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俏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對於愛美的城市年輕人來說,理發卻成了略顯沉重的 「奢侈品」。
90 後北京某科技企業的白領劉洋洋,平時喜歡捯飭自己的頭髮,她隨便剪一次頭髮都至少要花費上百元。
讓她記憶深刻的是,自己剛畢業參加工作時的一次理發經歷,那是 2017 年的十一長假,她花了 1300 元在某知名理發連鎖店做了一次頭髮。
那一年,公司發了 1000 元的節日獎勵,她決定將它用到頭髮上。為了避免店員 「推銷會員、燙發染發」 的叨擾,她直接告訴理發師要做美發。結果 2 個小時後,原本預算幾百塊錢就能搞定的項目,最終卻花了 1299 元。「燙完頭髮後,我還是被理發師推薦了一些產品,包括一款 299 元的護理液」。
年輕人的理發遭遇
2020 年 9 月,劉洋洋打算再次剪發,選擇了北京朝陽區太陽宮附近的一家美發店。據她回憶,因為剪發的是一位技術總監,從事剪發行業近 10 年,價格接近 200 元。
但相同的是,她依然遇到了理發店的推銷。「當時美發店在搞活動,而且理發師長得也比較帥,於是辦了一張會員卡」。那天,她辦了一張 4000 塊錢的會員卡。
隨後的 2021 年 3 月,劉洋洋用會員卡去該店消費,剪發加燙發一起,總價要 3000 多元,「但打完折後也要 2300 元」,她感覺這樣的折扣其實並沒有力度。而且,理發師還告訴她,「為了保持自然感,這個發型只能維持 4-5 個月,最好是定期來護理」。
「原本就想簡單剪一次頭髮,但一踏入美發店便像是入了 「坑」,在各種打折式推銷和套路下,錢包裡的錢就不知不覺落到了美發店手裡。」 不少人的感慨,在劉洋洋身上就得到了驗證。
另外一位 90 後互聯網媒體從業者淺月,也有同樣辦卡的經歷。她本著只剪發的想法踏入了北京崇文門附近的一家理發店,但在理發師的一頓推薦下辦了一張 3000 元的會員卡,染了一次頭髮就要近 1500 元,打完七折後也要 1000 元左右。
而後,有一次,淺月打算精心燙一次頭髮,於是在該店選擇了偏中高檔的價位,費用在 2000 元左右。然而,在劃卡結算時,店員告訴她 「會員卡儲值不足,建議再次充值,可以打五折」。
據淺月回憶,她在第一次開卡充值後,消費了一些小的修眉項目,花費均不足百元,不知何時金額就不足了,仿佛還沒有怎麼體驗到折扣的實惠性。
而這一次,在店員的介紹下,淺月索性一次性充值了 8000 元。
對於許多男性消費者來說,這樣高額的理發費用更是一件離譜的事情。「想當初,曾經那個 10 元剪發的『黃金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如今,理發店普遍都是百元起。」 據劉洋洋的一位男性朋友的經歷,2020 年 4 月左右,他剪發的地方,起初剪寸頭還是 38 元的起步價。而時隔一年後,該店已經上漲至 98 元一次,翻了一倍多。
有男士們這樣吐槽:「花上百元剪個寸頭,還不如回老家花 10 塊錢快剪」。更有人表示:「為了節省上百元的剪發費,我自學了剪發。」 在他們看來,剪男士的頭髮,發型師技術好壞並沒有太大差異,價格漲到這麼高 「簡直不可理喻」。
而事實上,即便在劉洋洋和淺月這樣愛在頭髮上 「下功夫」 的人看來,如今剪發也的確較貴,而且理發店的效果也不盡如意。「花費 2000 元燙發的效果與第一次正常價位的燙發效果也並沒有很大的差異,而價格卻翻了一倍。」 淺月這樣表示。
理發師的 「高端」 稱呼
為了配得上飛漲的價格,曾經的 Tony 老師都變成了如今的設計顧問、設計總監、首席發型師或者高級發型顧問等這樣的 「高端稱呼」。
打開某團購平臺可以發現,每家美發店的剪發價格層次和發型師級別相對應。從最低的 19.8 元到最高的 378 元,不同檔位對應著不同的理發師職級。像北京國貿附近 378 元剪發則是由設計總監為用戶提供服務,還額外包括茶水、咖啡等。
以木北造型為例,剪發價格目前分為 58 元、98 元和 158 元三個檔次,背後同樣對應著理發師職級的不同。
千禧年代出生的王藝,在同齡人去上大學的時候,已在理發行業摸爬滾打快 7 年了。
據他介紹,他成為理發師之前,先在培訓學校學習了一年,然後再到各個理發店實習。實習一般從助理開始做起,從事輔助發型師的工作。
「這個行業本身是低門檻行業,但有一定的等級稱呼。入行的人很多,想一步升職發型師很難,沒耐心也是不行的。」 王藝說。
他表示,在他所在店裡做活動的時候,新人剪發價格會降到 9.9 元,團購平臺降到 26.9 元。如果平時的話,剪發價格是 58 塊錢,由首席設計師負責,還有 280 元的則由店長負責。
他當時的底薪是 2000 元,每來一位顧客他還可以拿到這一單 30% 的提成。「剛來理發店的前幾天,沒多少人找我剪發,我才賺了二十多塊錢的提成。」 王藝說。
為了提升自己的手藝,王藝每年都會去培訓學校學習,向資深發型師們學習目前最為時髦流行的發型,培訓費一般在 5000 元以上。
在他看來,自己在行業獃了快 7 年了,經驗和常年培訓的付出也應該值現在的剪發價。「我們一般是覺得自己手藝到位了,達到那個價格就漲價了。但如果盲目漲價,手藝不到位,會砸了自己的招牌,本質上服務很重要。」
他還表示,自己此前認識的朋友,在雲南開了一家近 400 平米的美發店,提供美發美甲服務,剪發價格 100 元起步,但服務質量非常高,「就像海底撈一樣」,還可以拍照打卡。
同樣在北京從事理發行業的 90 後何汶,也從事了理發行業超 7 年的時間。在培訓學校經歷完學徒階段後,從燙染師升級為發型師,他用了 2 年的時間。據他介紹,在升級為實習發型師後,也還會定期參加培訓,每次學習需要 3000~4000 元。在他看來,每年學習培訓的費用需要花 3 萬元以上。
價格貴,客戶和店主都焦慮
據美團平臺數據顯示,美容美發店鋪開關更迭較為頻繁,美業門店較多的新店當中,經營時間 2 年以下的商戶占比高到 40.3%。
企查查數據也顯示,目前我國現存 「理發店」 相關企業共 114.4 萬家。近幾年註冊量持續走高,其中 2018-2020 年這三年一共註冊了 52.9 萬家企業。2021 年前 8 個月共註冊了 11.5 萬家企業。
這無疑給人的感覺是,理發店倒閉現象極為普遍,經營困難是行業常相。與此同時,新開的理發店也還是層出不窮,還是在不停的推出各種收費套餐,而且價格也在不斷上漲。
「物價、培訓費用、房租水電費都在漲價的情況下,行業的平均價格就起來了」,何汶表示,「房租加上人工成本就占去了整個店鋪營收的大部分。」
另外,在他看來,現在的剪發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剃頭匠,而是更具有潮流與時尚眼光的手藝人,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把剪發當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價格上漲也就很自然。
「這個行業每個從業者的工齡都很長,這畢竟是手藝活兒。很多人會覺得,我辛苦付出這麼多,應該得到相應的回報。」 何汶說。
但漲價還是會引起不少消費者們的不滿。據美團數據顯示,與 2018 年相比,2020 年美發客單價提升了 26.4%。其中女性平均客單價為 137 元 / 單,男性平均客單價為 95 元 / 單。花 100 元甚至 200 元剪一次頭髮,在一般消費者看來,的確不是很值得。
但不少理發師、店長們卻對 AI 財經社表示,員工工資占去了大部分的成本,再刨去其他費用,「店長其實掙不了多少錢」。
何汶表示,為了留住店內的發型師們,每個人會在底薪基礎之上,每完成一單有 30% 以上的提成。
由於單純通過基本項目進賬較為微薄,許多理發店開始用推高理發師提成的方式,提供額外項目,比如推銷會員卡、折扣卡等。
在他們看來,只要消費者踏入門店辦了卡,無論實際消費多少,美發店在幾乎沒有代價的情況下,就提前實現良好的現金流,只要會員推銷的足夠多,就能以沉澱的現金去投資獲利或者繼續開店,這已經成為理發店的常態。
在這種糢式的刺激下,理發店的經營行為也發生了變異。此前,青島文峰國際美容美發就因此出現連環忽悠消費者充值辦卡的情況,據媒體報道,其涉及金額高達 23 萬元。成都文峰理發店更是在消費者充值會員費後關門停業。同時,上海永琪美發在廣州的門店也關停,不少消費者的賬戶裡還儲存著上萬元的金額。
這種推銷式經營糢式,一方面導致價格越來越貴,一方面讓很多發型師不專註於美發。這讓客戶感覺到其技術不高,性價比差,還有被 「套路」 的感覺。
網紅轉型,價格還是越來越貴
美團平臺數據顯示,2017 年,美容美發行業營業收入達到了 1142.4 億元,利潤總額超 200 億元。同時,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2022 年我國美容美發行業市場規糢將突破 4000 億元。在規糢擴大,競爭加劇的美發行業,不少理發店向輕快式網紅店轉型,但價格依然居高不下。
王藝表示,此前開店選址都會選擇人流量大的商場,現在只要有地都可以開店,「寫字樓犄角旮旯也能開個小理發店」。在他看來,美團、抖音、小紅書等眾多渠道可以用來宣傳,在哪兒開店都無所謂。
美發店鋪們不再依靠傳統的剪發燙染,而是後續獲取更多流量後持續進行 「收割」。現在的理發店也很懂得利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包裝自己,一個面容普通的女孩在發型師巧手改造之後,可以瞬間變成時尚精致的美女。
王藝認為,渠道多了之後,店面可以迅速打造成 「網紅」 店鋪,價格就自然而然上漲。王藝此前在美發圈內認識了一位 「大拿」,至少已經有 20 多年的手藝經驗了。「他的理發店在三四線城市,但專門找他的顧客非常多,剪一次發都需要 500 元的價格,很多用戶聽聞其手藝專門飛過來找他。」 王藝說。
據了解,為方便網紅們打卡拍照宣傳,該理發店還加上了顧客喜歡的裝潢和設計。還有到店後,顧客能夠免費按摩、零食隨便吃等等,這些都變成了理發高價裡的 「隱形消費」。
除此之外,在王藝、何汶他們看來,前期低價引流,店鋪火起來之後,聞訊而來的消費者絡繹不絕。忙不過來的他們只能漲價,從 79 元剪發上漲至 129 元,淘汰一批在乎價格的客人,留下忠誠用戶。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樣的糢式也飽受爭議。它更多是適合小店主的經營方式,對於整個美發的連鎖店和產業來說還有待發掘。
在資本市場看來,理發店的 「核心競爭力」 是人,但從業者進入門檻低,服務難以規範化、標準化和規糢化,持續的盈利性也就難以證明。
還有一些實體連鎖美發店,向 「美容 + 美發的綜合體」 升級,但不少投資人發現,這兩個實際上關聯不大,店主更多的是為了增加新的盈利點,但往往也成為了新的入 「坑」 點。
如今,在漲價潮愈演愈烈之下,整個行業也在發生著變化。有經驗的發型師辭職,回鄉自己開店,成則漲價,敗則退出。這個行業,仍是逃不出人員流動大,市場分散的狀態。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洋洋、淺月、何汶、王藝等均為化名。)
來源:AI 財經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