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錢人摳起來,連我媽都認輸

歐洲人

文:老藝術家

最近看到網上不少帖子都在熱議一個話題:夏天這麼熱,歐洲人都不需要裝空調的嗎?


△歐洲人裝空調也算是件了不起的事了/新聞截圖

這也不是什麼大新聞了,歐洲的地鐵和火車經常因空調故障遭到吐槽。去年高溫席捲歐洲,一度讓歐洲德國電扇都脫銷了,歐洲商場擠滿了「 避暑大軍」。

△德國一度電風扇都脫銷了

確實,在歐洲家庭空調的使用率遠遠沒有國內普遍。據2016年國際能源署報告,歐洲僅佔全球空調市場份額的6%,而美國占到了23%,中國更占到了35%。

原因除了歐洲地區氣候晝夜溫差大之外,他們還需要算一筆賬——

你看看德國亞馬遜的幾款空調加室外機都需要600歐左右,安裝費根據網上的報價花費都要到差不多1400歐,這還沒加上歐洲的高昂的電費。

△裝空調在歐洲來說也算是一件奢侈的事

這麼算算,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住宅空調在歐洲確實不算是剛需了。

你可能還會質疑,歐洲國家生活成本那麼高,經濟水平和消費水平肯定高,怎麼會在空調這事上摳摳搜搜呢?

哪止空調,生活裡多得是一地雞毛的事,歐洲人可遠比你想得摳多了。

歐洲人,越有錢越摳門?

別以為歐美髮達國家在花錢面前都是「 一丘之貉」,歐洲國家要是摳起來,可能連我們國人都想說「 打擾了」。

要是你有心留意,在很多英國著名的影視作品裡,英國人的家裡不僅很少用空調,連電視都很少見。是的,他們不僅空調都省了,很多英國家庭為了省錢,乾脆都不安裝電視了。


△世界各國電費一覽,單位千瓦時/MARKINTELL

英國本土的電視節目都是要收費的,哪怕只是看了短短的一分鐘,立馬會有相應的電視節目繳費清單寄到你手裡。

對於他們來說,看電視是非常雞肋的開支,他們不懂為什麼非要每月花7歐元電視費在一個根本不必要的東西上,這些錢還不如用在酒吧里買啤酒看免費電視。


△邊喝啤酒邊看足球賽是英式傳統

別以為英國人一直是理性消費的擔當,就連以感性著稱的法國人,在省錢這件事上也不輸給英國人。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在法國花錢實在太容易了,但法國人實在太能抵制誘惑了,他們對金錢保持謹慎敏感,傳統的法國觀念都秉持著未雨綢繆的金錢觀,即「 save for rainy day 」,比起賺大錢,安全感更重要。


△別看法國奢侈品多,法國人也是很省的

每年夏天,幾乎有一半的法國人宅家而不是度假;由於上餐廳並不便宜,大多數家庭都是在家裡吃飯,甚至很多法國父母給寶寶的用品,都是上二手網站買的;待過法國一陣子的人,都應該常聽到法國人指著某項東西就會說:「 這好貴哦!」

論節儉的歐洲強國,怎麼少得了德國和荷蘭。這兩個國家的國民是舉世聞名的「 吝嗇鬼」。

他們都有個共同點,國民儲蓄率很高,吃飯照常都是「 AA制」;物價水平在歐洲各國來說更低廉:廉價超市、便捷旅店、打折商品應有盡有。


△在德國,阿爾迪超市絕對打敗沃爾瑪

當國內的人在奔馳和寶馬法拉利名車上爭相競賽時,要是去到德國和荷蘭的街道,真的會驚到下巴,這些高個子偏偏愛開小車,基本上都是小巧的豐田、雪鐵龍檔次的。

他們尤其愛開手動擋汽車,普遍低油耗,節能環保又省錢,再不然就騎單車,你看看荷蘭自行車帥哥比比皆是。

△荷蘭處處可見大長腿單車型男

但要真比起來,荷蘭人的摳可能還是贏了德國人,省起來簡直一毛不拔。

雖然德國人典型摳到連廁紙都要省,但荷蘭人更誇張,為了清空罐子裡最後一滴酸奶或者果醬,荷蘭人還發明了一種特殊的刮瓶器叫「 Flessenlikker」,他們稱這是舔瓶子的東西。


△荷蘭人的節儉神器 「 Flessenlikker」

這些歐洲國家憑著低廉物價還能花錢在刀刃上,偏偏有些國家就是出了名的富裕,物價高到飛起,那該怎麼省?

瑞士和比利時人會告訴你:這世上沒有最摳,只有更摳,別瞧他們國家給人的印像有多麼富有發達,這些國家的摳法非常拼——在自己國家省不了,那就跨著國家省!

像處在「 歐洲心臟」的比利時,每一到兩個月開車到德國大採購,加油到鄰國盧森堡就是他們的省錢策略。

而對物價高到飛起的瑞士人來說,幸好與法國的上薩瓦省和安省交界,於是每晚有近30,000瑞士人進入法國。這些人早已被媒體和當地人稱為「 假法國居民」。

尤其是日內瓦人,他們白天在瑞士上班,晚上在法國睡覺,有些為了逃避稅務還「 偷偷摸摸」到法國,過著高工資低成本的跨國式「 逃稅生活」。

當然其中不乏法國人去盧森堡、德國和瑞士等鄰國工作,由此涉及到繳稅、醫保等問題,往往還是處於灰色地帶。


△30000瑞士人在瑞法邊緣度日

瑞士的物價通常都比鄰國高出一大截,這讓當地居民早已苦不堪言。處在瑞法邊境的瑞士人為了省錢甚至還把垃圾拋到了法國。

法國人對此苦不堪言,據法媒報導,曾經堵截了近10噸來自瑞士的垃圾,瑞士人也說自己苦啊,在瑞士處理垃圾不僅流程複雜,處罰嚴格,費用還昂貴。


△瑞士人在法國肆意扔垃圾

歐洲人的節儉,由來已久

別以為就我們中國儲蓄率高,西歐和北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儲蓄國之一。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德國、法國、奧地利和比利時的家庭儲蓄率保持在10%到13%之間,瑞典的儲蓄率近年來飆升到13%。

相比之下,到2005年,美國儲蓄率下降到了幾乎為0,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該指數才上升到5%以上。

之前老藝術家跟大家聊過美國人存不了錢,這與他們繁榮的貸款文化息息相關,與之正好相反的是,歐洲的節儉文化也有著悠久的歷史。


△歐洲的節儉文化由來已久/unsplash

19世紀,歐洲的改革者和政府開始致力培養審慎的公民,中央政府建立了便利的郵政儲蓄銀行,小儲蓄者也可以在任何郵政局儲蓄。為了培養年輕人習慣,政府還建立了學校儲蓄銀行。

緊接而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銀行成了拯救中心。 1945年後,在歐洲和日本開展了長期的儲蓄運動,用來資助重建。

這些節點,促成了今天在許多發達經濟體中依舊持續存在的儲蓄文化。


△儲蓄銀行在歐洲經濟動盪期間也是救命稻草/wiki

與其同時,歐洲國家的決策者也限制了消費者和住房信貸的擴張,以免公民「 過度負債」。

你看看像房屋淨值貸款在德國極為少見,比利時人、意大利人和德國人不像美國人那樣信用卡使用率那麼高。

德國的儲蓄文化有多濃厚基本是毋庸置疑的,儲蓄銀行就是由德國起源的。

19世紀早期,銀行就開始走訪學校,進行如此大規模的節儉美德教育。在德國城市中,要是沒碰到一家名為Sparkassen的儲蓄銀行,就不可能轉過彎。

△德國以前的儲蓄銀行/unsplash

像法國,荷蘭,瑞士這些國家,祖輩就是農業起家的,這些人從貧困逐漸走向富裕,逐漸培養了後輩他們務實勞作、居安思危的美德。

△1917年和1938年相關儲蓄的海報宣傳單,都鼓勵勤奮工作和勤奮儲蓄的人/wiki

15世紀時期法國新教改革之父Johannes Calvijn與馬丁·路德的崇尚勤勞、節儉的思潮也在這些國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對於錢,他們的態度隱晦保守,在法國還有這樣的諺語「 Pour vivre heureux, vivons cachés」,即「 要生活得幸福,我們低調藏起來過日子」之意,這似乎成了他們世代相傳的信條。

這些國民從儲蓄中獲得的滿足感更高,別看瑞士被世人稱為「 首富之邦」,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報告顯示,人家家庭平均淨儲蓄率高達13%。

只有44%的瑞士人擁有房屋,還是發達國家中擁有房屋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幾個國家的人均淨儲蓄率/華爾街日報

歐洲人的摳,跟你想的不一樣

除了億萬富翁可以任性一擲千金之外,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對如何使用自己辛苦掙來的錢有一番思量。

當前國內的消費觀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而來「 隱形貧困人口」等等各類形容層出不窮。我們被各種「 貸」綁架,買房買車是頭等大事,汽車拼的是名牌,即便月入三千,就算用花唄也要買下兩千的名牌包包。

現如今疫情當下,更是催生了「 報復性」儲蓄一代。


△愛爾蘭的儲蓄率也很高

歐委會在其春季報告中表示,歐元區家庭儲蓄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將從去年的12.8%上升至今年的19%,這是一個創紀錄高點,而明年將回落至14.5%。

這對世人來說,當然是不大樂觀的漲幅趨勢,消費者的節儉可能阻礙消費驅動型經濟的複蘇。

我們總在尋求儲蓄和消費之間,找到我們舒服的平衡感。你說歐洲人摳嗎,其實在某些方面並不見得是,只是消費文化觀念各有差異。

我們熟知的北歐民族,就有less is more 的生活方式,即對生活做減法。

△北歐人極簡的生活方式舉世聞名/unsplash

北歐人的簡約傳統隨處可見,穿衣打扮但求舒適,他們更懂得利用時間和資源,節能有機的生活理念是北歐居民共有的追求。

就比如宜家就給販賣「 簡單」做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創始人英瓦爾就被媒體稱為「 瑞典最節約的人」——他出門乘公共汽車、飛機搭經濟艙、火車坐二等車廂、在大排檔跟管理層開午餐會議、住最便宜的旅館、在菜市場討價還價、理髮只花12美元、喝廉價的威士忌……

北歐當地人資源回收上做得非常到位,我們所熟知的當地品牌,在世界各地都有提倡舊物利用的環保活動。

在西方,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崇尚一種新的消費觀念——體驗性消費,buy experience, not things ,即買的是體驗,而不是東西。

比起掏錢買買買,他們更願意花在一件讓他們感覺愉悅的經歷上,比如去周遊世界,學一門自己一直想學的技藝,欣賞一次頂級芭蕾舞或歌劇表演,或者嘗試一把潛水、攀岩、跳傘,甚至也就是品嚐一次米其林星級的廚藝。


△歐洲人越來越推崇體驗式消費/unsplash

千萬別以為娛樂商業化的迪士尼樂園會受他們的青睞,驚險刺激的主題公園,才是最吸引他們的。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不過是花錢買罪受的方式,在英國,自古以來探險和體育運動就是令人羨慕的事情,他們更願意跳出舒適圈,尋求新世界。

因為在他們看來,體驗和經歷能融入我們的生命歷程,而商品永遠不可能。這種新的消費觀念,正在西方乃至世界各地悄然興起。


老藝術家倒覺得,這未嘗不是一種值得認可和學習的活法。

畢竟這也符合我們老話常說的「 錢財乃身外之物」,無論你多麼珍愛,它們也只能成為游離在生命之外的物品。

我們體驗到所有的經歷,會使我們成為最終想成為的人。

參考資料:
一年比一年熱!歐洲人終於要向空調低頭了?環行星球

為享受高工資低成本生活 3萬瑞士人每晚赴法居住 環球時報

省錢省出新高度?荷蘭人的「金錢觀」和你想的不一樣 換日線

為何對法國人而言,談「錢」很俗氣,甚至比談「性」還低俗?換日線

我們為什麼要花錢,為什麼要存錢 紐約時報中文網

西方消費新觀念:體驗比東西更重要 BBC

A Heat Wave Bakes Europe, Where Air-Conditioning Is Scarce nytimes

來源   九行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