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飛
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數據總算出來了,這些數據我翻來覆去看了很多遍。
無論它純度是多少,這些數據都會深深地影嚮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最顯而易見的是,人口增速下降了,這代表著我們所謂的人口紅利越來越弱了。
比如,人口流動趨勢也很明顯了。好的城市人越來越多,差的地方越來越蕭條,數據很直接的指明了,未來該去往何方。
但有一個數據,還挺嚇人。
202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18.7%,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13.5%。
這說明我國進入了一個相當嚴重的老齡化社會。
在我看到的大部分分析中,聊的都是「老齡化」對經濟的影嚮,對社會的負擔,這些固然都是事實。
但我想說的是,在我們一窩蜂向前奔的同時,不要忽略那些留在原地生活的老人。
現在的他們,就是若幹年後的我們,如果能老有所依,過的體面,做一個老人家,何嘗不是一個幸福的人生體驗。
可現實是殘酷的。
就我目之所見,很多老人的生活都是落寞甚至悽涼的。
在2015年,有一部叫《喜喪》的國產片,在我看來,它是近年不可不看的一部國產片,也是有關中國「老齡化」最好的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拍的太真實了。
真實到讓人有點目瞪口獃,仿佛每個人都能在片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樣子。

電影一開始,就是無比落寞的一個場景。
在一片鑼鼓喧天的氛圍裡,一個白發老人獨自去看戲。
而唱戲的原因,是因為邨裡另一個老人過世了,家人找唱戲的來熱鬧熱鬧,人們把這叫「喜喪」。

這部《喜喪》就是圍繞著這個白發老人展開,老伴走得早,兒女都不在身邊,她獨自生活。
因為一次摔跤,兒女們張羅著要把老人送去敬老院,老人不願意去。
二兒子就對她說:
娘,你還記得瘋子大娘嗎,自己死家裡了,沒人知道,過了好幾天才發現,滿身是蛆。
盡管老人不同意,但兒子已經辦好了敬老院的手續。
而且這裡的敬老院也不是甚麼好地,願意進去的老人,說白了,就是等死……
可讓兒女們頭疼的是,偏偏敬老院牀位還緊張。
只有等敬老院有老人去世,才能搬進去。

電影裡,老人有四個兒子和兩個女兒。
大兒子和大女兒常年在外,小兒子出去打工,只有二兒子、三兒子和二女兒離的稍近些。
可你會發現,大家根本都無暇顧及到老人。
用片中二兒子的話說就是:
娘,你添甚麼亂啊,家家忙的要命,哪有時間伺候你。
眼下敬老院又住不進,老人因為摔倒,腿腳不方便。
無奈之下,老人開始輪流住在二兒子、三兒子和二女兒家……

應該說,在《喜喪》裡,導演張濤的拍攝視角是相當克制隱忍的,可依然帶給我們「心驚肉跳」的感覺。
只要自己是屬於家庭的一份子,那電影裡的這些事,沒有人能絕對肯定地說「這樣的處境我不會遇到」。
整個電影,就像是把人們那些不願面對的責任、難以啓齒的祕密和見不得人的想法統統挖出來暴曬。
電影裡,老人到二兒子家的第一天,兩口子就開口問老人要房子,說反正之後老人要去敬老院的,老屋也沒人住。
可實際上,老人是想把老屋留給在外打工的小兒子。

你會發現,《喜喪》裡,身為母親的老人一直是低著頭,很少說話。
她活的小心翼翼,生怕自己有一點動靜就會引來子女的嫌棄。
然而,子女的嫌棄卻是赤裸裸的。
電影裡,老人的三兒子住在縣城,老人剛一進門,三兒媳就用一塊白布鋪在沙發上,指定老人坐那。
老人就像是一個落魄的乞丐,毫無尊嚴。
兒媳不讓她碰這,不讓她摸那,仿佛在他們眼裡,老人本身就是個急於脫手的髒東西。

更殘忍的是,當三兒媳發現自己的女兒偷跑出來打工時,惡狠狠的把責任都推到老人身上。
當時老人正跪在地上拜菩薩,而三兒媳則像惡鬼般站在老人面前大發雷霆,兒媳說:
你那麼大年紀了,你也不懂事?小孩萬一有點甚麼事,我找你算賬!

老人委屈的額頭都沾到地上了。
沒想到,這個時候兒子走進來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她老糊塗了,你跟她說有甚麼用。
你會發現,對有些家庭而言,人老了就意味著「沒用了」,於是無論老人說甚麼、做甚麼都是糊塗的行為。
相比而言,老人的二女兒則要孝順的多。
她會陪老人聊天,會給老人捏腳,會因為老娘過來,改善改善家裡的夥食。

可生活就是這個樣子,對普通老百姓而言,今天吃下一個「苦果」,明天又要剝另一個「苦果」。
三女兒一家窩在一個很小的屋子裡,靠馬路的那邊做成小賣部。
三女兒的兒子出去跑車,兒媳帶著孩子跟三女兒夫妻住在一起。
平日裡,三女兒每天起早貪黑地出去攤煎餅,可老人來了以後,每天就得提前回來,這意味著,每天要少掙幾十塊錢。
三女兒一家的生活就像片中三女兒騎車的畫面,經不起一點折騰,脆弱到隨便一點波瀾,就足以讓她人仰車翻。

雪上加霜的是,老人的身體越來越糟糕,不僅尿失禁,而且還得了「笑病」。
這讓三女兒一家不堪重負,因此,接下來我們看到了一場無比恐怖又熟悉的「親戚廝殺」戲。
我們看到,兄妹幾家坐到一起,老人的二女兒說:哥,你把娘接過去吧,我們吃不消了。
還沒等二哥開口,二嫂狠狠地回答:
娘在誰家有病,誰給看。
這個時候,先前各種嫌棄老人髒的三兒媳立馬複議:二嫂說的對。

沒說幾句,大夥就扯到錢上去了,可是一扯到錢,這事就永遠算不清了。

於是,大家也都不裝了,攤牌了,勁一個比一個大,聲音一個比一個嚮。
平日裡的怨恨一股腦噴湧而出,剛剛還是哥啊嫂啊弟啊妹啊,一團和氣。
一翻起臉來,都忘了自己是一個娘胎出來的人,互相問候對方的媽。
一直以來,我們社會都在說百善孝為先。
可落到實處,又變成了百善錢為先,原本「孝」中所蘊含的心意就變得蕩然無存……

在《喜喪》最後,無處可去的老人只好又回到邨裡。
因為得了「笑病」,時不時會發出笑聲,二兒子兩口子就讓老人住進了牛棚。
就在敬老院那邊終於有人過世的當晚,老人吞下了老鼠藥,孤零零的死在牛棚中……

平心而論,這部《喜喪》的觀感是會感到不舒服的。
我想這也是為甚麼這片質量這麼高,但是看過的人這麼少的原因。
但在我看來,這樣的電影才會逼我們去正視自己,去認識這個社會。
雖然片中老人生活的環境是相對落後的地方,可是老人們在精神上受到的屈辱是共通的。
當年王家衞導演看完《喜喪》後評價說,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雖然電影是沉重的題材,但他卻用舉重若輕的方法講述,這是非常可貴的。
如果你仔細看,你會發現,在電影裡,只要是老人單獨出現的場景,她一直在拜菩薩。
從前一個人在家時拜。
去兒女家時也隨身帶著菩薩拜。
哪怕是最後二兒子氣的摔了她的菩薩,她也對著破碎的菩薩拜……
作為一個一手養大六個孩子的母親,到頭來,唯一的心靈依托只剩下飄渺的菩薩。
更令人心酸的是,老人從頭到尾對菩薩念的都是同樣一句話:
菩薩保佑孩子們平平安安。

在電影裡,老人的手裡一直在做鞋墊,最後這些鞋墊,也都給了二兒子。
這也是因為在她心裡兒子平安健康過得好比甚麼都重要。
也正因為這樣,她把傳家寶給了二兒媳。
因為她知道自己兒子沒地位,希望二兒媳看在錢的份上,讓兒子的晚年好過點。
事實上,老人得的「笑病」在《喜喪》中是神來之筆,每當她受了刺激就會笑。
在兒女們看來娘瘋了,其實是導演在說這人世太荒唐。
老人「笑」的越大聲,就越讓人感到無盡的悲涼。
電影裡的老人,在活著的時候受盡了苦楚,可死了的時候,兒女們為她敲鑼打鼓唱大戲,把這叫「喜喪」。
可我們都知道,「喜喪」兩個字聽起來是那麼的諷刺,老人分明是一步步被逼死的。

在電影一開始我們就知道,老人是熱愛生活的。
她會一絲不苟的梳理自己,喜歡去看戲,會拿著收音機聽著齊秦唱的《張三的歌》……
可她的所有內心活動,兒女們是完全不顧的,或者說,兒女們的內心也都在生活的重壓下,一個個早已衰敗。
我始終相信大部分的子女是有孝心的。
只是很多人可以盡的孝心是不用麻煩、不會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可真正的孝心,是需要耐心,需要掏心的。
在電影的最後,一直牛逼哄哄,對老人頤指氣使的二兒媳在幹活時摔倒了。
而摔的地方剛好是老人第一次摔倒的門口。

導演在這裡給我們一個黑色的背影,這裡的寓意不言自明。
一來指的是一種命運的循環。
二來指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尤其在中國現在這樣一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社會,一個人老去,摔倒後,能不能有尊嚴的站起來,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