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練圖》
「重燒熨鬥貼兩頭,與郎裁作迎寒裘。」
在這幅張萱先生的《搗練圖》中,一位女子正手拿熨鬥燙平衣服,盡管造型和如今的不同,不過這如此嫻熟的技巧和熟悉的方式,當真叫小印眼前一亮,原來我們的古人如此時髦。
所以,今天小印就為大家扒一扒,這些年裡古畫裡被我們忽視的小物品。
– 01 –
服裝輪回人字拖
都說時尚是個圈,小印今天再次深刻的領悟到這句話的力量。
在每一個夏天,每個人的鞋櫃裡都會備上一雙人字拖,可謂是「懶漢必備」。
不過人字拖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屬,在很久前,我們的古人就穿上了這份時尚單品。
古代的夏天沒有空調,沒有冰箱。
古人們如何更加舒適的度過一個夏天?
從衣著上下手便是一個好辦法。
小印發現,在不少唐宋古畫裡,人字拖受到了不少古人的青睞。
在這幅《五百羅漢圖》裡,這雙人字拖可謂是十分亮眼,紅色的鞋身配上藍色的鞋底,古人在色彩搭配上一直都有著驚人的奧義。
– 02 –
高級運動「高爾夫」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有段時間成為了我們對古代閨閣女子的固有印象,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她們也有著豐富的運動生活。
你想過穿著漢服打高爾夫球嗎?
在我們的印象裡,高爾夫是在1986年從西方傳入中國的。但已有不少古畫裡出現了關於類似現代高爾夫球的運動。
《明宣宗行樂圖》
同樣,在這幅《仕女圖》中,從幾位小姐姐手裡拿的球桿來看,形狀與結構都與我們印象中的高爾夫球場桿十分相似,不過它有一個單獨的名字: 捶丸。
《捶丸仕女圖》
「曠地劃線為基,掘一淺穴為窩;
球置基中,以棒擊之,入窩者為勝。」
捶丸是一種以球杖擊球入穴的運動項目,由唐代馬球中的步打球演變而來。
《馬球圖》
由此可見,古代小姐姐的日常可不只是琴棋書畫哦~
– 03 –
無「規」「矩」不成方圓
今天小印要給大家看一幅「春宮圖」,主角是一對兄妹:伏羲與女媧。
在中國古神話中,女媧和伏羲為了不使人類滅絕,便結為夫妻繁衍後代。
《唐朝壁畫》
這幅畫出自於唐朝,而其中女媧與伏羲均為人身蛇尾,且尾部均纏繞在一起。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女媧與伏羲手裡拿著的物件, 一件為「規」,一件為「矩」。
據考證,這兩件工具成為人們日常工具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而發展到如今也成為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
沒錯,它們便是圓規與角尺。
– 04 –
古畫裡竟然驚現UFO
現代科幻題材的電影裡外星人一直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也有很多不知名的資料記載了關於外星飛船的材料。
不過你知道嗎?UFO也曾出現在各種古畫裡。
這幅清朝末年的畫作《赤燄騰空》,意為「紅色的火球在空中飄浮」。
《赤燄騰空》
在畫家吳有如的記錄中,眾多百姓聚集在南京朱雀橋上觀看天空中一團火。
其實,不僅是這一幅古畫中記錄了「UFO」的存在,在不少西方的名畫中,也曾出現神似這天外來客的身影。
《夏天的勝利》
《與聖埃米迪斯一起的天使報喜》
吃瓜好像是人類的本能,在那個沒有行動電話的時代,用畫畫記錄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 05 –
已經消失的「國際象棋」
「琴棋書畫」被稱為古代思藝,在我國古代有著重要的地位。其中棋在現在看來主要是指圍棋。
不過古人的弈棋可不單一。在這幅《內人雙陸圖》裡,小印仿佛瞧見了國際象棋的身影?
《內人雙陸圖局部》
與我們現在所知的國際象棋不同,兩位唐朝的小姐姐為我們帶來的是雙陸棋的比賽現場。
不同於圍棋,雙陸棋可謂是一個舶來品。
在隋唐時期從波斯傳入中國,隨著玩法的新穎,也漸漸從達官貴人的手裡流入民間。到宋朝,雙陸棋也已經普遍成為百姓生活的娛樂方式。
最後一次關於雙陸棋的描寫出現於曹雪芹先生的《紅樓夢》中,而至今,雙陸棋的棋藝在中國已經失傳。
不過它與西方現有的國際象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06 –
古人也用發網?
既然談到了時尚,那又怎麼能離得開發型呢?
發網,相信各位inker們一定不陌生。托尼老師在凹造型的時候常常會用到,尤其是古裝造型。
不過你知道嗎,發網除了固定的作用,還具有裝飾性。
在唐朝,有一種叫「透額羅」的飾品曾經風靡長安。據說還是唐明皇發明的哦~
《敦煌壁畫》裡便有帶著透額羅的小姐姐。
《敦煌壁畫》
「嘿,你這透額羅是新款吧?哪裡買的?」
不論是官家小姐還是平民百姓,這額上的輕羅可是經常出現的,說到這裡,小印又不得不感嘆皇室的帶貨能力是真的太強了。
– 07 –
童年玩具小陀螺
你的記憶裡有沒有這樣一種小陀螺,不用拿繩抽,只有旋轉手指,將它從指尖落下便可旋轉。
今天小印在《賣貨郎》這裡找到了共鳴。
《賣貨郎》
《賣貨郎局部圖》
不在乎時間過去多久,古人與我們的童年似乎都一樣。
待陀螺旋轉的那一刻,仿佛又聽到了它與地面的摩擦聲,和夥伴們的歡笑聲。
– 08 –
時尚先鋒單肩包
看了那麼多古裝劇,小印都快覺得古人的袖子是哆啦A夢的口袋,能裝下無數東西。
不過今天它向小印和小夥伴們證明了並不是如此。
古人的袖子並不是萬能的,他們也需要單獨的包包來分擔壓力。
這款類似的「愛馬仕」的單肩包不僅擁有大容量,款式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毫不過時,滿滿的時尚感。
《敦煌莫高窟「近事女」壁畫局部》裡,一女子看著樹上的包包似乎在說「誰把包包掛在這了?」
估計這樣的單肩包在當時也是一種潮流吧。
– 09 –
穿越而來的眼鏡
作為現代人,在昏暗的燈光下讀書似乎只在書上或者電視劇上看到過。
不過古人可就沒這麼幸運了,「紅袖添香」是少部分,「挑燈夜讀」才是寒窗苦讀的大部分現狀。
所以,就有人問了,那他們不會近視嗎?當然會,據說大文豪歐陽修已經近視到看書艱難,只能讓人讀給他聽的地步了。
不過別擔心,這樣的情況並未持續太久,因為在明朝時期,眼鏡出現了。
《南都繁會圖》
放大這幅《南都繁會圖》,可以發現有不少老人帶著眼鏡,可見眼鏡在當時已不是甚麼神祕物件了,甚至還有更加潮流的墨鏡。
《南都繁會圖局部》
「你也近視了?真巧,我也是。」
《南都繁會圖局部》
看著「眼鏡專賣店」的成熟規糢,那小印是不是可以猜測,在古代就有可以測視力的工具了呢?
– 10 –
科技頂流海釣竿
古人的智慧可從來不僅限於服飾文化,在科學技術方面他們也當仁不讓。
宋代著名畫家馬元十分擅長用留白的手法來作畫,而在他的這幅《寒江獨釣圖》中,存在著一個特別容易被人忽視的細節:垂釣者手中的魚竿竟然擁有卷輪!
現在普遍記載中,海釣的魚竿是國外近現代發明而後傳入中國,但在這幅作品中,我們是不是可以有了新的結論呢?
然而這幅古畫現在卻依舊流浪在國外,不得收回。
我們擁有的不僅僅是現學的文化知識,還有幾千年的歷史底蘊,它不僅存在於書本,也紮根於生活。
來源:印客美學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