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紐約華人資訊網特約記者 Immanuel
在世界各大媒體的版面上,李尤娜(Christina Yuna Lee)只是一個被捅了40多刀慘死在曼哈頓中國城公寓浴缸裡的「35歲亞裔女子」;而在紐約的各種社交網路平臺上,她被只是在這座城市日漸焦慮的氣氛中新增的一名「亞裔受害者」。她戴著口罩的糢糊的身影留在克裡斯蒂街111號公寓樓的監控記錄裡,也是全世界絕大多數人對她的第一印象。
監控錄像截圖。
她在零下10攝氏度的低溫裡身穿短裙深夜回家,被人尾隨卻似乎毫無戒備,讓公眾在震驚和惋惜的同時也心生些許對她的責備。
記者和朋友糢擬著監控中她和阿薩馬德·納什(Assamad Nash)的距離,沿著那段樓道和樓梯從一樓走到六樓,愈發難以理解,在她朋友眼中如此敏感細膩的李尤娜,怎麼可能沒有發現背後跟著那樣一個連衣帽罩頭、臉上髒兮兮的年輕人。
監控錄像截圖。
在追尋她過往經歷的過程中,一個可能的答案在逐漸浮現:她不是沒發現,她只是心懷包容和善意,沒有把他看成不一樣的人。
就像2016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她在依然溫暖如夏的新奧爾良市法國人街上偶遇街頭藝人,便駐足停留,跟他們成為朋友,並且把他們的故事拍成音樂電影那樣。
人生中最意想不到的「高光時刻」
「淩晨三點的法國人街」,這就是後來亮相於2021年昆西瓊斯黑人音樂節的這部故事片的名字。李尤娜是聯合出品人、故事編輯和後期經理。獨立電影制作人,也是李尤娜當時的密友兼合作者巴克(Zachary Bako)在音樂節的採訪裡曾經解釋過他和李尤娜的初衷——希望通過自己已經獲得的資源和能力,幫助這些有天賦、有才華的年輕街頭藝術家,協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些街頭說唱歌手,他們的舞臺是他們選擇設定的任何地點,角落、街道、人行道或者廣場。而故事片的主角之所以選擇一個叫雷的黑人青年,是因為他們覺得他的歌詞從不涉及陰暗的褻瀆,而是關於奮鬥,關於創造,關於家庭的團聚,關於追求夢想,還有無條件的愛以及靈性的覺醒。
2016年12月19日,李尤娜(克裡斯蒂娜)30歲生日這一天,雷即興為她彈唱了一首歌,「今天是你的生日,克裡斯蒂娜,克裡斯蒂娜,克裡斯蒂娜,生日快樂,生日快樂……」雷和他背後的鼓手和鍵盤手唱和著,面對著李尤娜和她的一眾朋友。
他們隨著音樂歡呼著,跳著舞,李尤娜顯得有些羞澀,「我有點尷尬,但是還是隨著音樂像個傻瓜一樣跳了起來。」李尤娜在她的臉書上記錄著:「這是我人生中最意想不到的高光時刻了。」
從大約2016年到2018年,李尤娜都在協助巴克做他的獨立音樂電影。她當時雖然定居在洛杉磯聖莫妮卡,但她和巴克一起跑了很多地方,在新奧爾良拍電影,在休斯頓跨年,在紐約和姐妹喝咖啡,在夏威夷騎馬……她發在社交媒體上的照片總是笑容滿面。
李尤娜照片,來自本人社交媒體賬號。
她的朋友兼前同事孫女士告訴紐約華人資訊網記者:「她在加州的時候精神狀態是非常好的,我2017年的時候去找過她一次,請她2018年回紐約三個月幫我完成一個項目。」
孫女士是李尤娜曾經工作的畫廊的聯合老板,在她眼裡的李尤娜曾經是最可信賴的主管,也有著最好的銷售業績,對周圍的人也非常好,又積極樂觀,能抗住壓力,也從來不把任何個人的情緒帶進工作。所以,老板無論甚麼工作交給她都可以放心,因為她會一絲不苟,不辭辛勞,超預期的完成。所以即便她早在2014年就離職了,但有重要的項目她還是想找她幫忙才放心。
做完那個音樂電影項目後沒多久,巴克去了中國做一個新項目,李尤娜的臉書沒有再更新,她離開了加州,回到東岸,一年前才又回到紐約,在一家在線音樂網站工作。
李尤娜的社交媒體賬號。
根據她的新同事羅伯特(Robert Chung)發布在社交網站的悼文,李尤娜差不多正是在疫情期間「仇恨亞裔」情緒暴漲的時候回到紐約的,但她的態度依然是積極的,她在單位裡面組織了反種族主義的藝術人小組,跟大家探討如何為弱勢群體發出聲音,如何在自己的音樂領域和空間裡做一些甚麼來與種族主義做鬥爭。
李尤娜的同事羅伯特發布在社交網站的悼文。
藝術能改變世界嗎?
李尤娜穿著很時尚,是那種職業化的時尚,不是那種要濃妝豔抹或者要背各種名牌包的時尚。事實上她從不用昂貴的大牌。
李尤娜照片,來自本人社交媒體賬號。
她租住在中國城的老舊小公寓裡,牀邊的簡易書架上整整齊齊的放滿了書,有藝術文集,有玄幻小說。其中有一本是記錄法國當代藝術家JR職業歷程的書《藝術能改變世界嗎?》。
JR是一位從不公開說出自己全名的先鋒藝術家。他喜歡用藝術創作對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和批判,不喜歡把藝術作品陳列在高大上的博物館裡,他認為街頭和人群中才是真正的藝術畫廊,整個城市是他巨大的舞臺,所以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在城市裡的街道上、牆上,甚至盧浮宮廣場的玻璃金字塔上完成。
李尤娜2004年到2008年在新澤西的羅格斯大學學的是藝術史,她喜歡藝術,尤其喜歡當代藝術。在2012年的時候,她也跟JR合作過,協助他和另外一位中國藝術家劉勃麟完成他們在紐約的創作項目。
JR和劉勃麟合作的作品 「穿過劉勃麟的眼睛」 被塗滿油彩的JR隱身於背後他事先拍攝的劉勃麟的眼睛和手指的照片裡,李尤娜是兩人完成這項工作的助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但李尤娜卻從不逾矩,只認真細致的做好自己負責的後勤工作。劉勃麟告訴記者:「克裡斯蒂娜真的是一個非常敬業的人,幹起活來不惜體力,做事特別認真。她敏感、細膩,關心身邊的人,我雖然英語不夠好,和說的話不太多,但是她卻總能很好的理解我的想法,交給她任何工作她都能給你驚喜。她標志性的笑最讓人印象深刻,那樣的笑容能讓人忘記所有的煩惱。」
劉勃麟和紐約的奕來畫廊(曾用名凱尚畫廊)有著常年的合作,每年都有一兩次會到紐約,當時作為項目主管的李尤娜跟他有過多次合作。
其中讓劉勃麟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14年的時候,他們策劃了一個需要很多人做「真人道具」來共同完成的創作項目。參與創作的人是邀請的86位藝術品藏家,他們從世界各地飛來紐約,在特殊的布景裡全身塗滿油彩,組合成有著特殊含義的畫面。李尤娜當時負責組織協調和現場管理的各種事,馬不停蹄的跑上跑下。其中有一位來自邁阿密的藏家,坐了很長時間的飛機,已經很累了,有些體力不支。李尤娜看見了,就放下手上千頭萬緒的工作,過去扶著他,關心和鼓勵他,問他能不能堅持。
當時的作品「千裡江山圖」和「一百美元」,參與創作的藏家們需要全身塗滿油彩保持同一個姿勢很長時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而根據孫女士的記憶,這個創作和展出因為涉及人數眾多,時間要求也很緊張,從籌劃到實施,那段時間他們幾乎天天開會到十一二點,有些員工都累到生病請假了,作為主管的李尤娜是唯一一個每天堅持下來的。「那個項目成功一大半的功勞都是她的。」
奕來畫廊是一家致力於發掘和推廣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畫廊,是奕來·克林(Eli Klein)於2007年創辦,孫女士是他的中方合作夥伴。李尤娜於2010年到2014年在畫廊工作,當時她只有20多歲,但卻已經是挑大梁的主力。畫廊跟50多個中國藝術家有項目合作或者代理合作,有的已經是「大牌」,有的則是剛剛起步的青年藝術家。
李尤娜承擔過不少項目,但劉勃麟是唯一一個能讓她在自己的個人網站上為他開專欄的藝術家,其他專欄都是跟她合作過的品牌或機構。或者確切的說,是她專門收錄了劉勃麟「隱藏在紐約」系列中的7個作品。
劉勃麟的「隱藏在XX」系列,也稱為「城市迷彩」,記錄了他在世界各地將「人」隱藏於有著特殊含義或者典型特徵的背景裡的畫面,不僅有著特殊的美感,同時也反映出他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和反思。隱藏在紐約系列創作於2011年底到2012年初的紐約市,後來畫廊又將照片集合起來辦了畫展。
劉勃麟「隱藏在紐約」系列作品之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劉勃麟是個沒有架子的藝術家,他和李尤娜相處的很愉快,雖然兩人話不多,但他能感到李尤娜很聰明,能迅速明白他的意思,兩個人合作很有默契。但是遺憾的是,他們之間並沒有太多關於藝術作品的探討和交流,李尤娜當時更像是一個跟在大藝術家身邊鞍前馬後的小助理,沒有表現出太多她個人對於藝術的理解和創作理想。
但是母庸質疑的是,她自己是有藝術理想和創作熱情的,也是有才華的。她在「千裡江河圖」項目完成後沒多久,就打算「換個活法」嘗試。她請孫女士在南韓城吃了一頓飯,生怕她誤會自己的離開跟畫廊的工作有關,強調完全是「個人原因」,說要去澳大利亞度一個長假休息一下。她也說到她喜歡當代藝術,喜歡跟藝術家交流,希望今後有機會做策展人。
在離開畫廊去澳大利亞休假的時候,她送給另一個老板奕來一幅她自己畫的油畫,讓奕來吃了一驚,對她刮目相看。在中國城血案發生後,他告訴美國媒體的記者,他迄今把這幅畫掛在自己家裡。
李尤娜送給奕來的畫。來源:CBS視頻截圖
「奕來並不吸煙,」劉勃麟說:「但是他曾經有酒精依賴的問題。我想克裡斯蒂娜的這幅畫其實是想讓他戒酒,而不是戒煙。事實上他也做到了。」
「克裡斯蒂娜真的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人,她不應該以這樣的一種方式離開這個世界。」劉勃麟說。
《紐約時間》出品
本文與非營利調查新聞編輯室「資訊正義(Information Justice)」聯合發表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