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鹹魚瑞
前幾天因為《演員請就位》裡黃奕被郭敬明點評時的表情,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
相比於黃奕和郭敬明,誰對誰錯,更加吸引我的竟然是3年前陳凱歌寫給黃奕的一首詩。
「 玉帶林中掛,金釵雪裡埋
兩者皆不是,黃奕乘騎來
發達興旺倚女之福」短短幾句話,陳凱歌的藝術功底可見其深。
這也不是陳凱歌第一次寫詩了。
或者說,他一直都在寫,只是用的不是筆,而是銀幕裡光影斑斕的鏡頭,飽含詩意,所以也有人稱陳凱歌為「 電影詩人」。
一、詩歌發燒友
陳凱歌愛詩,有多愛?
05年奧運會開幕式競選總導演,別人都是帶著團隊、具體方案來應試。
陳凱歌則單槍匹馬,上來就給組委會念了首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果不其然,第一輪就被淘汰:「 我們要的是具體的創意方案,不是詩人」。
▲陳凱歌年輕時
陳凱歌從小是在文藝世家之中泡大的。
連名字都源自和平大會會標中的「 皚鴿」。 13歲那年,才改名為「 凱歌」。
他出生在一個電影工作者家庭,是貨真價實的「 導二代」。父親陳懷皚,多次斬獲百花獎。
▲陳凱歌和父親陳懷皚
母親則常穿著淡果綠的綢睡衣,靠在院裡的藤椅上教他念詩: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
日復一日,陳凱歌的「 詩人」氣質,也由此紮根。
大學時期,陳凱歌經常跑去北京太平胡同11號,參加文藝沙龍。
在那裡他結識了詩人北島和芒克,沒事就混在詩人圈兒裡,替他們朗誦詩歌。
北島曾戲說陳凱歌的革命朗誦法:
「 是把殺雞宰羊的聲音與觸電的感覺混在一起」。
▲北島和芒克
據陳凱歌劇組的演員說:陳凱歌經常會在片場情緒飽滿地朗誦詩歌。
如果不是當年陳凱歌報考北大中文系落榜,那麼今天我們很有可能會多了一位大詩人。
鏡頭代替筆桿,陳凱歌日後的電影裡也處處彰顯著詩性。
32歲,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黃土地》,根據散文《深谷迴聲》改編。
這不是一個「 熱鬧」的片子,甚至有點兒文藝的「 沉悶」。
小路、懸崖、孤零零的樹和飄來的信天遊…
極有一種「 古道西風瘦馬」的意境在其中。
大塊陝北黃土地佔據畫面主體,緩緩移動的人反而被壓縮,人的力量越發顯得渺小。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壯闊感油然而生。
就連導演賈樟柯都坦言:自己立志拍電影,就是因為無意間看到了這部電影。
《黃土地》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的真正崛起,陳凱歌華麗的上坡路也由此啟程。
▲顛覆性的構圖
如果這樣你還不能品味到陳凱歌的詩性,那麼不如看看他拍攝的最近很火的微電影《淑貞》,教科書級別的詩意美學。
▲《淑貞》海報
北京的老四合院,斑駁的陽光,飄蕩的床單,在庭院和花簇間閑庭信步的白貓…
歲月靜好的詩意畫面,拉開了短片的序幕。
像詩歌一樣,陳凱歌把自己要表達的隱藏在了鏡頭語言下。
影片最後,患了阿爾茲海默症的淑貞,要曾孫教自己電腦打字,把曾經收到的書信一字一字地打進電腦裡。
書信和電腦,代表過去和現在,二者交融,其實也是想告訴觀眾,珍惜當下也是懷緬過去的一種方法。
是不是很意象?
但,這或許就是陳凱歌所特有的詩人氣質吧。
二、文革「 後遺症」
也許是青年時期的遭遇,陳凱歌有一股詩人悲天憫人的氣質,這股氣質到了電影裡就是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陳凱歌年輕照
陳凱歌的父親曾經因為抗日而參加過國民黨,這個身份到了特殊時期就成了「 滔天大罪」。
於是,成為了批鬥對象的父親在某個夜晚,被紅衛兵推搡著走進院子,人群中「 打倒」的口號此起彼伏。
▲《霸王別姬》裡陳凱歌查看張國榮的定妝效果
沒過多久,紅衛兵又來了,把陳凱歌家裡翻得底朝天,所有稍微值點錢的東西都被破壞殆盡,父母親省錢買下的陳凱歌最寶貴的書也被一本一本地燒毀。
而當時臥病在床的母親正被紅衛兵責令起身面壁思過。
▲《風月》裡陳凱歌指導鞏俐、張國榮
這段經歷賦予了陳凱歌非凡的藝術創造力,他開始批判現實、反思社會,思考個人和時代的關係。
1984年,陳凱歌直接跑回自己插隊的地方雲南西雙版納,拍攝《孩子王》。
▲陳凱歌電影《孩子王》
老桿是一名下鄉教書的知青,生活過得很窘迫,穿著破破爛爛的白衫,頂著亂七八糟的頭髮,擺著風一吹就散架的桌椅。
但是老桿不覺得苦,反而過得樂呵呵的。
唯一讓他覺得難過的是,這個書他沒法教。
老桿手裡有的教材全是些政治性極強的課文,教的也是些空洞的政治口號。
老桿十分厭惡這種教學方法,所以他丟掉課本,直接教學生認字,最終老桿的行為被上級發現,以「 違反教學規定」的理由終止了他的教學生涯。
臨走前還老桿留下一句話:「 什麼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
這部電影裡陳凱歌借老桿之口,批判了社會教育體系的落後,但在這背後,也包含了陳凱歌對自己這代人被剝奪接受教育資格的痛惜。
8年後,陳凱歌又把自己的過往經歷淋漓盡致地發揮到《霸王別姬》裡。
讓程蝶衣的第6根手指代表生殖器官,不斷此指就無法進入女性世界,成不了「角」。
把原著中程蝶衣的妥協改成了程蝶衣自刎獻生,把自己活成了一齣戲。
▲陳凱歌電影《霸王別姬》
僅是這兩處改動就使得電影一下子有了力量,整個格調高級了許多。
所以這部電影子在當時攬獲了8項國際大獎,至今仍然是戛納金棕櫚唯一一部獲獎的華語電影。
▲《霸王別姬》戛納獲獎
三、江郎才盡嗎?
《霸王別姬》之後,陳凱歌就走上下坡路。
1998年,《荊軻刺秦王》上映,票房慘敗,觀眾口碑暴跌。
但斬獲奧斯卡9項大獎《末代皇帝》的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卻誇讚:
「 我認為戛納電影節的評委們沒有理解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是一部被低估的電影。」
▲陳凱歌電影《荊軻刺秦王》
之後,幾乎陳凱歌的每部電影都面臨了極大的爭議,許多人都認為陳凱歌江郎才盡。
但也許,陳凱歌只是在經歷過巔峰後,漸漸和觀眾拉開了距離,丟失了表達藝術與敘述通俗之間的平衡感。
所以哪怕是豆瓣評分5.4分的《無極》,隨便截一幀,其中的美學藝術也可以秒殺現在大多數導演。
馮小剛曾形容陳凱歌最適合呆的地方是像牙塔,勸他平易近人是害了他,但是在這個沒有像牙塔的時代,陳凱歌只是離觀眾和時代越來越遠而已。
▲陳凱歌電影《妖貓傳》
與其說陳凱歌江郎才盡,我更願意送上一句「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無論如何,我還是願意為陳凱歌貢獻一張電影票。
資料來源:
陳凱歌《少年凱歌》
人物《陳凱歌 「霸王」面壁》
其餘來源網絡
來源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