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葉克飛
在德國高速公路上,大貨車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滾滾車流幾乎「 霸占 」了最右側車道。不過德國大貨車司機都特別守規矩,如無必要絕不超車,超車後會立刻回到最右側車道。也有許多較為狹窄的高速公路,直接規定禁止大貨車超車,以確保交通順暢。
更讓我驚訝的是它們的速度,基本保持90公里的時速勻速前進。這當然與車子性能有關,德國的大貨車都配備大馬力柴油發動機,最高時速設定甚至超過200公里。至於品牌,多半是奔馳、沃爾沃和斯堪尼亞這種以安全著名的世界品牌。
不過,德國人也有不同聲音。地處歐洲中心的德國,無論南北還是中西,都是縱貫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從北歐的瑞典、挪威到南歐的意大利乃至希臘,德國的南北縱向道路便是必經之路,如果從東歐的波蘭、匈牙利等國家前往西歐的法國、荷蘭等國家,德國的東西橫向道路同樣必經。也正因此,行駛在德國高速公路上的大貨車,許多來自異國。
德國人對本國大貨車極為信賴,卻對來自南歐和東歐的大貨車並不信任。他們認為這些經濟相對較弱的國家(如意大利、希臘和匈牙利等),在貨車的品牌和性能選擇上並不靠譜,一旦在高速公路上出現爆胎或者死火之類的事情,就會影響整條路的交通狀況。類似的驕傲,我在德國人身上還真見過不少。比如租車,一些豪華車型就不允許入境意大利、捷克和匈牙利等國家,因為德國人認為當地治安比德國差遠了,很容易被砸車窗。其實這也是德國人要求太高,他們所認為的治安差勁國家,在我等看來已安定得很。
德國人為了安全,在大貨車上可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大貨車尾部一律加裝護欄、保險槓和警示燈,以提醒和避免小車意外鑽入大貨車底部。大貨車尾部還會有反光提示信號,左右兩側警示燈在傍晚或雨天必須長明。另外,車燈都會自動亮起,以方便別人及時看到。最重要的是,在德國見不到敞開式貨車,一律採用箱式運輸,還要加鎖,以防止運載物品掉落在高速公路上釀成事故。
德國的大貨車司機其實比較辛苦。國家規定了他們的行駛時限,到時間就必須停在服務區休息,不允許疲勞駕駛,但這也決定了他們走走停停,在路上的時間會變得很長。雖然德國高速的服務區設施完善,吃喝拉撒外加洗澡設施乃至快捷酒店一應俱全,大貨車上駕駛艙後排也有足夠寬敞的睡覺空間,甚至還有電視機,但畢竟不如家裡方便舒服。
至於收入,其實貨車司機的平均月薪並沒有達到德國人均水平,不過也達到3000歐元,折合人民幣兩萬多元,稅後收入維持基本生活倒是沒有問題。
在這裡得先破除一個誤區:很多人說德國高速不收費,其實準確來說,是對客車不收費。換言之,大貨車還是得繳費。
目前歐盟境內在高速收費方式上主要分為三類,一是部分收費並採用收費站形式,如法國和意大利,一是事先購買不同使用天數的高速通行票,貼在車窗上隨時以備檢查,如奧地利和捷克等都屬此類,還有一種則是道路免費,但收取汽油稅費等用於建設和維護,除了德國之外,荷蘭、比利時和北歐諸國也是同樣操作。
但針對大貨車,德國另有辦法。 2002年,德國通過《高速公路養路費法》,針對重量超過12噸(含掛車)的貨車收取高速路費,收費標準因行駛里程、車軸數量、排放等級而異,最低每公里14.1歐分,最高每公里28.8歐分。
客觀來說,大貨車對於道路的損害程度遠高於小車,排放也較大,因此被認為需要承擔較多的公路養護費用和環保成本。但是,壓根就沒有收費站的德國,怎麼對大貨車收費呢?
早在2005年,德國政府就建立了基於全球定位系統和全球移動通信網絡的全自動公路收費系統。貨運公司或者司機需先行註冊,給車輛安裝定位裝置,存儲貨車重量、車軸數、排放等級和行駛路線等資料,並能接收GPS信號、顯示應繳費信息。行駛里程和應繳費用會根據車輛的行進情況自動計算並生成賬單。如果是偶然使用高速公路的貨車,也可以選擇單次計費,或者上網登記付費,或者在高速公路休息區的自助收費終端登記付費,德國境內有3500個這樣的自助收費終端。
有人會說,如果車輛資料都是自行登記,那麼會不會有司機填報假資料,比如在車子重量和排放等級上做文章,以此鑽空子?又或者乾脆不登記,反正高速公路上有那麼多大貨車,混入其中也沒人知道?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一來高速公路上有不少監控,可以在車輛通過時自動檢測其定位裝置和繳費狀態是否正常,二來德國政府還設了不少流動監測點,三來德國人乃至歐洲人在這方面的自覺也是出了名,畢竟「 誠信 」二字是他們在社會上的立足之本,一旦有了污點,簡直寸步難行,所以很少會有人以身犯險。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收費標準與排放標準掛鉤,也促使運輸公司選擇排放較低的貨車。我查到一個數據,截至2012年4月,德國高速公路上達到最優環保排放標準的貨車,其行駛里程佔所有貨車行駛里程的76.5%,而在2005年1月,也就是自動收費系統開始運營時,這一比例僅為0.2%。由此可見,好的製度與標準,才是推動環保的關鍵。
來源 歐洲價值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