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火爆全國,賺錢堪比印鈔機!現在 80% 公司關門了……

卡拉OK
1971 年,日本有個叫井上大佑的年輕人,家境一般,喜好音樂,當時已經 30 多歲了,在神戶的一個歌廳當樂隊伴奏。有一天,他忽發奇想:為啥一定要有真人伴奏呢?用機器替代不是也很好嗎?說幹就幹,他做了個可以自動伴奏的機器,連了兩個麥克風和一個錢箱,只要把錢放進去,機器就播放伴奏音樂,大家都很熟悉的卡拉 OK 就這麼誕生了。剛開始的時候也沒人會玩,井上大佑就請了漂亮的女服務生當托,先是女生唱,再邀請客人上臺一起唱,大家都非常喜歡,歌廳營業時間拖長了很久。沒幾年工夫,卡拉 ok 就成了個大產業,日本人調查發現,有 6000 多萬日本人都玩過,普及率、複購率那是相當得高。

中國臺灣的商人也發現了這個商機,立刻引入,開始的時候也跟日本一樣,大家都聚在一個大廳裡輪流點歌,不認識的人唱得再難聽都得忍著,點唱的效率也很低。

這時候有個叫劉英的就開始琢磨了,為啥不做個包廂呢?私密性能保證,收入還能增加不少,這算抓住了痛點,於是,包廂 k 歌立刻風靡,劉英的公司也賺了不少錢。他的公司估計很多人都知道 —— 錢櫃。

到了 80 年代,大陸跟臺灣的交流越來越多,這個風口行業哪能被放過?

1988 年,廣東開了大陸第一家卡拉 OK,沒過幾個月,北京第一家卡拉 OK——「你歌卡拉 OK 廳」 也開業了,這個娛樂方式立刻就火了,歌廳數量迅速爆棚,到 1995 年的時候已經有 1400 餘家。

為啥會出現這麼多卡拉 OK 的公司呢?

因為在當時這就是個印鈔機。

那個時候卡拉 OK 絕對是最高檔的消費場所,有現場樂隊,有簽約歌手,有伴舞團。

像北京的,進入玩一圈,200 元起步,那時候北京的社平工資才 600 多塊,去歌廳絕對是個奢侈的事兒。

當時的報紙就記錄了一個案例:

1995 年,中關邨電腦公司的沈先生,請了幾個朋友到東四南大街的一家歌廳唱卡拉 OK,結賬時賬單顯示為 1314 元 ——2 聽可口可樂 76 元,一瓶可賽礦泉水 28 元,一聽啤酒 45 元,一壺紅茶 78 元,一個果盤 198 元,外加 15%的服務費以及包間費。

那時候的北京房價是多少?一般也就四五千元一平米,去歌廳玩兩三次,就能買一平米房子。

太暴利了!消息一出,當年 8 月 11 日,北京就發布了《關於飲食娛樂業禁止以不正當價格行為牟利的暫行規定》,對歌廳等娛樂業的收費價格進行了規範,然後這行業就消停了。

因為價格一限,成本收不回來,北京的歌廳出現第一次關門潮。

高消費宰客走不通了,平民路線行不行呢?

2000 年前後,錢櫃、麥樂迪來了,量販式一下就火了,大歌廳也變成了一個個的小包間,價格也親民了:

2002年7月22日,《北京日報》11版

2002 年 7 月 22 日,《北京日報》11 版

拿四五個人可用的 「小包」 來說,麥樂迪白天是每小時 39 元,晚間是 100 元。而在錢櫃按時段不同,價格差異挺大,比如周六上午是每小時 45 元,下午是 79 元,晚上 6 點到 8 點是每小時 99 元,而晚上 8 點到 12 點最貴,每小時 195 元,不過,平日的相同時段價格則要便宜得多,而且,早、中、晚餐都包了。

當時的晚報是這麼記載的:

2002 年記者遇到的張運久老先生一家,周末剛剛到錢櫃 KTV 包房為老先生過了 73 歲生日。全家人各選曲目歡唱,還在 KTV 吃了免費自助午餐,最後全家七口人總共才花了 178 元。

不只是合家歡可以來,年輕人也喜歡。

當時第一批 80 後剛剛走向獨立,平時的娛樂活動,最多就是看看電影、聚餐,像 KTV 這樣有音樂有燈光,又潮又炫酷的地方就成了他們的新寵,聚會必備,吃飯唱歌一條龍。

唯一不盡人意的,就是這個畫質

2004 年到 2008 年,正好也是華語樂壇的巔峰,男有 「周王林陶」,女有孫燕姿、莫文蔚、梁靜茹、蔡依林、S.H.E……

那些年,KTV 裡到處都是這些歌王、歌後的歌 ——「死了都要愛,不淋灕盡致不痛快」、「我送你離開,千裡之外」、「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

好日子一直唱到 2012 年,這行當的日子就變得越來越難。

有開了十多年店的資深 KTV 老板說:在 2012 年之前,經營一家 KTV,堪稱暴利,只需運營一兩年即可全部回本。但從 2015 年起,KTV 的生意變得寡淡,經營一家 KTV 往往需要三年才能回本,三年還不能回本的 KTV 只有 「死路一條」。

到了 2015 年,KTV 迎來了寒風。當年 2 月 1 日,曾經炙手可熱的錢櫃朝外店關門了。這已是錢櫃兩年時間裡在北京關閉的第三家門店。

2015年1月29日,《北京日報》

2015 年 1 月 29 日,《北京日報》

這個品牌可是曾經的京城 KTV 龍頭,最巔峰時期一天收入能達到 80 萬元以上,同樣走向下坡路的還有大歌星、好樂迪等等。

到了 2020 年,疫情加速了 KTV 的衰退,著名高檔 KTV——K 歌之王在疫情爆發後短短兩三周時間,就做出了關門的決定。

這可是 KTV 中最高端的一家了,股東中包括陳奕迅等諸多明星。上海店開業當天,陳冠希親臨現場,向華強夫婦、陳小春等公開送上祝福。王思聰曾經在北京的 K 歌之王創下消費記錄,一晚上豪擲 250 萬。

其實,2019 年 K 歌之王業績就開始下滑,疫情後直接關門斷了收入,還能怎麼辦?

鼎盛時期,中國有超過 12 萬家 KTV 企業,現在還剩多少呢?

根據天眼查數據,現在實際存續營業的只剩下 2.19 萬家,80% 都死了。

不光數量少了,在年輕人眼中,KTV 現在成了 「中老年人才去」、「大媽最愛」 的低端場所。

在工作日的白天,走進一家 KTV,極有可能聽到一些上世紀的流行金曲,甚至是蘇聯民歌,真懷舊。

原因無他,這個時間段便宜,很多已經退休的大爺大媽到此載歌載舞啦 :

為啥這行業衰敗的這麼快呢?

年輕人會用 「過時了」 來解釋,其實,這裡面的原因很多。

1、房租這個大負擔越來越重,這就不用說了,成本裡還增加了版權費用,早年間的 KTV 基本沒人提版權的事,結果創作者不幹了, 2014 年,第一波維權開始了,一年之內訴著作權侵權糾紛過千件,當時要求收取 1%版權費,一年的費用約 8 億元。

沒錢給?那就別放了。

2018 年,中音協要求大陸內所有經營類 KTV 下架 6000 多首音樂電視作品,其中就包括點唱量很高的陳奕迅的《K 歌之王》,鄧紫棋的《泡沫》,莫文蔚的《陰天》等等。

2、成本上升的同時,價格還大跌了。

2015 年,團購 APP 拼低價來爭奪市場,掀起了 O2O 大戰,低價廝殺,KTV 行業陷入白熱化競爭,各家 KTV 都成了白菜價,有 8 元唱 3 小時,不限時間段的;有 9.4 元唱 5 小時,還能免費停車的;22 元可以包唱通宵的……

樓下停車費都比包房貴,卷成這樣,怎麼賺錢。

3、2016 年以來,迷你 KTV 獲得資本熱捧,遍地開花。

價格低,空間小私密性強,時間自由,餐館排號、等電影開場的時候來幾首,單曲 3 元,唱 1 個小時才 18 元,一下就成了風口飛豬,僅僅兩年時間,國內迷你 KTV 的數量從 3.6 萬臺猛增至 7 萬臺,到 2018 年整體市場規糢達到 13.9 億元,同比增長 15.1%。

不過,迷你 KTV 現在的日子也不好過,一口氣開太多店了,需求沒那麼多,競爭激烈,也開始轉型多元娛樂場所,增設桌球、VR、桌游、私人影院等,成本也上去了。

4、行動電話的殺傷力更大。

騰訊系的 「全民 K 歌」、阿裡系的 「唱鴨」、位元組系的 「音遇」、網易系的 「音街」…… 大廠們集體下水,歌曲庫更大了,功能繁多,還有互聯網最擅長的社交屬性,使得在線 K 歌 APP 占領了年輕人的行動電話。

這幾大原因加起來,即使願意到線下社交的年輕人,也不愛唱歌了,轉移了陣地,追求刺激個新鮮感,他們的主流活動變成了桌游、轟趴、劇本殺、密室逃脫、夜店、酒吧、電音節等。

於是,市面上充斥著不想去 KTV 的理由 ——

● 「在 KTV 總是喝到假酒,一人吹完兩箱都不醉」

● 「去 KTV 團建的唯一目的就是在領導走調地唱完之後鼓掌,改成聚餐不香嗎」

● 「現在 KTV 裡都是老年人,他們自帶飲料和吃的,服務生不管,居然來管我,不去了」

也許,某一天會出現這樣一篇新聞報道:《中國最後一家 KTV 宣布結業》,熱搜排在一眾明星八卦之後。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