痕跡都因為三峽的變化而丟失。我想去找,通過自己的攝影去獲得圖像、留存記憶。













《沿牆而行》
那些北方的鄉村和草民
在拍《回家》的過程中,我就想三峽以外的世界又是什麼樣呢?
2009年到2013年期間,我去國外參加很多展覽,發現他們印象裡的中國是非常模糊的,可能只記住了熊貓、長城、京劇。所以我想做一個跟中國有關的作品,以「長城」這個標準的形象為線索,來提醒大家這就是在中國發生的。















木格靜物攝影新作




木格靜物攝影新作

木格堂《非相》展覽
當我把相機這種工具放置在家裡面,它可以把我對於家的感受、痕跡記錄下來,幫助我重新去認知自己、家庭和生活。
創作裡面最重要的還是與自我的鬥爭。未來我還會把《回家》項目持續下去,把器物和我作品的結合做得更詳細。
來源: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