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麥娜絲》五個主要角色的創作緣由

同學麥娜絲

同學麥娜絲》是黃信堯導演第二部長片,本片靈感來自他2005年拍攝高中好友的紀錄片《唬爛三小》。影片找來2019年獲得金馬最佳男配角的劉冠廷、《醉·生夢死》鄭人碩、《一路順風》納豆,以及橫跨電影電視和劇場的施名帥,飾演四個喜歡在泡沫紅茶店聊天打牌的同窗好友,影片不僅描寫他們各自的愛情、婚姻與事業關卡,意外考驗了彼此的友誼,也對社會弊病、人情冷暖,做出犀利的諷刺。

前作《大佛普拉斯》「普拉斯」諧音「增加(plus)」,和新作《同學麥娜絲》「麥娜絲」的諧音「減少(minus)」,黃信堯的一「加」一「減」,一以貫之呈現討生活的苦。甚至連片名提到的「麥娜絲」——這位高中時期的校花,都從女神神壇跌落特殊行業……

在《同學麥娜絲》中,黃信堯導演獨特的厭世口白以及身為紀錄片導演獨特的觀察力,再次為電影增添了許多有趣觀點,尤其片中四位主要角色,彼此撐起了故事的重要支柱,相輔相成,是近年來台灣電影為之印象深刻的群戲。

黃信堯導演表示,本片雖然取自《唬爛三小》的概念,但是那是30歲自己的省思,如今《同學麥娜絲》,已經是一個40歲大叔的他,也必須要用不一樣的方式詮釋,在我們與他的訪問過程中,他也回顧了當初是如何建立出電風、銘添、罐頭以及閉結這四個可能每天都會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人物。

《唬爛三小》是2005年完成的,但是他其實是從1998年開始拍,它其實是《同學麥娜絲》發想的起點,不全然是所謂的翻拍,應該不能說翻拍,因為唬爛三小是拍30歲前後的故事。《大佛普拉斯》之後,我開始想要省思一些人生的歷程,就回頭去想到《唬爛三小》這件事情,發現那也是我30歲左右在省思自己的一個作品,所以我就覺得好像可以做一個40歲版本的《唬爛三小》,所以才會說他是一個故事的起點,《唬爛三小》裡面的人物並沒有重複出現在《同學麥娜絲》,而是有些元素和影子出現在《同學麥娜絲》裡。

當初的目標是想要寫四個人、四個角色,有一個重點是《唬爛三小》裡面是我的同學嘛,所以我就有想說片子完成之後觀眾會去猜誰是誰,那我就覺得這樣真的很不好,所以最後就刻意地把人物打散,最後萃取了唬爛三小裡面的一些元素,加上這15年來我人生的一些歷練啊,社會報章雜誌裡面的一些消息,重新捏出了這四個人物。其中有兩個人物還是借用了我兩個同學的職業別,但如果你去對照他們真實人生是完全不一樣。

就這四個人創作的先後順序來說,第一個是吳銘添。《大佛普拉斯》拍完的隔年就是選舉,就看到國民黨民進黨那些黨內立委初選,初選就很亂了,各式各樣的廣告都有,那時候就真的看到有個人是「指向明天」,但其實指向明天這文案到處都有,只是那個廣告吸引了我跟鍾導,再來一個就是「傾聽」,傾聽這個 Slogan 不管是國民兩黨還是什麼黨都常常在用,所以為什麼高委員希望吳銘添用傾聽,但銘添想要指向明天,其實都是這些社會元素來的,一開始就是先寫了這個角色,然後才發展回來原來他是一個拍片的導演。

再來就是一起出現的罐頭和電風,這兩個角色就是借用我同學的職業,其實我有兩個同學,一個是警察,他會配合別人去查戶口,另一個就真的是查戶口,所以就把這職業放進罐頭這角色去延伸,應該會蠻有趣的。

電風這角色,我常說就是「你騎摩托車停紅綠燈會停在你旁邊的人的故事」,就上班族。以前我們會說上班族就是白領階級,然後以為白領階級就是中產階級,但白領階級不是中產階級,現在白領階級其實跟藍領階級一樣,就是領著一份餓不死也吃不飽的薪水,他就只是穿個襯衫而已,上班其實是有點鬱悶的事情。

往往一間公司、一個單位有二、三十個人,但往往只有一個人會升上課長,那其他人怎麼辦?我就會去想這件事情,像我朋友就會說「今年沒升就要等到明年、後年了」,然後就會變成「這已經是我最後一次機會」。因為他覺得他年紀差不多,這次沒升上去之後應該就沒機會了,其實還是會擔心這件事,因為你一旦升上去了,你還有機會升到經理,可是如果你沒升上去你這輩子可能就是當資深專員,所以對他們來講,人生有一個關卡在,我也認為大多數的人都會面臨這樣的關卡,所以電風對我來說是一個蠻重要的角色。

最後一個就是閉結,他是一個比較戲劇化的角色,其實我也有一點忘記當初閉結怎麼出現的,我那時候的想法就是我想要創造一個,他是有才華的人,但是他從頭到尾都被否定,就是我們國中高中都是升學主義嘛,如果你對藝術有天份那是沒有用的,老師會否定你、家長也會否定你,你要這些東西幹嘛?學美術又不會幫助你升學,但現在可能不太一樣,現在多元入學。但閉結就是擁有的才華一輩子都沒有被人看見,於是他就轉做紙紮屋這樣的工作。

我記得我國小還是國中有一個同學,他就阿公阿嬤養大的,他永遠坐在最旁邊角落第一排的第一個位子,那時候我們可能都已經有140了,但他就120這樣子,很瘦弱、很小,都不講話。其實我對他一點都不熟,但對他記憶非常深刻,永遠都坐到老師的前面,家裡很窮,爺爺是做資源回收的。其實,這些成長記憶也有影響我《大佛普拉斯》,然後我就在想,隔代教養、一個非常沈默的人,他其實應該有很多話要說,只是他說不出口,後來我就把他設計成像閉結這個角色。

而罐頭的女神「麥娜絲」,則是我高中的時候去看脫衣舞的一場邂逅,我記得我高二吧,南部很多那種廟會都有很多那種脫衣舞,那已經是30幾年前的事情了,就唱歌唱到一半就結束了,結束的時候你就知道要開始跳脫衣舞了,主持人就開始介紹,這個女生從台北下來,剛開始(跳)沒多久,所以那個女生不會跳,他的工作就是把衣服脫了,站在台上,讓熱情的觀眾這樣摸摸摸,然後,我們鄉下人嘛,第一次看到台北來的女生脫光衣服,然後皮膚很白、很漂亮又年輕,我印象裡面我 16、17 歲,主持人後面就補了一句話「因為他爸欠了很多錢,所以他下海幫爸爸還錢。」

我後來上大學、出社會之後我開始回想,那時候剛好是80年代台灣中小企業大量出走潮和倒閉潮,很多中小企業就這樣倒閉嘛,我當時還有印象,就是我國中…應該國小就有這個跡象,一路到國中,我就會聽到大人常常說誰誰誰跑了,誰幫人家擔保怎麼了啊,都是中小企業,我就回想當時候那個女生真的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才會設定麥娜絲是一個高中準備出國唸書,可是家裡因為經濟發生突變,於是他只能選擇用這種方式,然後,有時候路一走,你就沒有辦法回頭。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