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扁舟聽雨
當俄烏戰爭進入大約第三周的時候,輿論戰場上出現了一件頗有幾分黑色幽默的事情。
烏克蘭國家預防腐敗局在官網上向俄羅斯國防部發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
這篇大作洋洋灑灑,核心意思是作為烏克蘭的反腐專家,你們天才般的腐敗讓我們大開眼界,學習到了好多過去從沒有接觸過的認知盲區,也因此收繳了不少好東西,獲得了不少的戰果,真謝謝啊。
這篇文字非常有趣,給無比殘酷的戰爭帶來了幾分滑稽。
另一方面,來自俄羅斯的軍事專家斯特列科夫則一直在無比嚴肅的對俄軍高層提出批評。
他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表達他的核心意思——俄軍一直在「張開拳頭打人」。
說點題外話,進入戰爭正文後,收到了很多精彩回覆,同時也能看到很多爭議。
爭議很正常,但是很多爭議的原因在於彼此的資訊源不同。
簡單來說,中文自媒體重關於俄烏戰爭的文章視頻充斥了太多的「同人」作品,他們介紹的多半不是這次俄烏戰爭,而是「俄烏同人小說」。
所以很多時候,不同資訊來源的朋友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場戰爭。
扁舟在為大家簡單介紹這場殘酷戰爭的時候,主要採納以下資訊源進行思考:
俄、烏雙方的國防部戰報聲明、英國防部的每日戰況點評,法國軍事分析專家戈雅的戰況點評,美國戰爭研究所(ISW)的戰事報告。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磅資訊源——來自俄軍專家斯特列科夫的戰況點評。
這裡有必要介紹下斯特列科夫,對於熟悉這八年俄烏戰爭的人來說,這個名字如雷貫耳。
中國關註俄烏沖突的人喜歡這樣比喻普京和斯特列科夫的關系——他倆是俄現代版的趙構與岳飛!這個比喻未必準確合適,但相信大夥現在能理解斯特列科夫的分量了。
簡單來說,斯特列科夫就是第二節介紹的當年皇俄派軍方的頭號旗幟性人物。
14年正是斯特列科夫帶領幾百志願軍跑到克裡米亞,利用當地的民意和俄軍身份恐嚇逼降駐防烏軍引發後來的驚天大變。
後來又馬不停蹄帶幾十人跑到烏東,從無到有拉出一支隊伍,整得烏克蘭天翻地覆,此後數月的烏東戰爭中也是他全權指揮當地部隊以及祕密加入的俄軍,近乎全殲了當年的烏軍。
這些年斯特列科夫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抨擊普京膽小如鼠,沒在14年的最佳時機讓他率大軍直搗基輔,滅了他個鳥烏克蘭。
當然,斯特列科夫現在已經失勢。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並不認為這其中的恩怨是非普京就是錯誤的,斯特列科夫就是正確的。
我們只是想說明,斯特列科夫是俄羅斯複國以來戰績最輝煌的幾個指揮官之一。
而且說到對烏東戰場和烏東戰局的專業程度,斯自稱第二,全球也沒幾個敢稱第一。
更重要的是,開戰至今近20多天,他從俄軍視角對戰局的預判遠比其他人準確。
因此斯特列科夫反複發出對俄軍指揮「張開拳頭打人」的抨擊,俄軍最高指揮系統也絕不會當沒聽到。
看起來,烏克蘭方嘲諷的所謂腐敗問題主要涉及俄軍的後勤裝備財務管理等組織方面的問題,主要負責單位是國防部。
而斯特列科夫反複批評的主要是具體戰略和戰場指揮方面的問題,主要負責單位是參謀部。
但實際上這兩件事都涉及到一個共同點,就是俄軍持續了十多年的軍改。
所謂軍改又涉及到合成營與營級戰鬥群(RTG)的概念,我們這裡不打算做太多花哨的介紹,只簡單解釋下這個軍改到底是啥意思。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代戰爭新聞:美軍步兵發現了敵人,然後他們立即呼叫支援,然後炮火上去了,坦克過來了,飛機扔炸彈了,該炸的炸完了,步兵才去查看戰果。
這樣的打法很多人都很羨慕,但是如果用過去舊的軍隊組織糢式,這個場景就不太容易出現。
通常炮兵有專門的炮兵部隊,坦克屬於專門的裝甲部隊,戰機屬於專門的航空部隊,這些專門部隊最少也是營級單位,多數都是團級、師級的。
所以步兵要呼叫炮火支援,你和人家炮兵、裝甲兵、空軍等都不是一個單位的,人家來不來支援你得聽人領導的。
那人領導就可能有疑問,你步兵碰到的敵人是不是謊報軍情了?是不是受了敵人的誘導呢?搞不好就要扯皮。
營上面有團,團上面有師,師上面還有軍,這一級級的匯報決策下來敵情很可能早就變了。
所以過去的步炮協同、步坦協同、空地協同通常都需要集團軍級別提前很長一段時間做部署和協調,很難在應對小股敵情時做出快速反應。
隨著現代化軍事技術的進步尤其是通信網路技術的巨大飛躍,逐漸有了合成營的概念。
簡單來說就是把步兵、重炮部隊、坦克裝甲部隊,工兵部隊、後勤保障部隊、通信部隊都統統放到一個營裡面,有時候甚至還帶武裝直升機中隊。
這樣一來,遇到小股敵情需要炮火、裝甲和空中支援時,你們一個營自己就可以迅速決策,迅速搞定。
當然一個營還是顯得兵力太少,一般是幾個營組成一個旅,或者叫營級戰鬥群,就足以在相當大的區域獨立執行軍事任務。
這樣的合成營(旅)改革首先是武器裝備技術的不斷進步,過去需要集中使用才能有效果現在少量裝備就足以發揮很大威力。
更重要一點是資訊技術的進步,營級戰鬥群的各單位協同作戰都在一個小範圍快速進行,需要非常好的定位能力才能做到精準打擊敵人,不然你近距離呼叫炮火支援,友軍不小心就把你炸了。
另一方面營級戰鬥群兵力少,沒有能力大範圍警戒、偵察,如果中央指揮系統不能精準掌握我軍與敵軍位置,不能最快速度傳遞敵情資訊,那這個戰鬥群一不小心就被敵人包了餃子。
合成營的改革到底是好是壞,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但是海灣戰爭以來,美軍越來越向快速反應、層級扁平化發展,取得的戰果似乎還不錯。
而俄軍在兩次車臣戰爭中把舊軍制下機構臃腫,反應遲緩的弱點暴露得很明顯。
所以從2007年開始,普京下定決心進行大規糢軍改,他把這個重任交給了愛將謝爾久科夫。
謝爾久科夫只在軍中服役過一年多,長期以來都是在商貿財稅系統工作,空降國防部前是俄羅斯稅務總局局長。
之所以讓稅務局長去搞國防,而且是搞軍改這樣顛覆性的大動作,和這次軍改的特點很有關系。
說白了,合成營改革的要點就是把過去一個師(至少近萬人)的裝備堆到一個旅(1500人左右)上。
俄羅斯本來就不富裕,現在要用一個師的錢養一個旅這怎麼玩?
謝爾久科夫為此想了很多辦法,但是最終還是萬變不離其宗——裁人,人少了要花的錢就少了。
據統計,這五年軍改一共裁撤了20萬軍官和與軍隊相關各級官員,裁撤了10個軍事單位,尤其是一些軍事院校和科研機構。
甚至謝爾久科夫還出售了大量軍方產業以籌錢,理由是軍隊不應分心管理產業,要專心於軍事訓練。
可以想象俄軍方對於這個外來空降兵是何等的厭惡,甚至引發了軍方的大規糢游行抗議。
於是舉報謝爾久科夫貪污腐敗出賣軍產中飽私囊簡直就是無恥賣國賊的人越來越多,他最後也似乎確實被查出涉及重大貪腐案,黯然下課。
2012年,邵伊古接替謝爾久科夫成為國防部長一直到今天。
有意思的是,邵伊古建築行業出身,後來長期在行政系統工作,一天兵都沒當過,普京連續使用非軍方人士出任國防部長,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中味道。
邵伊古上臺後的任務就是撥亂反正,他重建了多個師級戰鬥群,還重建了坦克第一集團軍,穩住了軍心。
另一方面,對於已經搞了五年的合成營級戰鬥群也沒荒廢,而是兩手都要硬,繼續建設很多精銳的快速反應部隊。
看起來邵伊古更多只是執行者,具體怎麼改的大方向不是他想怎樣就能怎樣的。
邵伊古的繼續軍改搞得怎麼樣呢?贊揚的批評的意見都有。
不過這些年通常都認為通過烏東戰爭、敘利亞戰爭等局部戰場的表現,俄軍很好很強大,所以邵伊古的軍改搞得很不錯。
當然這裡面也有雜音,最大的雜音就來自這個斯特列科夫,斯經常罵邵伊古貪腐無能,罵俄軍軍改搞得亂七八糟。
不過斯特列科夫自從被邊緣化後就老是這個調調,天天喊俄軍在亂搞,俄在烏東要不行了,要敗了。
怎麼看怎麼像一個犯錯下臺後妒賢嫉能天天詆毀新同事新領導的小人嘛。
上面這些就是全面戰爭打嚮後斯特列科夫一上來就批評俄軍「張開拳頭打人」的背景。
所謂「張開拳頭打人」的意思就是指責俄軍兵力過於分散,目的不明,他進一步還批評俄軍根本就沒正視這場戰爭,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幹嘛,。
當然我們也很難據此指責具體負責戰鬥指揮的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具體軍事指揮首先要講政治,要服從政治上的大戰略。
上節說了,俄軍的核心戰略是最快速度摧毀至少是癱瘓烏軍在基輔的中樞指揮系統,在這個大戰略下,陸軍各部的主要目的是最快速度接管烏克蘭各戰略要地和大城市。
大方向定了,俄軍不張開拳頭還能咋辦呢?
何況軍改這麼多年,領導們都認為軍改非常成功,俄軍眾多營級戰鬥群個個具備獨當一面的強大戰鬥力。
這個基調下,俄軍開戰時的戰略部署自然就是各路部隊齊頭並進,向眾多目標發起攻擊。
俄軍國內民間軍評人士也對這個基調贊揚有加,大唱反調的大約就只有這個斯特列科夫。
在戰事進行到四五天,俄方視角宣傳還充斥著勝利穿插轉進包餃子的氛圍時,斯特列科夫就開始不斷發出這樣驚世駭俗的強烈呼籲:
第一,這是場對大俄羅斯(他是皇俄派)生死存亡的戰爭,俄羅斯輸不起,必須勝利;
第二,普京應該立即展開全國總動員,迅速擴充數以十萬計的大部隊立即投向烏克蘭戰場;
第三,收緊拳頭,明確少數核心目標,以絕對的兵力優勢、裝備優勢和重武器優勢不惜一切代價、不顧一切後果在戰場取得突破。
應該說斯特列科夫的建議俄最高指揮系統未必就沒聽到。
比如說最近很火的馬裡烏波爾戰局,作為俄軍目前唯一圍困的城市,俄軍下了大決心要拿下這裡。
於是從臨近的烏東戰場大量調集烏東「民兵」,從臨近的赫爾松戰線調集了不少部隊,還調來了大名鼎鼎的車臣部隊,形成了兵力上的較大優勢。
而且還在烏東盧、頓二州的俄控區發起了總動員,大量調集民兵預備役甚至成年男子上戰場。
也就是說在局部戰場俄軍確實有總動員和收緊拳頭打人的跡象。
但是要說整體戰略上變成斯特列科夫那一套,對普京和其他俄高層來說那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斯特列科夫這番呼籲可不是僅僅涉及簡單的戰場指揮。
背後隱含的意思就是俄羅斯這些年來的軍改,尤其是邵伊古上來後搞的既要又要的軍改徹底失敗了。
不但沒有搞出高度資訊化且能快速反應的精銳部隊,反而把戰鬥力都搞沒了。
所以我們現在唯一辦法就是恢複過去蘇軍以來的優良傳統,先確保把仗給我打贏。
這裡的蘇軍優良傳統指的是蘇軍在人員組織、武器研制和後勤裝備組織上都有獨特的體系。
他總能快速動員出數十萬上百萬的部隊,雖然每個人單兵未必強但卻總能迅速組織起來發揮出點作用。
再小的作用乘以幾十萬,上百萬都是非常恐怖的。
當年的德國人就對此深有體會,不管德軍自認為自己如何優秀,如何大量消滅蘇軍,蘇軍總是幾十萬上百萬的冒出來,打到德國人徹底絕望。
這樣的建議普京和他的團隊想要採納,尤其是在仗已經打起來,戰略已經部署下去後再這麼搞可就真沒那麼容易了。
先不說普京團隊現在有沒有能力搞這樣的總動員,動員後會不會出現政治後果,就說普京團隊憑甚麼聽你斯特列科夫的瞎叨叨呢?
大夥都說我們的軍改是成功的,是有著巨大戰鬥力的,你斯特列科夫說改失敗了就失敗了啊?
我們想想,我們要是普京,一邊是無數忠心的、忠實的、忠誠的優秀將領,告訴大家雖然有暫時的缺點和暫時的困難,但我們的成績是主要的,我們的未來是光明的,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
另一邊是斯特列科夫這樣的反動分子天天胡說甚麼我們形式不好,我們的頭在瞎指揮,再不徹底改變我們要完了。
你是普京,你會相信誰呢?可千萬別覺得這個很容易,我們不妨想想下面的場景:
作為一個普京的堅定支持者,我一聽到俄軍稍微不利的消息,是不是就會怒發沖冠,恨不得立馬越過電腦沖過去罵死他打死他捶死他?
作為一個普京的堅定反對者,我一聽到俄軍稍微有利的消息,是不是就會怒發沖冠,恨不得立馬越過電腦沖過去罵死他打死他捶死他?
所以說,斯特列科夫這樣居心叵測天天說不好聽的家夥還能滋潤的活著,可見相比於大多數普通人普京已經足夠虛懷若穀了。
當然,戰爭是兩方在打,俄軍打得到底成功還是失敗離不開他的對手的發揮。
那麼作為俄軍對手的烏軍這一仗又是怎麼打的,打得怎麼樣呢?
來源: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