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油寶 」期貨背後的人性博弈

原油寶

看對了大方向的人,是怎麼輸在細節上的?

一、世界上最最昂貴的東西是「 沒想到 」

中行「 原油寶 」事件,估計大部分讀者都聽說了,確實在此之前,我也沒有想到原油價格還能為負。

所以說世界上最貴的東西是「 不知道 」,但世界上最最昂貴的東西是「 沒想到 」。

某些商品在特殊的時候,價格可能為負,比如跟原油最接近的重油,設備起動了就不容易停下來,價格偶爾為負也要生產;還有需要專業存儲的劇毒物質液氯,價格也常常為負。可沒想到啊沒想到,原油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也會變負。

也難怪我沒想到,因為原油期貨可以為負的規定,正是在這之前十幾天才修改的。

負價格的原油,並不是純粹的市場供求關係,而是空頭利用特殊時期的氛圍,利用規則,對無知進入又沒有任何保護的多頭的一場殘酷的獵殺。

大部分參與原油博弈的投資者,都懷著一個樸素的想法:石油價格因為疫情跌到十幾美元,並不是一個常態,原油價格回到五十美元以上,是大概率事件,那怕到三十美元,也能賺不少。

這個邏輯沒有任何問題,我也相信最終會漲上去,但問題就出在「 用現貨思維去參與期貨市場的博弈行為 」。

什麼是現貨思維?你在房價一萬的時候買了一套房,現在房價三萬了,你每平米賺了2萬,但並沒有人虧損,當時一萬元錢賣房給你的開發商,拿到錢又高高興興地蓋房子去賣了。

而期貨是存量博弈,存量博弈的意思是總量不變,你得到的就是他人損失的。油價上漲,多頭賺空頭的錢,下跌就是空頭賺多頭的錢。

所以,當你覺得油價會上漲而加入多頭行列之前,務必要想一想,那些在十幾美元賣出的人,難道都是傻子?

之所以你覺得這錢好賺,因為這是一個精心佈置的「 多頭陷阱 」。

二、米店老闆是如何掉進圈套的

為了讓沒有博弈經驗的人理解這個經典的多頭陷阱,我來打個比方。假設與世隔絕的小鎮上有一家米店,某一年,糧食大豐收,導致米價很低。

米店老闆憑經驗意識到過一段時間就是新年用米高峰,米價肯定會恢復正常,所以利用低糧價的時機囤積大米,準備等米價恢復正常時大賺一筆。

米店老闆有一個朋友,在銀行做信貸員,聽說了這件事,願意向老闆提供貸款,用米店抵押,擴大囤積規模,一票干個大的。

貸款合同中約定,銀行每月底這一天都要盤點抵押物的價值,如果米價大幅下跌,,造成抵押品抵押能力不足時(相當於米價跌至0.1元/公斤),銀行有權提前收回貸款,拍賣抵押品。

米店老闆覺得這個價格相當於米價暴跌90%,簡直是個笑話,就答應了。

貸款放出去之後,銀行信貸員以親戚的名義,也開了一家米店。米店老闆緊張了一陣子,後來發現這家新店生意不好,就不再在意。

然後,這家新店的米價越賣越低,直到月底前一天,新米店用一毛錢一斤的超級低價清倉大甩賣。

米店老闆一開始還在笑話這個店終於開不下去了,可很快就笑不出來了,因為銀行月底審查發現米價跌到一毛錢,要收回貸款,查封米店,拍賣抵押品。

故事的結局大家都能想到,米店老闆易主,米價突然恢復正常,並在新年到來之前創出新高,信貸員以高價賣掉所有庫存大米,大發一筆橫財。

米店老闆在米價上是專業人士,但在博弈上卻是個外行,當囤米的消息被洩露出去後,他就有了「 對手盤 」,而且對方在暗,他在明,十條命也保不住。

一旦有了這種基於價格的博弈,價格就不完全由供求關係決定。

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這次的原油跌得那麼慘?

很多人可能會說,因為疫情影響了生產,產油國又不肯減產,全球庫存爆滿,海上全是停著的油輪,當然要跌了。

這個解釋不錯,但它只是故事的開頭。我就問一個問題,資本市場上的價格是對未來的預期,歐美股市都已經止跌反彈收復大部分失地了。既然大家都認為原油已經跌到底了,紛紛進場抄底,為什麼油價還是不斷創新低呢?

不要以為你是賭桌上最聰明的人,你只是眼界不夠寬又自以為是,不理解對手的行為邏輯而已。

真正的答案是:正是因為有大量「 新手 」做多油價,所以油價才漲不上去。

這是什麼邏輯呢?

三、多頭不死,跌勢不止

「 對手盤 」是期貨一類純投機交易中的概念,原油期貨交易的標的並不是真正的原油,而是「 原油買賣合同 」,你要買,就必須要找到「 肯賣 」的人。

所以,期貨空頭做空油價想要成功,一是未來油價要跌下去,二是必須要找到做多的人,也就是「 對手盤 」。

期貨市場的老手,幾乎沒有什麼絕對的「 多頭 」和「 空頭 」,只有「 滑頭 」。做空者一旦發現股價漲過自己成本線一定比例,就會立刻止損,甚至反手做多。所以一般情況下,「 對手盤 」就算找到了,對方止損,你就要止盈,很難讓你賺到大錢。

所以,一旦市場上出現了真正的「 死多頭 」或「 死空頭 」,又是新面孔,那就是「 錢多人傻速來 」的信號

什麼是「 死多頭 」呢,就是開頭提到了認為油價現在不正常,一定會回到正常價位的「 正常思維 」的人。

每次大宗商品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就容易出現這種一眼就能看穿的「 死多 」或「 死空 」,這次油價歷史性的大跌,自然這類新玩家的數量也是創歷史紀錄— —本次油價變負被收割的多頭,還有大量的印度買家。

這就是博弈市場的「 多頭不死,跌勢不止 」的邏輯:因為有人看多原油價格,油價很容易出現劇烈反彈,但每次反彈都會留下一堆因為貪心而沒有及時兌現的「 多頭倉位 」 ,引來更多的做空資金逼空,導致油價反复創新低。

反之,只有到了這些多頭全部被「 消滅 」,空頭失去「 對手盤 」時,油價才會慢慢漲上去。

這就是博弈思維。

正常的思維是:疫情過後,經濟還要重啟,油價不可能永遠這麼低——這個邏輯很正確,但這只是第一層思維。

第二層思維是博弈思維,需要引入「 反身性思考 」: 看多的行為本身,反而引來了更多的看空資金,扭曲了你看多的邏輯。

當然,博弈想要成功不是光有第二層思維就行的,還需要找到對方的弱點。

四、細節才是「 勝負手 」

在「 非零和 」決策中,大邏輯、大方向最重要,要忽略細節,比如現貨市場,你買一堆原油放在倉庫裡,只要每個月付倉儲費,空頭也奈何你不得。

但在「 零和博弈 」中,細節才是「 勝負手 」。米店的案例中,用月底米價進行貸款風險評估是一個「 包裝成規則的圈套 」;原油寶事件中,空頭利用的正是原油期貨「 月底交割 」和「 移倉損失 」這兩個特點,逼多頭爆倉。

多頭的想法是大方向——原油總會上漲。壞就壞在「 總會 」這兩個字,但實際過程有可能先向下,再向上,而期貨到期是要交割實物的,多頭當然不會抱幾百桶原油回家,放在他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要么在很低的價格賣掉倉位,認賠出局;要么移到遠期合約,遠期合約的價格更高,就要損失差價,就是「 移倉損失 」。

於是,奇怪的一幕發生了,快到交割日了,大​​量投資者既沒有移倉,也沒有平倉,從投資心態上看,我覺得一部分人是不懂,另一部分人是不願承擔「 意想不到 」的損失,幻想最後出現奇蹟。

奇蹟終於出現了,只不過是向下的奇蹟,空頭利用臨近交割日部分資金急於平倉的心態,瞬間把油價打到負數,讓多頭倉位被強行平倉,很多人這才想起十幾天前交易所修改的「 價格可以為負 」的規則。

一旦逼倉成功,空頭平倉又導致價格迅速反彈。

理解這種博弈行為非常重要,比如在職場上,如果公司充滿博弈的環境,所有人的行為都會短視。

比如說KPI考核,正常情況下,你只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就行了;但如果是獎金按排名分配,屬於「 增量博弈 」,你超額得到的部分,就是別人失去的,那你不但要自己完成任務,還要提防別人搞鬼;如果是「 末位淘汰 」,就是最殘酷的「 存量博弈 」,那對於落後的人而言,用小動作把別人搞掉,比自己去努力更有效。

如何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中生存呢?

五、不要讓自己處於博弈的狀態

在博弈的環境中,大家更關注別人的行為,根據別人的行為調整自己的行為;在博弈的環境中,每個人都不關注大方向,而更在意細節的影響。

博弈的結果就是職場中常見的內鬥,除了少數贏家之外,所有人都是輸家。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在博弈中獲勝,其實最好的博弈方法就是——不博弈,不要讓自己處於博弈的狀態。

原油寶事件中的「 空頭 」是不是給了大家那種四處興風作浪的資本巨鱷的感覺,其實大部分原油空頭都不是真正的投機資金,而是現貨市場的實業資本套期保值的資金。

很多企業因為各種原因要保留大量原油庫存,對於對沖庫存跌價的風險,需要在期貨市場上反向做空油價,這樣,無論油價漲跌,都不會產生損失,這就是套期保值。

也就是說,這個空頭並非一定要靠做空獲利。

原油空頭之所以會贏,不是能力高,而是事先就將自己置於一個「 不博弈 」的地位中——正常情況,做好套期保值就行了;特殊市場中,送上門來的冤大頭的錢,不賺白不賺。

遺憾的是,大部分人都喜歡「 即開有獎型 」的博弈,為一點蠅頭小利討價還價幾個小時,沾了一點小便宜就心滿意足,把成功寄託在運氣上。

不要讓自己在生活中處於博弈的狀態,這一點非常重要,米店老闆如果用自己的錢囤積大米,勝負手就是專業經驗而非時間。

不要讓自己處於博弈的狀態,適合普通投資者的投資品種,還是基金和好公司的股票,因為不博弈,時間就是你的朋友,你有足夠的時間等待「 複利 」。

不要讓自己處於博弈的狀態,職場上也是如此,避開你死我活的利益糾纏,更不要指望利用這些複雜的關係獲利。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只關注大方向,揚長不避短,不求知彼,但要知己。

來源  人神共奮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