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離婚,上了熱搜的是「一頓四萬元的白松露」,這實在要歸功於戲多的臺灣媒體。
其實不止臺灣媒體這麼抓馬,同款抓馬的還有臺灣話。
前一段時間,上流君被各個平臺的夾子音瘋狂洗腦:「OH~臺北下了雪,你說那是保麗龍。」(還沒聽過的朋友,請珍惜一雙沒有聽過的耳朵)
大概狗哥自己都沒想到,他在2012年唱的這段rap,時隔多年後還能以另一種方式再火一把吧。
洗腦了這麼多遍,所以「保麗龍」到底是個啥?!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上流君以為它可能是馬卡龍一類的甜品,或某個高端女性化妝品的牌子,總之,是一種昂貴而美好的存在。
直到我點開了網易雲評論區。那一刻,所有關於保麗龍的幻想都化成了泡沫。
保麗龍,學名聚苯乙烯,它還有個樸實的大陸名字:塑料泡沫。
沒錯,就是這種用來打包生鮮食品的泡沫箱
把歌詞裡的保麗龍替換成「塑料泡沫」,立刻有了一種五毛錢特效的廉價感。
事實上,在臺灣人民的詞匯庫裡,不僅可以把泡沫塑料叫得如此清新脫俗,還有很多東西都有一個你意想不到的「別名」。
一 大陸用語和臺灣用語
你永遠不會明白,在臺灣人民的腦洞裡,明明是很普通的東西,為甚麼有一個如此華麗的叫法。
這些充滿高級感的單詞像一層厚厚的美顏濾鏡,給你留下極好的第一印象。等走近以後才會發現:就這?
比如臺灣奶茶裡經常出現的燒仙草,這「仙草」說白了和涼粉是同一個東西。但改了個名字,感覺食物的檔次就蹭蹭蹭上去了呢。
臺灣人講的「水喉」,其實就是水龍頭,想想是不是還挺形象的?
還有臺灣的「高麗菜」,並非啥稀有品種,擱大陸它就是最常見的大頭菜。
關於這個名字,有一個很獵奇的說法:據說是當年日本人為了鼓勵多吃包菜,就宣傳它是「菜中高麗參」,久而久之,大家都叫高麗菜了。
還有熱帶水果「芭樂」,聽起來也帶著一股熱帶風情,然而如果換成大陸說法「番石榴」,是不是就接地氣了很多呢?那再換成另一種叫法——「雞屎果」呢?
再比如「寮國」,更不是甚麼玄幻小說裡的神祕古國,它的大陸叫法是老撾。
五月天在《幹杯》裡唱,「這些年買了手表買了單眼」,這個讓不少五迷感到迷惑的「單眼」,其實是單反相機的臺灣叫法。
除此之外,有時候臺灣人講話神似山東老鄉:喜歡用倒裝。大陸說的熊貓,在臺灣叫貓熊;痛經,在臺灣叫經痛;地道,在臺灣叫道地……
嗯,倒了,但又沒完全倒。
上面兩種用詞的差異,還不至於引發誤會。
就怕有時候明明說的是同一個詞匯,大陸人和臺灣人理解的卻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意思,不小心用錯的話,分分鐘讓你體驗社死現場。
在大陸,如果有人對你說,「我對你挺感冒的。」你肯定覺得這是一種表白,至少也是有好感的。
但在臺灣話裡,「感冒」其實是「討厭」的意思,記得千萬別對你喜歡的臺灣朋友張口就來。
「今天過得挺窩心。」按平時的理解,這是糟心、窩火的一天。可是臺灣人講的「窩心」意思卻是「感到貼心」。
當一個臺灣朋友說「你很機車吼」,不要覺得這是在誇你的摩托車有多棒,人家其實是在吐槽你啦。
記得以前有個室友是臺灣的,某次讓他去超市幫我帶個土豆,結果給我帶了這玩意兒回來。
土豆、花生,傻傻分不清楚
聽了他的解釋我才知道,在臺灣土豆就是指花生。土裡長的豆簡稱土豆,好像也沒甚麼毛病。而他們管大陸人口中的土豆本豆叫做馬鈴薯,區分還挺嚴格。
臺灣人民管真正的土豆叫「馬鈴薯」
還有一個詞,在大陸很容易引起誤會。但是你經常會在一些臺灣產品的說明書上看到它——「耐操」,在臺灣,這個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說明東西結實耐用,可不要想歪哦。
另外一些臺灣的詞匯用法,容易帶來一些消極影嚮,正在慢慢被社會淘汰。
比如把打胎稱作「夾娃娃」這種陰間叫法,也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
看過這部劇的來評論區報到
十幾年前周傑倫一首《七裡香》風靡全國,男女老少都能哼兩句。但你一定不知道,「七裡香」在臺灣當地的意思是雞屁股。
相比之下,把「創可貼」叫成「OK繃」,「地鐵」叫成「捷運」,「公元」叫成「西元」之類的叫法算是很好理解的了。
二 一個單詞,兩種畫風
翻譯外文時,臺灣和大陸也是走的不同路線。
大陸一般以直譯為主,講究表達的精準和嚴謹;港臺則偏愛音譯,時常腦洞大開,融入本土文化成分,對原詞義的保留反而沒有大陸那麼多。
開頭我們提到的保麗龍,其實就是英文Polystyrene的音譯版本,而大陸則很直男地翻成了:聚苯乙烯。
再比如film一詞,大陸的翻譯是膠卷,可能會讓你聯想到兒時老爸的傻瓜相機裡那卷黑乎乎的塑料片。
再聽聽人家臺灣版本 :菲林。小眾藝術的feel是不是就來了?
部落格(blog),換成臺灣的「部落格」,直男秒變萌妹,像少女們存放文字和心事的精神角落。
而雷射(laser)這個詞聽起來很炫酷,現在更是跨界時尚圈,其實它就是我們在學術報道裡經常會聽到的激光。
近幾年時尚圈非常流行的鐳射(雷射)風格
香港話也時常會因為音譯,瞬間「高大上」起來。
比如上流君曾經為士多啤梨瘋狂上頭,一直想嘗嘗這種香港水果吃起來到底甚麼味道,直到我知道了它就是天天能吃到的草莓。
而很多人的迷思:同樣都是冰激淩,為甚麼在肯德基叫聖代,在麥當勞又叫新地呢?其實也是因為它們分別是英文Sundae的大陸譯法和粵語譯法罷了。
三 臺灣話也喜歡混搭
和港普裡常常中英文夾雜一樣,由於某些歷史因素,臺灣人的普通話裡也摻雜了不少外來詞匯。
在臺灣島內,許多居民都是閩南移民。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北平話傳到了臺灣,和本土語言(閩南話為主)相互接觸滲透。所以今天的臺灣普通話裡,仍然不少閩南方言的成分在。
首先體現在說話腔調上。
現在臺灣人講話的一些特色:如翹舌音的缺失、喜歡用語氣助詞、少了兒化韻等,都是受到了閩南話的影嚮。
那種聽起來嗲的臺灣腔,其實就是閩南腔。因為長期說閩南語的本地人不太會發普通話的「標準音」。
還有就是詞匯方面的兼收並蓄,如今我們在臺灣話裡聽到的「速配」(相稱)、 「衰」(倒霉)等,其實都出自閩南語。
此外,分享一個熱知識:現在大陸說的普通話和臺灣的普通話(也叫臺灣國語)其實同出一源,兩者都是從民國時期大陸推行的國語-北平話演變而來的。
40年代左右,臺灣盛行「國語運動」,天天以電臺廣播的形式規範國語讀音,這份規範裡保留了許多民國北平話的發音規則,一直延續到如今。
只不過後來,大陸在原來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普通話標準,加上海峽兩岸語言不斷發展演變,慢慢大陸和臺灣就形成了差異。
大小S也曾經熱衷於在綜藝、訪談裡糢仿汪小菲的北京腔, 其實臺灣腔真的和北京話有很大聯繫
比如,把「和」讀成「hàn」,這可是標準的北平話(現在北京還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會這麼讀)。
後來大陸在普通話裡將「和」的標準音又做了調整,以至於這個字現在的讀音簡直多到變態。
還有像懸崖(xuán ái)、包括(bāo guā)、液體(yì tǐ)這些也都是民國時的發音標準,下次聽到,千萬不要再說臺灣朋友讀得不標準啦。
此外,由於臺灣採用的是民國時期的國語系統,很多在大陸漸漸消失的舊詞,在臺灣得以保留下來。在一些臺灣的新聞報道裡,我們還能聽到「厘定」、「肇因」這些詞。
除了受本國語言的影嚮,臺灣普通話的發展與近代的文化入侵也密不可分。
1895年至1945年,臺灣曾處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語言受日語影嚮很深。諸如「便當」、「壽司」、「玄關」這些已經在中國範圍內通用的概念,其實都是借用的日語詞匯。
來源: 網易上流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