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吃土蝦,還以為是桶水泥

在潮汕吃土蝦,還以為是桶水泥

如果你到過廣東揭陽,就有機會重新審視一下「食材」這個詞的含義。

有人說這裡一切都是美味的,在潮汕見到的任何東西都會勾起食欲,直到自己有幸在街頭偶遇了一桶正在出售的土蝦。

桶裡的東西外表綿密,柔軟細膩,始終帶著深沉的氣息,讓搞工程的朋友們覺得特別熟悉。

哪怕經過了多次確認,眼睛仍會負責任地通知你,那應該是水泥桶。

當地人顯然掌握著食物的根本定義,一個東西怎麼才能好吃,只取決於操作方式,畢竟各種鹵味、生醃、粿條帶來的味覺體驗已經證明了他們在美食界的地位。

但第一次面對土蝦,人們還是會不自主回想起家裡裝修的那段日子。

你要買,老板就為你輕取幾勺,像是從冰淇淋桶裡舀出了一份建築材料。

遠道而來的游客常常會因此陷入沉思,並開始主動為眼前的畫面尋找一些合理性。

最終他們會在嚴謹的邏輯推演之後得出結論:

「這趟不白來,潮汕人民確實懂吃,水泥都被他們開發出了食用方法,味道還很不錯。」


只看畫面的話,堪稱燉水泥

可以說在上桌之前,很難找到它與可食性之間的聯繫,那種感覺就像沒法用饅頭蓋出一座大樓。

甚至對於很多潮汕其他地方的朋友來說,它也是個藏在廚房裡的祕密。

「只在揭陽的時候我媽偶爾能買到,在潮州問身邊的人都說沒聽過。」


有的食物看著就好吃,有的食物看起來很好用,但很少有那種吃法和用法都讓人想不通的狠貨,土蝦可能就是其中一種。

不少民間美食家認為,這種東西早就打通了建材與食材之間的壁壘,可以隨時混進工地而不被發現,也可以合理擺上餐桌,是真正難得的跨界先鋒。

就像是生物偽裝在人類社會裡應用的終極形態,只有經驗豐富才能懂其中奧祕,不然往路邊扔兩桶估計都沒人撿。


單從它的名字中就能發現類似的特質,雖然名叫土蝦(或塗蝦),但跟土和蝦的關系都不太大。

「裡面包含一些蝦卵魚卵,最主要的還是各種浮游生物混合組成的集合體,只在鹹淡水交界的地方才有產出,純野生,很稀有。」

簡單來說,它們是食物鏈的底層基石之一,你也可以理解為揭陽老鄉們把一堆痞老板給炒了。


因此在另一部分人看來,它有更多功能性可以挖掘:

「本來想自己嘗嘗,買了一斤,隨手扔進魚缸裡一點,效果驚人。」

「實驗了很多種魚,接受程度非常高,這東西自身攜帶超多蝦青素,魚吃了增紅增豔效果很好。」


當然在愛吃土蝦的人心裡,這無異於暴殄天物。

視覺總會在味覺體驗來臨之前優先占領思維高地,但作為大自然最基礎的饋贈,它本身就是原始而樸實的。

有個嘗試過的朋友說,土蝦根本不需要匠人彫琢,不論下沒下鍋。

它和大海一樣包容,最簡單的方法就足以激發出所有隱藏的魅力。

「加蔥和青蒜,再加蒜末和鹽直接炒,豬油炒出來的最香,或者用砂鍋煲一下也行,做好了可以配粥也可以配飯。」

「別看生的時候像水泥,放進鍋裡一會就變得微紅,類似一種重獲新生的轉化。」

「感受過那種鮮甜就明白,除了拉肚子時會覺得它不太美觀之外,基本沒有缺點。」

在此之前,他曾一度認為吃浮游生物這種操作是在跟水裡的魚搶飯吃,屬於跨越食物鏈規則的行為,讓人不太能理解。

而在當地吃過了一次土蝦,更多好奇心就被激起,他回家之後看真水泥的目光都不太一樣了。


一直有人把它看作是某種進一步了解大自然的門檻,沒吃過的人在納悶建材的可食用性問題,吃過的人一般都在琢磨去哪能再搞點。

要知道土蝦並不是隨時都能找到,除了要用特殊的網來捕撈,它對水質也有極高的要求。

媒體報道顯示,即便是在揭陽本地,它也有將近20多年沒出現過。

這些浮游生物在任何被污染的水域都無法存活,可以稱為天然的水質檢測器。

重金屬排放、溶解氧不夠、透光性不足等都會導致它們的消失,屬於連鎖反應。

「聽我老媽說,過去榕江裡到處都是,她年輕時經常跟姑姑一起拿著絲襪去抓,抓回來跟雞蛋打在一起下鍋,就能解決一頓晚飯。」

「之後江邊全是工廠和小作坊,污染嚴重,就再也找不到了,甚至沒人再提起這種食物,直到前兩年水質變好才又被發現。」

「這導致連認出它的身份都成了問題,不少本地年輕人也沒見過。」

事實上將這種長得像泥一樣的東西當成食材,向來就是一種延續下來的傳統智慧。

很多海水和淡水交界的地方都能找到類似產物,比如廣佛一帶的「蝦春」,以及江蘇灌河周圍的「蝦籽」。

遠在水泥還沒流行起來的時代,它就已經上了餐桌。

《揭陽縣正續志》記載:「塗蝦如水中花…土人以布網濾取之,煮熟色赤,味鮮美,亦可作醢。」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裡寫道:「蝦春非蝦之卵也。江中有水螆,大僅如豆,其卵散布,取之不窮……邨落間家有數甕,終歲醃食之,或以入糟,名泥蝦。」

《說文解字》中載:塗,泥也。

人們至少在幾百年前就完成了對它的開發,那些食用方法也曾烙印在當地生活裡。

有人說小時候最喜歡用它來拌飯,那是自己對「鮮甜」的初次感知,也是貫穿童年的記憶。

「爺爺以前就是靠捕撈這個養活了六個兒女的,小時候都舍不得吃,結果長大吃不到了。」

某種程度上看,它就像歷史的見證者。

過去它隨處可見,走出家門就能聽到街邊的叫賣聲,之後又因為污染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了有錢也買不到的味覺印象。

如今它能夠再次出沒於街頭,也許本身就代表了一些人們環保意識的改變。

有位揭陽朋友曾送過我一盒,他說當地人從不吝嗇自己的熱情,只是有時接受起來需要突破一定的心理障礙。

雖然第一個把這種東西扔進鍋裡的人是誰已經不可考證,不過可以想象的是,他應該經歷過相當難熬的饑餓。

他可能無意為後來人提供制作美食的思路,吃過的人卻總會在潛意識中留下一些悸動。

理論上這來自豐富的呈味氨基酸和蛋白質,但實際包含了更多情感色彩,以及對那位先驅者勇氣的敬重。

資料參考:

消失20多年的塗蝦再現榕江 漁民回鄉「複崗」——新快報

「塗蝦」重現江湖,專家稱與天氣變化和水質改善有關——揭陽日報

【其它】潮汕土蝦給力到爆了——泡泡水族

 

來源: 不相及研究所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