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愚者的理性世界
前言
很多國人對自由的理解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我有一個小目標,但我沒能力賺,去搶搶馬雲好不好?當然不好,我自由打劫了,馬雲的權利被侵犯了。人沒有打劫的自由,打劫不是自由,而是妨害自由。
如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由是對等的,我的自由範圍也是你的自由範圍,甚至是所有人的自由範圍。簡而言之,自由有界限,邊界是自己的行為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任何人的越界如果導致其他人受損,也就超越了自由的界限。
自由有層次,最基礎是言論自由(包括新聞自由),其次是遷徙自由(遷移權),經濟自由(選擇工作的權利)、最後是整治自由(這個不聊)。這不是說整治自由不重要,實際整治自由最重要,它是維護上述三種自由的根本。這個排列是自由實現的先後順序,每種都不可或缺 。
1、信息
前幾天和一位大學教授討論信息透明,他認為普通人是盲眾,會被有用心的輿論牽著鼻子走。如果新聞自由,這次疫情就會出現無數謠言,讓人心更加惶恐。
教授的擔心有道理嗎?從直覺來看是對的,而且我們的領導也是這麼看的。所以疫情信息公開跟擠陳年牙膏似的,死老鼻子勁兒才憋出來一點,一直到民意洶湧才開始規範報導。
恐慌是新聞自由導致的嗎?顯然不是, 17家媒體奔赴武漢一線採訪,領導不簽字,標點符號都發不出來,大年初一的群體恐慌和新聞自由毫無關係。恐慌源於人們因為得不到任何可信賴的消息,產生了對未知的恐懼,致使無數人行為失措,不僅使疫情愈發嚴重,還使生活秩序受到了很大影響。
時至今日,人們的情緒已經略微平復,但緊張狀態仍在持續。信息發布狀況沒有變好,人們除了知道戴口罩、勤洗手,對病毒感染所知極少。甚至各地的醫護人員,也很難說出個一二三,只能按照大醫院的法子自己個琢磨,新增病例醫護人員占了相當大一部分。網格化管理之下的社區工作者們,幾乎走遍了所有人家,即無足夠的防護,也缺乏必要的知識,將自己和家人暴露於風險之下。
被全民憤怒情緒推動,最早八個造謠者總算平反,但信息自由仍無多少進步,防民之口甚於防疫,刪帖速度快於光速,科普工作者、意見作家累到吐血,文章也不過活幾個小時,醫務工作者寫篇科普都膽戰心驚。反到是那些反智寫手,大肆宣揚陰謀論、仇恨論以及謠言,反在網上風生水起。
這個問題我思考過無數次,當災難來臨的時候,究竟是信息封鎖更有利,還是信息充分更有效?無數次自我辯論得出的結論是:信息匱乏除了讓災難變成大災,讓人性在災難中泯滅外,不會對災難有任何幫助。
如果僅是百人左右的小集體,阻礙信息或許會偶然高效。因為人數少,只傳達對完成任務有效的信息即可。而十數億人的大社會,地理環境、人文條件、經濟基礎千差萬別,簡單信息或許能下發到位,但基層需要因地制宜、隨機應變。信息管控使相關單位不敢隨便說話,他們很難獲得信息支持,信息的不充分會讓他們手忙腳亂,最終只能用過往經驗解決問題。於是封路、釘門等荒唐措施層出不窮,粗暴的辦法還獲得了無數掌聲,仿佛回到了群體焚燒「女巫」的中世紀。
如此離奇的奇思怪想源於無知,新聞限制讓人們無法了解真實情況,但更為嚴重的是人們缺乏科學能力。若不是疫情,很多國人對細菌和病毒恐怕都傻傻分不清。我們的基礎教育既沒有科學方法,也沒有邏輯訓練,十年寒窗的學子僅僅掌握了許多「科學」結論。要知道,科學從來沒有結論,科學是人們掌握知識的方法,擁有科學素養的人可以獨立分析事務,判斷真偽。而滿滿的「科學結論」都是教條,是剝奪獨立思考的假知識。
教條式教育可以讓人在某個崗位上像螺絲釘一樣日復一日工作,但環境稍有變化,就會手忙腳亂。疫情來襲,不要說普通人驚慌失措,連醫護人員也慌亂失常,以至於第一批一線醫護工作者直接病倒。連部分可敬的專家,也是前後矛盾,毫無常識。
信息組成分成兩部分(資訊+知識),任一部分的缺失都會導致錯誤決策,而一個小錯誤就足以讓病毒肆虐,更何況兩者皆缺。
不過前者可以短時間改善,而且近期更好些。後者不可能在短時間改變,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資訊和知識互為因果,充足的資訊為知識提供足量信息,知識分辨資訊真假,並整合資訊將其變成人的行動指南,共同推動世界前進,更可以幫我們共克時疫。
2、行動
十五世紀之前,英國的圈地運動導致大量破產農民流離到城市。人總要為生存拼搏,一代人之後,這些「城市流民」成了城市工作者。他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推動了工業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
人們生而不平等,因為人的先天素質不一樣,有人身體強健、有人智商超群。如果牛頓生於一個小村莊,他不允許離開村莊,那也不會出現力學定律,現代科學或許會出現,但肯定不是現在的樣子。
如古人所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個人天賦父母給定,但才能卻需用一生經歷中斷積累。可以這麼理解,人的才能是知識和經歷的積累,行路是增長閱歷的重要方式。不允許遷移的社會無法讓人們充分成長,更無法將人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所以註定是低效的社會。
在中國,普通人的行動大體不受限制,人們可以自由前往大多數地區。雖然戶籍制度仍有製造了不平等,但這些困難可以克服,近年戶籍制度再次鬆動,可以說是很大的進步。
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遷徙自由大幅倒退,先是武漢封城,緊跟著全國各地頻出奇招,整個國家為了實現隔離,被劃成小片。如果說是人們自髮禁足,避免傳染擴散或者被傳染到也罷了,但大多地區基本是行政指令。
雷厲風行的封城+圍城卓見成效,武漢人乃至湖北人成了過街老鼠,在湖北之外人人喊打,據稱在某些地區連賓館都找不到。人們的恐懼心理不難理解,凡人皆會害怕,但如此果斷的行動真的抑制了疫情嗎?
封城令可以說讓世界驚駭,近年全球的也沒少爆發流行病,但封城卻是首次。這道命令震撼了所有人,甚至帶來了末日的感覺。封城令公布之後,武漢人驚成一團,無數人展開了末日逃亡,紛紛想辦法在最後時限離開武漢。各地得到消息還有個反應過程,想明白之後決心圍城,但為時晚矣。事後市領導公開數據,有500萬人離開了武漢,如泥沙入海,多數不見了蹤影。隨後,全湖北乃至全國新冠病毒全面開花,勢不可擋。各地的圍城措施,救了一村,救不了一市。
道理不複雜–親親相隱。風暴一般的封城令震撼了全國,卻震撼不了武漢人的親人。他們逃回家鄉後,圍城越凶,他們越不願暴露。據實地調查觀察,很多人拒絕和基層機構對話,全面撒網對武漢人的篩查,並沒起到太好的結果。
封城令讓城外人因恐懼而圍城,圍城時的驅逐、歧視、甚至攻擊,讓出城人更加小心的潛行匿蹤。恐懼產生了隔閡,隔閡產生了敵視,而敵視讓懷疑自己染病的城裡人同情心淪喪,肆無忌憚的走在街上。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被他人視為敵人、怪物,我們還會顧忌他們嗎?
封城令沒能有效的控制疫情,反成了疫情的加速劑。可能有人會想,那不如先封城再下令就能隔絕疫情,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想法。如果這麼做,全武漢會陷入惶恐,後果不可預測。疫情消失後,所有人都會知道,自己的權利沒有任何保障,為達成目標,人人皆可犧牲,這是多麼大的代價。
相比較,非典的處理相對溫和一些,對社會的震動也小很多。北京人一樣受到歧視和排擠,但至少集體圍城,所以儘管也需要測溫、隔離,但至少北京人未被視為怪物,不同地區的人不至於彼此敵視。
難道面臨疫情有封城更好的措施嗎?我想有的,最有效的舉措是「自由遷徙」。對的,您沒看錯,是自由遷徙。
文章開頭對自由做了界定,會導致他人損失的行為,不屬於自由範疇。同樣,如果遷徙會導致他人損失,那這種遷徙需要限制。但導致他人損失和可能導致損失是完全兩個概念,現在對遷移的限制是想像中的損失,而非真的損失。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知道自己身患重病,會傳染親人,他們都會同意自我隔離。拉著一家人染病不能說沒有,但肯定極為罕見。絕大多數離開武漢的人,都是去尋找親人的,他們比別人更希望知道自己有沒有染病,會不會帶給家人。
如果遷徙自由不可違背,那麼因為疫情就需要制定一些規則。例如離開武漢,需要做診斷檢查,確定身體健康才可以離開;去往的地點、時間需要登記,如果是回家,發放科學隔離手冊,並與當地醫療機構聯網,在一定時間內定期檢查;所有環節全部收費,低收入人群部分免費;所有步驟流程化,出台臨時規定,未按流程執行施以重罰。
概括原則如下:人人皆有遷移的自由;但特殊時期的遷移均需承擔成本;最大限度保障遷徙人員的健康;違背規定需要付出高昂代價。
由於遷移成本抬高,手續繁瑣,出於經濟考慮不少人會放棄離開武漢的打算。出於對自身和家人的關愛,人們樂於接受體面的檢查。規則充分尊重了個人意願,重罰條款並非不可接受的約定。實際執行會面臨許多細節,但效果肯定強於500萬人逃離的「封城」。
但細節容易克服,有一個最大的障礙難以逾越,在目前信息無法自由流通的背景下,遷移者、管理者、接受機構,任何一方信的息量不足都無法妥善任務。也就是說本文的第一部分無法滿足,也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的遷移自由。
3、經濟
有關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那是另一個話題,以後有機會再討論。
目前人們最關注的問題,也就是醫療物資的問題。網上有傳言部分口罩廠已被徵用,正在夜以繼日的生產口罩。有人在呼籲,現在是非常時期,要實現配給制,口罩等緊缺物料要平均分配,優先最緊急的地區。
殷鑑不遠,後人仍舊不醒。如果這種呼聲成了現實,那疫情將變成一場噩夢。
經濟自由不是指花不完的錢,而是指消費者可以選擇買什麼,買誰家的。企業可以決定生產什麼,生產多少。
與經濟自由相反的,是消費者沒的選擇,沒有選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坐等分配;一種是只有一家可買。而企業則無法決定自己生產什麼,賣多少錢。
人們呼籲丟掉經濟自由的原因是在災難襲來,要不惜一切代價挽救災難。我們可以犧牲自己的錢、自己的時間去挽救災難,但不能丟的是自由。經濟選擇權是個體自由的基礎,如果沒有經濟自由,其他自由無從談起。更重要的是,失去經濟自由,只能讓疫情更加嚴重。
目前口罩確實是緊俏物資,價格已經漲到天上。經濟學指出,在供給不變的基礎上,需求增長必然會導致價格上漲。突發的疫情使口罩需求大增,而產能又不能快速提升,價格飛漲是正常市場行為,無須過分擔心。
人是逐利的,商品產生過高的利潤,會驅動更多人加入這種商品的生產,從而使產量增加。因為生產設備的安裝、調試、僱傭工人等需要時間,所以產量並不會出現爆髮式增長,而是線性增長。
目前所有口罩生產廠家已經在全力加班加點生產口罩,還有無數人籌備新廠加入口罩生產。考慮到投產周期,大約一兩個月後,口罩的產量就可大致滿足基本需求。
網上傳言有口罩廠被徵用,如果國家默許這種行為,那意味著新的生產者面臨巨大風險,他們會就此終止投資。現有口罩產量飽和後,就不會再增長。
但實際上口罩產能不可能飽和,私人企業會通過獎勵刺激工人加班加點。如果企業被徵用或者強行平價收購口罩,那企業主就沒有足夠利潤激勵工人,企業的運轉不可能飽和。現在又不是七十年代,免費勞動是榮耀。如果我們因為恐懼剝奪生產者的自由,只能讓口罩產能下降,而不是提升。
現在管理部門不應去關注合法企業的生產,只要有利潤他們自會全力以赴。現在需要專注於打擊翻新口罩、生產偽劣產品的野生工廠。這種企業的存在,一方面給防疫帶來極大風險(假口罩沒防護能力,但人無法鑑別,戴著到處亂走);另一方面會減少合格口罩的利潤,導致好口罩生產受阻,最終所有人為此付出代價。
配給制更是萬萬不可回歸。現在劃撥的物資分配已經了狀況。有武漢醫生反應,優質口罩被掌權的管理科室拿走,而無權分配物資的一線醫護人員分到的是次等品。這好像戰場上,後勤部隊穿著精良鎧甲,而戰士衣衫襤褸一樣荒誕。
如果全面實行配給制,荒誕的事情一定會全面開花,有人一箱一箱的口罩倒買倒賣,衝鋒陷陣的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近乎裸奔。普通人想得到合格口罩那是做夢,付出比現在多上幾倍的代價,也未必能買到真貨。前蘇聯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直都是如此,還有曾經的「官倒」。我們不能不吸取教訓。
另外,現在口罩價格高企也和過分恐慌有極大關係。不少人去超市買菜都要帶N95,還有人因為醫生叮囑口罩不能重複使用,遛狗回家都會把口罩丟掉。還有不少人帶著口罩在沒人地方扯開透氣,並未意識到拉口罩的手是高危污染器官。
除了真實缺口,缺乏常識帶來的過度浪費加劇了供需矛盾。隨著恐慌逐漸減弱,常識充分普及,用不了太長時間口罩的供需就可達到平衡。眼下短時間的困難並非不可克服的困難。企業打品牌的贊助、政府的專項債、民間的捐助等等,可以很容易滿足醫院一線的需求。
如果我們試圖犧牲經濟自由來度過困難,那我們將失去一切。
結語
武漢的疫情牽動著千萬中國人的心,這裡有對自己和家人的擔憂,也有對同胞的關切。關心之餘,所有人都在思考如何渡過難關。恐懼、憤怒、關懷可能會讓真實扭曲,災難面前我們更加需要冷靜、理性、以及包容。
毋庸置疑,瘟疫會給我們帶來很大損失。但如果能痛定思痛,反思得失,中華民族就能向前走一小步。如果有反思,有承擔,有勇敢面對錯誤的勇氣,何愁中華民族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
但是,再偉大的民族也替代不了一個自由的靈魂。畢竟,自由才是人生的真正意義,我真心祝福每個中國人都能愛護來之不易的自由。因為,所有人的自由才配稱為偉大。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