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家裡看見一只蟑螂,說明還有一千只
作為北方人,我(原作者)時常覺得南方館子裡巴掌大的一份菜碼是用來喂貓的。只有在南方被直撲人臉的巨大蟑螂嚇得閃了腰,才會從心底裡否認「南方人都溫婉」的想法。
然後默默看著南方朋友淡定地用拖鞋拍死蟑螂,拎著須兒沖下馬桶。
倒不是北方人膽小,因為能夠適應中國北方室內生長的蟑螂品種單一,個頭還小。面對這種迷你小可愛,北方人基本不會留下活口。
而南方就不同了,家裡的不速之客除了蠶豆大小不擅飛的德國小蠊,還有偶爾串門的美洲大蠊。
大蠊不僅個頭巨大,而且還特麼會飛,壯著膽子拍死它還爆你一臉漿……這套組合拳下來,沒見過它的人都會瘮的慌,即便你再威武雄壯。
南方人的優勢在於「身經百戰,見的多了」。因為蟑螂本來就是典型的熱帶動物,在相對溫暖潮濕的中國南方,它們的個頭更大、種類也更全。
在廣東(以及更靠南的東南亞國家)蟑螂的命運堪比福建人
你大概註意過這個現象,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人平均身高一般高於低緯度,這也是北方人(以及歐洲人)「人高馬大」印象的來源。
實際上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人類身上,所有的恆溫動物(包括哺乳類和鳥類)的體型都呈現了由赤道到兩級逐步變大的情況。
因為體積越大,體表面積和體積的比值越小,單位體積的散熱面積就越小,越有利於保持體溫——這叫做伯格曼法則。
生活在極地的猛獁象曾是最龐大的象類
但對於變溫動物(冷血動物)來說,情況則相反。它們的血溫取決於外部氣候,在緯度較高的冷地方它們活不了。而在炎熱潮濕的低緯度,它們則異常活躍,能夠大量繁殖,在沒有天敵和食物的壓力下,它們的體型可以長到很大。
南方的蜘蛛
南方的蚯蚓
南方的蜈蚣
南方的蛾子
......
但中國南方這些讓你頭皮發麻的蟲子已經長得相對克制了,在與世隔絕的澳洲大陸,由於食物充足和天敵稀少,蟲子的尺寸更是大到讓你懷疑人生。
難聞、叮咬、會飛、多肢……只要願意,對於昆蟲,我們可以找到一萬個厭惡和害怕的理由。而且昆蟲個頭每增加一倍,我們的恐懼就會多十分。
因此無論小說還是電影,恐怖動物和外星人總帶有節肢動物的詭異形象,個頭還特麼嚇死人。更殘忍的是,歷史上真存在過一個蟲子比人大的時代——
石炭紀,約為3.55-2.95億年前,跨度6500萬年。由於氣候的溫潤潮濕,石炭紀是植物世界大爆發的典型時期,全球現今超過50%的煤炭來源於那個時期的地層,石炭紀因此得名。
廣袤的森林不僅造就了豐富的煤炭資源,還帶來了一個重要的東西——氧氣,石炭紀的空氣含氧量曾高達35%-45%,幾乎是如今的兩倍(21%),含氧量的巨大加上溫潤潮濕無天敵的環境,促進了昆蟲的進化。
簡單舉幾個例子:
比如著名的巨脈蜻蜓,翼展可達一米,時速60公裡,是史上最大的飛行節肢動物。而當代的蜻蜓最大的也不過十幾厘米:
巨型馬陸(蜈蚣)屬於多足綱,能長到3米長,外殼堅硬,大顎鋒利,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節肢動物。
蜘蛛這玩意巴掌大的都能嚇哭一屋子姑娘,但在石炭紀,遍地都是人頭大小的巨型蜘蛛:
而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遠古蠍類為「廣翅深海蠍」。這種深海蠍身長約2.4米,生性兇猛,在遠古時代為海洋一霸:
蟑螂的祖先——古網翅目,最大可以長到翅展半米:
巨蟲時代真實存在過,而你一定不想穿越去生活。
慶幸吧,如今的地球環境在某方面限制了昆蟲的體型,能夠一脫鞋就KO蟑螂你就偷著樂吧。
有個事情很多人不知道,在全球5000餘種蟑螂中,真正完全適應室內生活的只有德國小蠊,像大蠊之類的一般生活在房屋外圍的下水道、垃圾堆之類的隱蔽處,偶爾進家裡找找吃的,其餘的蟑螂更是和人類八竿子打不著。
但即使是德國小蠊,當你在家看到它時也得反思,是食物沒收好?還是垃圾沒清理?和實際情況相反,蟑螂對你家並沒那麼迷戀,它們並不願接觸人類,只是追隨食物定居而已,但搞不幹淨衞生,就是招著手喊蟲來做客…..
蟑螂這玩意屬於舶來品,看名字就知道,甚麼德國小蠊、澳洲大蠊、美洲大蠊甚麼的,不過它們基本都來自非洲。蟑螂生存能力極強,靠著垃圾就能活。
往前半世紀,普遍貧窮的中國人家裡啥油水都沒有,蟑螂不樂意來。那時人們煩惱的是跳蚤和臭蟲,相對於不愛沾人的蟑螂,這些咬人吸血的玩意才是真·煩惱。
2012年,生物學家piotr Naskrecki在部落格裡寫到:人們總是選擇一個隨機的小動物來嚇自己,比如蝙蝠、蜘蛛和蟑螂——實際上這些東西又小又無害,而那些真正危險的野獸他們卻覺得可愛(反駁一句,傳播疾病似乎更可怕)。
「無論如何,我寧願被蟑螂襲擊,也不要在森林裡遭遇那些黑白相間的大怪獸。」
胖達:你是在說我嗎?
來源:新男人裝
資料參考:Bergmannrule、Cockroach、
thesmallermajority、Carboniferous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