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榮:關於北京人,出乎意料的八個事實

文: 馮學榮  

事實一
北京話和普通話有何不同?

許多人都有這個疑問:普通話是不是就是北京話

答案是否定的。

普通話和北京話,不是一回事。

普通話是普通話。北京話是北京話。

下面我舉一些例子,說說普通話和北京話,有甚麼不同:

例一:

普通話:您看看這(zhe)是甚麼?

北京話:您瞜瞜這(zhei)是甚麼?

例二:

普通話:今天、明天、後天。

北京話:今兒、明兒、後兒。

例三:

普通話:那天你走了,後來,我也走了。

北京話:那天你顛兒了,完了我也撒丫子了。

例四:

普通話:我一定跟你說。

北京話:我保準兒跟你說。

例五:

普通話:昨天打麻將,輸了個精光。

北京話:昨兒搓麻,幹我底兒掉。

例六:

普通話:他這孩子,一點也不懂事。

北京話:他這孩子,一點眼力見也沒有。

例七:

普通話:警察早盯上他了。

北京話:雷子早貓上丫了。

今天只是舉幾個例子,讓大家管窺一下,普通話和北京話,都有哪些不同,事實上這幾個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普通話和北京話的不同之處,還有很多。

不過,我們也承認,相對於許多南方省份的方言來說,北京話和普通話的重合度,還是很高的,也就是說,雖然北京話和普通話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間,算是重合度蠻高的。

事實二
「八大胡同」在哪裡?

我們許多歷史愛好者都知道,清朝民國的時候,北京曾經有個紅燈區,叫做「八大胡同」,這個名叫「八大胡同」的紅燈區,在1949年之後,全體停業整改,全部改為民居,但是,朋友們知不知道,這個「八大胡同」,它的位置在哪兒呢?


民國,八大胡同的姑娘們

其實,就在今天北京前門以外,屬於西城區,具體是棕樹斜街、石頭胡同、朱茅胡同、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陝西巷這一片,就這一整片,當時基本都是「八大胡同」的範圍。


棕樹斜街、石頭胡同、朱茅胡同、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陝西巷這一片就是以前的八大胡同

這一片,在舊社會,不但有青樓妓院,而且,還有大量的飯店、浴池、酒館、茶館等等之類,可謂吃喝玩樂,樣樣全。


八大胡同的現狀

除此之外,舊社會的八大胡同,還有一種我們今天聽起來匪夷所思的行業,叫做「相公堂子」,簡單地說,就是一些長得很漂亮的男子,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後供男客人來賞玩。這個,我就不方便展開說了,有興趣的朋友,自己腦補一下。


民國,八大胡同的男特殊職業者(相公)

事實三
菜市口刑場在哪裡?

歷史愛好者們都知道,清朝殺人的刑場,主要是在北京一個叫「菜市口」的地方。

清朝覆滅了之後,時代變了,菜市口,也就逐漸不再作為法場了。


清末的菜市口刑場

好,那麼問題來了,清朝時期的菜市口,那個殺人的地方,是在今天北京的哪裡呢?


1951年航拍,「西鶴年堂」門口,就是當年的刑場

答案是:就是今天騾馬市大街、宣武門外大街、菜市口大街、廣安門內大街這四條大街交匯的十字路口,具體點說,就是今天菜市口地鐵站F出口和C出口之間的大馬路中央位置。


菜市口法場,大概就在今天這個十字路口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菜市口大街在以前是沒有的,菜市口大街其實是在1998年由政府拆遷了當地的胡同(例如丞相胡同)和民居之後,打通的一條大街。


如圖,沒打通之前,這個不是十字路口,而是丁字路口

也就是說,在清朝的時候,當時只有騾馬市大街、宣武門外大街、廣安門內大街這三條大馬路,當時是「丁」字形的馬路設計,那麼當年殺頭的地方呢,就在這個「丁」字的三條街交匯處,為甚麼?因為這裡三條大馬路交匯,又是鄰近菜市場(所以叫菜市口),人很多,在這裡設法場,殺人,有殺一儆百的效果,可以產生最大的社會震懾力。


今天菜市口地鐵站外面的景象

事實四
京劇是哪來的?

我們都知道京劇

但是,很少人知道,京劇的淵源。

京劇,其實源自於乾隆年間,歷史並不算悠久,算是一個新鮮事物。

京劇,源自於徽劇,也就是安徽的地方戲劇。

事情是這樣的:

乾隆年間,公元1790年,當時的北京,從南方來了四個徽劇戲班,它們分別是: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

統稱:四大徽班。

徽劇沒來北京之前,北京人是聽秦腔的,徽劇一來,北京人突然就喜歡上了徽劇,覺得秦腔沒意思。

尤其是乾隆皇帝,這個人很喜歡徽劇。

於是,徽劇就在北京,生根發芽了,為了迎合皇帝、大臣、以及北京百姓的味道,徽劇的唱腔,漸漸從安徽口音,變成了北京話的口音。

不但口音變了北京話,而且,徽劇在北京,也與秦腔、昆劇等,發生了融合現象。

久而久之,北京的徽劇,也變味了,變成了一種不像徽劇,不像昆劇,不像秦腔,甚麼都不像的戲劇,這個新混合而成的新事物,就叫做:「京劇」。

簡單地說,京劇,就是這樣產生的。

滿清皇室在乾隆皇帝往後,也一直很喜歡京劇,尤其慈禧太後,這個女人是京劇的超級戲迷,高級票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於慈禧太後喜歡京劇,晚清時代的太監,許多都會唱戲,有的甚至唱到了專業的水準,清政府倒臺之後,紫禁城走出去的太監,有一部分就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唱京劇為生,有的還唱出了名氣,跨界轉型成功。


李蓮英穿上京劇戲服拍照取悅慈禧太後

總結一下:京劇的源頭是徽劇,並且在滿清統治者的支持之下,發揚光大,不斷改良,不斷變化,在歷史的長河裡,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戲劇,叫做「京劇」。大概就是這麼回事。

事實五
相聲起源於女真人?

是的。可能許多朋友都猜到了。相聲藝術,確實起源於北京。

相聲這門藝術,不但起源於北京,而且,它還不是漢人的原創,而是起源於女真人的一門說唱藝術。

事情簡單地說,是這樣的:

滿清入關之前,女真人有一門說唱藝術,叫做「八角鼓」。


八角鼓

當時的女真人,手中拿一只有八個角的手鼓,說一說,笑一笑,唱一唱,當年女真人的這種娛樂藝術,叫做「八角鼓」。


滿族今天仍然有人會說唱八角鼓

這個「八角鼓」當年有甚麼好玩的呢?當年的「八角鼓」,演員有一個或兩個或者以上,一邊敲打這個八角鼓,一邊嘻怒笑罵,糢仿有趣人物、糢仿滑稽人物的言行,取笑別人(例如:取笑殘疾人、怪人),由於是糢仿取笑他人,所以後來逐漸有了個漢語名字,叫「象聲」。意即糢仿(像)他人的聲音。

「象聲」,再後來演化為「相聲」。


手拿八角鼓的現代相聲演員

不但如此,「八角鼓」,也就是後來的「象聲」、「相聲」,在初期的時候,充滿了葷段子,充滿了挖苦他人、罵髒話等各種低俗內容,不過,後來相聲藝術為了能走得更遠,藝術家們主動革自己的命,放棄了早期「八角鼓」的葷段子、挖苦他人短處等低俗內容,逐漸向男女老少鹹宜的一般性說笑轉變,並逐漸演化為以「說、學、逗、唱」為四門基本功夫的脫口秀藝術,也就是我們今天在舞臺上看到的相聲藝術了。

事實六
王府井為何叫「王府井」?

我們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為甚麼叫「王府井」呢?

答案是這樣的:因為這裡曾經真有王府。而且還真有一口井。


王府井大街現狀

事情啊,原來是這樣的:

公元1417年,明朝的朝廷,在今天王府井這個地方,修建了十座王府,給皇親國戚居住的,當時叫做「十王府街」,後來簡稱「王府街」。

那麼,皇親國戚在這裡住,也需要喝水嘛,對不對,所以,當時叫人在這裡打了一口井,水井打通了,把水舀上來,一喝,不得了,是甜的,於是,這口井,很快變得遠近聞名,被人叫做「王府井」。

於是,再後來,到了1905年,清政府把「王府街」改名為「王府井大街」。

後來,大清倒臺了,在1920年代,當地人由於種種原因(例如建房子之類),把這口井給填平了,所以,從1920年代一直到1990年代,這70年間,這口井都處於「消失」的狀態。

直到1998年,政府改造王府井大街,才在無意中發現了這口井,於是,塑造了一個銅質的井蓋,把井口封上,刻字紀念。


就是這口井

事實七
同仁堂是哪來的?

我們大家都知道,北京有一家名氣很大的藥廠,叫做「同仁堂」,這家藥廠,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它竟然已經有300多年歷史了!

是的。北京同仁堂,是在滿清康熙年間,就成立了,而且有趣的是,創辦同仁堂的,不是北京人,而是一個寧波人。

老馮給你簡單講講這個故事:

在大清康熙年間,北京有個叫樂顯揚的人,籍貫寧波,世代行醫,因為懂醫術,所以呢,樂顯揚進了當時大清的太醫院,做「吏目」。

甚麼叫「吏目」呢?

簡單地說,就是打雜:管記賬,管採購,保管病歷……等等。

這個樂顯揚,是個有心人,此君在大清太醫院上班期間,收集了一大堆的宮廷藥方祕方,日積月累,自己都藏了起來。

然後在1669年,樂顯揚在北京西打磨廠,創建了「同仁堂」藥店,一炮而紅。

後來到了雍正年間,同仁堂成為了滿清皇室欽定的藥材供應商,在後來188年的時間裡,直至1912年清廷倒臺,同仁堂都是清廷皇族指定的藥材供應商,這就是為甚麼同仁堂的名氣那麼大,因為它有皇帝背書。這下您是不是恍然大悟了。

事實八
甚麼叫「天橋八怪」?

北京在舊社會,有個江湖耍雜的集中地,叫做「天橋」,也就是今天西城區「天橋劇場」這一片,在舊社會,是北京江湖耍雜的集中地。

首先,這地方為甚麼叫「天橋」?

其實,舊社會北京百姓說的「天橋」,不是我們今天說的「人行天橋」的意思,舊社會北京人說「天橋」,是指「天子專用的橋」。

事情簡單地說是這麼回事:

明朝永樂年間,皇帝從大前門出來,前往天壇祭天,這一路上,當時要經過一條小河,所以,當時修了一座漢白玉石拱橋,讓皇帝專用,因為是祭天必經的橋,不能讓百姓走,只能天子走,所以呢,平時封鎖起來,老百姓不讓過,只是在不遠處,另修了一座木橋,供百姓交通使用。當時這座平時封鎖起來、專供皇帝祭天時通過的橋,被百姓們叫做「天橋」。

後來到了清朝初年,順治皇帝叫漢族百姓,集中居住在北京城外,所以呢,天橋附近地區,人口逐漸密集起來,所以,天橋這一片,成了江湖耍雜的集中地,為甚麼?因為老百姓平時吃飽了,也要找個樂子,所以,總要看看耍雜賣藝之類。


清末,北京天橋的耍雜藝人

所以呢,從清朝開始,北京天橋,就成了江湖藝人的集中地,並且逐漸有了「天橋八怪」的說法,也就是說,藝人多了,各種奇奇怪怪的耍雜高人,也都出來了。

老馮我舉幾個例子,跟大家說說,當年北京的這個「天橋八怪」,到底有多「怪」。

在民國初年,「天橋八怪」裡面,有個叫「訓練蛤蟆教書老頭兒」的怪人,這個人嘛,與其說是怪人,不如說是高人,此君有一個絕活:他竟能訓練蛤蟆和螞蟻,並能指揮蛤蟆和螞蟻列隊操練,常在天橋擺攤表演,這個絕活,今天已經失傳,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


北京市政府根據史料記載的地點、橋的樣子等資料,重建的『天橋』(天子祭天之橋)

除此之外呢,「天橋八怪」裡還有個叫「志真和尚」的,這人是僧人打扮,在天橋擺攤,表演硬氣功,胸口碎大石之類的,表演完之後,此君不拿碗盆討錢,而是向觀眾推銷一種「切糕丸」,並且明說,此藥「治餓不治病」,細細品之,此君實在幽默至極。

除此之外,當年天橋還有一個名叫「大兵黃」的脫口秀藝人,此君自稱曾經在辮帥張勛麾下當兵,部隊解散之後,他在北京天橋,開展了他的脫口秀生涯,此君口才特好,人往那一站,開口就說,嘻怒笑罵,嘲諷當時的時事,針砭時弊,順帶罵罵街,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大家都喜歡聽,紛紛圍觀,講完一段,鼓掌完畢,「大兵黃」從兜裡拿出藥糖,呼籲大家買一個,靠這個為生,這小子依老馮我看,怎麼看怎麼像今天的自媒體,走的是「內容→流量→電商」 路線,真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北京天橋地區現狀

當年民國的「天橋八怪」,還有一個小夥,此君看到路人衣服髒了,就跑過來,用他的肥皂,給人家當場擦洗干净,然后,顺带推销他的肥皂,有的路人衣服被擦洗干净,说了谢谢,但是当小伙子拿出肥皂要推销的时候,路人如临大敌,扭头就走,可知这世上谋生,向来艰难,不过这小伙做生意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來源   讀書人馮學榮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