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宇宙洪荒、江流大山之中,偏偏是中國人先遇見了茶,並一見傾心。茶,只是一片小小的樹葉,卻撥動著中國人的心弦。追本溯源,是從大唐開始,從茶聖陸羽開始,茶才發出它真正的光芒。為什麼偏偏是那個盛世大唐,能夠喝到第一口最本真的茶味?「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多少勝事如流水,當繁華的歷史落定塵闕,唐人能夠告訴你的,都在陸羽親手煎的一碗清茶之中。在陸羽之前,古人怎么喝茶?
茶,「南方之嘉木也。」在中國漫長歲月裡,茶一直屬於藥食同源的產物。據說,從神農時期生嚼、接著作為藥用、入菜、煮粥,一直發展到唐代,才廣泛成為可以煮著喝的飲料。兩漢魏晉時期,人們愛喝酒。到了唐朝,因為禁酒令的推行,人們迫切需要有一種可以代替酒的飲料,可日常品飲,又可提神醒腦。但是我們現在回觀唐宋,會覺得古人喝茶的方式很奇怪,與我們當今盛行的泡茶法大相逕庭。在1200多年前,陸羽對當時的品飲法也有和我們一樣的疑問,「茶怎麼能這樣喝呢!」唐初的民間,人們煮茶時,會把胡椒、桂皮、陳皮、蔥姜、薄荷、茱萸和茶葉混在一起,熬煮成為茶飲料。「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陸羽忍不住吐槽:這跟溝渠裡的廢水有什麼區別?不堪飲用!這樣的喝茶習俗竟然還延續至今!於是,清修禪院處,山石流泉間,便開始有了陸羽和他的《茶經》,有了那一碗讓無數人魂牽夢縈的清茗。當時的皇帝唐代宗很愛喝茶,請了以品茶聞名的智積禪師到宮中品茶。沒想到,僅喝了一口,智積禪師便放下了。他說自己平時飲慣弟子陸羽煎的茶,便覺旁人煎的淡而無味了,但他雲遊四方,行蹤不定。於是,唐代宗四處尋人,終於請到陸羽入宮煎茶。他泡出來的茶,綠葉清湯,清香撲鼻。智積禪師只喝了一口,便知道陸羽來了:「這世上沒有人煎茶能超過他。」陸羽煎茶時,更看重儀軌和器皿。按《茶經》所述,陸羽煮茶的茶具有風爐、筥、炭撾、火筴、鍑、交床、夾、紙囊、碾、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鹺簋、熟盂、碗、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等二十四器,最後以都籃收納全部。唐朝的茶,多為蒸壓而成的餅茶,陸羽會先勁薪生爐,再緩火炙茶,烤出突起的像蛤蟆背上的小疙瘩時,再遠火烤炙,直至餅冒茶氣,有茶香飄出方可。接著,他會輕捶慢敲,再碾成粉末。然後,將它拂入羅合中過篩,得到茶末。最好的茶末,會像細米一樣。在陸羽看來,煎茶最關鍵的步驟是煮水,宜「三沸」。他的好友名僧皎然曾說:「候湯最難。」一沸時只加入一點鹽來調味,甚至不加鹽,清淡飲之。二沸時先舀出一瓢水,於沸水中心下茶末。再過一會兒,水咕嘟咕嘟狂沸起來,水沫也開始飛濺。此時將之前舀出的水倒入鍋中止沸,以培育茶湯中的精華——沫餑。這便是三沸茶成。煮水一升,可分飲五碗,趁熱而飲,於暢快處得享茶葉最本真滋味。茶,終於有了茶本身的味道。一碗下來,正如人在草木間,迎面四野芬芳,如沐芝蘭之境。有人說:「大唐,之所以是我心心念念的大唐,正在於你不用投他人之所好地成為自己。」陸羽煎茶,便是以一顆真心,慢煎清茶,素簡以待,讓茶回歸它的本味。在湖北竟陵龍蓋寺,陸羽從小長大的地方,雲霧籠罩,茶樹蔥籠。撫養他長大的智積禪師,唐朝茶禪同興的文化,是陸羽走入茶的第一道門。不過,在一生尋茶的路上,他逐漸看見了自己的本心。他親手做了一個風爐,開了三窗,刻了六個字:「伊公羹,陸氏茶」。三足鼎立,也刻了三行字:「坎上巽下離於中」、「體均五行去百疾」、「聖唐滅胡明年鑄」。他將自己的茶與伊公羹比擬。伊公,是商朝的開國名臣,輔佐了五代君王,且很擅長烹調煮羹。又特地強調,是在大唐平定了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做了這隻爐。從始至終,陸羽的心中一直牽掛著蒼生社稷。在他看來,喝茶是為了調和五行,使身體均衡,但他更希望能以茶入世,匡扶天下。於是,在煎茶法中,他注重儀軌,是孔子的「禮」;追求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道」;希望明心見性,是佛家的「禪」。想起唐朝著名的禪宗公案。趙州禪師問雲遊僧:「你來過嗎?」「沒有。」他答:「吃茶去。」趙州禪師又問另一個:「你來過嗎?」「來過了。」答:「吃茶去。」人生於世,我們常常糾結於自己的來處,又困惑於往何處去。但是,那些飽含智慧的先賢們,卻僅有三個字:吃茶去。因為,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立身根本:儒、釋、道,已經被陸羽煎進那一碗茶湯之中。從種茶、採茶到制茶、煮茶到吃茶,心若菩提,步步生蓮,皆是你我在這大千世界的修行。有天光雲影的美,有認真誠懇的規矩,有三五品飲的煙火之氣,有一人飲的得自在。那天,站在茶聖陸羽出發的天門,千年的西江水悠悠,清澈如昔。在喝茶變得越來越複雜的今天,我們想「重走茶聖之路」的初心,不過是想藉以一杯茶回歸本味,回到中國最初的美,回到那句簡簡單單的「吃茶去」!來源:物道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