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前一段時間我寫了一篇關於重口飲食與當代年輕人的文章,有些朋友認為以「口味」劃分「人群」,對二者來說都是一種冒犯。
我不得不承認,這些朋友的觀點非常中肯,特別是對於「冒犯」這個問題。
自從人類獲取的食物超越了維持生存和體能效率的最低需求那一刻起,飲食就註定要被賦予一些本質之外的屬性。
而除了口味,在當下對飲食屬性影嚮最大的,很可能是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如果留心觀察各類社交媒體上關於美食的內容,你會發現當代的食物大體分為兩種,一種量大實惠,一種精致美觀。
前者以食用價值為主,用來給自己吃,後者則肩負著一定的觀賞價值,除了給自己吃,還要給別人看。
而這其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通常和一頓飯的精致程度成反比。
一個精致的白領會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的輕食沙拉,但是你很難想象他們會和陝西農邨的臊子面流水席來個合影,即使後者在味道上可能更勝一籌。
即便你給一份碳水大餐打上補光燈,添加濃重的濾鏡,它依然只能是吃播播主們換取流量的道具而不能成為提高精致指數的工具。
·國外主播
在一個鼓勵多吃肉蛋奶的時代,「低碳」不僅是一種健康選擇,更是一種飲食上的政治正確,碳水含量就是餐桌上的恩格爾系數。
挑剔的食客就像出身精英階層的預科生識別你牛津襯衫中那一丁點化纖成分一樣,能準確識別出食物中任何不易察覺的單糖、雙糖、寡糖與多糖。
與友人聚餐如果點了幾份主食,可能不會被視為務實,反而會被認為是不識時務。
有人認為,雖然碳水是大腦唯一的能量來源,但同時也是你午後昏昏欲睡的元兇,甚至可能是影嚮智力的罪魁禍首。
·樊登典中典
而他們眼中的一份優質食譜,則應該盡量壓縮碳水的比例,直到無限趨近於II型糖尿患者的飲食。
而這種飲食在平民階層中的代表則是各種色彩斑斕,味道可疑的減脂輕食。
雖然有傳聞說低鹽、低油、低碳水的「輕食」概念來自於日本友人,但是直到現在,不少日本上班族的便當盒裡仍然是幾種高油碳水炸彈的乏味排列組合:烤肉、油炸串燒、面條、丼、鹹菜。
·每次都要雙份主食的碳水愛好者井之頭五郎就是典型代表
而碳水含量不僅決定了一餐飯的格調,甚至還能決定一家餐館的格調。
雖然高檔餐館未必不提供碳水主食,但是一家碳水比例過高的餐廳註定是上不了「臺面」的,它要麼是早餐鋪,要麼是拉面館。
·碳水的高級形式,128一盤
但是人終歸不是新能源汽車,作為碳基生物,講求「低碳」也不可能改成插電糢式,如何攝入碳水就變成了一門學問。
在溫飽難以解決的時代,各種主食是提供寶貴碳水的主要來源,能比旁人多吃上幾斤精米與白面才是身份的象徵。
但在這個人人都能吃飽,甚至要開始減肥的時代,有人會因為你吃過多的米飯與面食,把你與重體力勞動者聯繫起來。
所以如果你是個精致boy/girl,碳水最好不要以主食的形式來吃,如果非吃不可,也要以各種雜糧來代替米面。
吃雜糧的原則是種類要多,顏色要豐富,而且高級感很重要。
小米養人,但是吃多了容易被誤認為是閻錫山的山西老鄉。高粱健康,但是聽起來略帶土氣。而糙米、薏米和燕麥則又顯得過於大眾化而缺乏特色。
青稞和燕麥胚芽米屬於不落俗套的小眾選擇,紅腰豆(red kidney bean)則隱約帶著一股英倫美食的氣息。
·露出「甘竹」的商標就屬於減分項了
而最近兩年站在雜糧鄙視鏈頂端的可能是藜麥。
盡管價格昂貴、口感乏善可陳,但這種來自遙遠的南美安第斯山脈,徵服了一眾歐美網紅的食物完美地符合了高級主食的一切要求,地位大致相當於服裝面料中的草泥馬毛。
·三色藜麥,很講究
當然,碳水化合物並非完全是低級的象徵,當它不以主食的形式出現在餐桌上時,往往能營造出一種高級感。
比如甜點。
作為碳水化合物最極致的表現形式,當甜點出現在下午茶當中時,它所遵循的原則就與主食截然不同。
含糖量與升糖指數(GI)在這裡都不受任何限制,如果隔著屏幕能讓人感受到那份甜膩就再好不過了。
但是切記,下午茶中的甜點僅僅是名媛們拍照時使用的配飾,其作用類似於大學城美食廣場裡的飯菜糢型,真放到嘴裡你就輸了。
當然,如果作為繁忙的都市麗人,無暇光顧五星級酒店的下午茶,你也可以選擇「×茶」或者「×雪」作為甜點的替代品,當然如果你決定「暴風吸入」的話,還是星巴克的冰美式更合適,原因很簡單,低碳。
與甜點類似的還有水果,它同樣不必遵守主食的原則。
高果糖的水果雖然是標準的碳水炸彈,但是除了健身達人,很少有人以碳水化合物的標準來看待它們。
甜到發齁的各色果子往往因其昂貴的身價而不受碳水含量的限制,多吃幾顆更能彰顯某些方面的人身自由。
而萊陽梨雖然低糖又口感爽脆,但是一般只配出現在華北地區綠皮火車售貨員的塑料筐裡。輕食裡的小青瓜離開ins風濾鏡,往往也會格調大跌。
·幹淨又衞生
社會經驗豐富的老油條們常教育年輕人:別輕易張嘴,一張嘴就容易暴露身份。
而人們通常只註意到了說話,卻忽略了吃飯。
飲食,看似只是個人的品味與喜好,但實際上,它自始至終都綁定著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上至紅白家宴,下至墳頭的貢品,一餐一飯便是車子、房子之外最直白卻又最隱祕的階層名片。
千年以前,屈原為楚懷王作《招魂》,辭中有大量珍饈美饌,即便認不全字,普通人也足以從中一窺鐘鳴鼎食之家的奢華。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麥,挐黃粱些。
大苦鹹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陳吳羹些。
胹鱉炮羔,有柘漿些。
鵠酸臇鳧,煎鴻鶬些。
露雞臛蠵,厲而不爽些。
今天,當工業食品在數量、質量上已極大改善了城市勞動者飲食的同時,依然有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悄悄地告訴人們,桌子上的一碗飯始終是區分人群的一道鴻溝,因為有些高檔的餐廳並不接受大眾的點評。
·大logo吃……不垮北京
鬱達夫說:無產者唯一可靠的財產便是自己的身體。吃得講究,把身體養得好好的,這是第一著。
但是很多時候不是我們選擇食物,而是食物選擇了我們。
我們的碳水真的攝入過多了嗎?也許是的。
只不過減少碳水的同時也意味著要增加優質的蛋白質,但美味、健康與廉價,就像一個不可能三角,框住了無數打工人。
社會已經允許一部分人先「低碳」起來了,而其他人對「低碳」飲食的追求,雖然偶爾看起來更像是對某種生活方式的糢仿,但終歸是利大於弊的。
坐地鐵的人與開豪車的人也許都會在某個午夜相聚在街邊的同一家髒攤,從同一口鍋中撈出同樣的碳水。
但是車主們的狗子吃起剩飯剩菜來會感到沮喪, 已吃起「無穀」狗糧的它們無法接受這種反差。
而無法接受「低碳」飲食價格的人們,依然可以靠多吃碳水這種廉價的方式,保持愉悅的多巴胺。
落差就是這麼巨大。
設計/視覺 Elaine
來源:X博士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