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麼大,哪裡的扣肉最香?

中國這麼大,哪裡的扣肉最香?

文 : 詹億夢

一家扣肉,全村香

肉,永遠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題。

不過,對比同樣知名的紅燒肉,扣肉的烹調顯然要更具程序性。肥瘦相間的五花豬肉,完成了焯水後,就開始了沉浸式表演。

扣肉在制造中,大多有炸這一道程序。攝影/一心向往,圖/圖蟲·創意

「炸」,油鍋一開,肉噼裡啪啦嚮,炸出好看的虎皮紋;「碼」,一個圓形土碗中,肉堆放地緊實,像小山一樣隆起;「扣」,殺伐果斷,酣暢淋灕,極其挑逗感官的動作。成型的肉山顫顫巍巍地被反扣在盤中,一種亮相的霸氣。

剛扣的肉不急著把碗拿開,連盤帶碗端上桌。食客仿佛擁有一項刮獎般的特權,在大圓桌上,一群人湊在一起,將碗拿開,每個人的心底齊齊發出一聲滿足的喟嘆——這活色生香的肉,這令人感動的油亮色澤

扣肉泛著誘人的光澤,惹人垂涎。攝影/狂影,圖/圖蟲·創意

中國南北方都吃扣肉,而且種類五花八門。

制作過程也大致相似,但用的配菜各有特色,也就誕生了眾多不同的扣肉吃法。廣東的梅菜扣肉浙江的梅幹菜扣肉,幾乎成了扣肉最出圈的存在;然而廣西人對芋頭扣肉更歡喜;腐乳扣肉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區更常見;愛吃麻辣的四川人也給扣肉弄出了甜燒白的吃法。

中國扣肉地圖。天南海北都吃扣肉。制圖/孫璐

南方扣肉能有多少花樣?

扣肉那滿滿的油脂肉香,長驅直入勾起了食肉的沖動,筷子一撥,底下還暗藏「驚喜」。襯托扣肉、油亮香甜的梅菜,或者是肉裡夾藏的豆沙芋頭……藏在南方扣肉下的配菜們真是五花八門。

這一碗油亮亮的肉肉,誰不愛呢?攝影/曇華碎夢,圖/圖蟲·創意

廣東人的扣肉和梅菜很配

做人要講道理、做菜要做良心,基本可以概括廣東扣肉的風格。

一塊好的五花肉,要下油鍋後才能成扣肉。攝影/開心可樂,圖/圖蟲·創意

扣肉屆最出圈的梅菜扣肉,就帶著濃濃的「粵式風格」。選豬肉要提前跟「豬肉佬」打招呼,留一塊五花肉「好重要」。

梅菜是廣東的驕傲。廣東出梅菜的地方主要是惠州梅州,不過流行做梅菜的風俗已經遍及了客家地區。最好吃的梅菜,是冬天被露水打過的芥菜,也就是「三月菜」。把新鮮的菜撒鹽醃制、曬幹,就成為了色澤金黃、鹹酸味甘的梅菜。

要想梅菜扣肉好吃,梅菜也得精挑細選。圖/圖蟲·創意

蒸菜呢,時間要足,火候也要足,下足了功夫去蒸的扣肉才能「上得了筷子」。

除了大宗梅菜扣肉,廣東的扣肉還有不少小流派,各有自己的巧思。

大塘扣肉,芋頭也入了肉味。攝影/419112728,圖/匯圖網

中山沙溪扣肉,在調味時會使用一種叫「沙溪蔞葉」當作土香料,香味獨特;湛江的石角扣肉被稱為「石角第一扣」,農民用薯苗喂養一年的本地豬來做,肉質緊實;廣東韶關曲江的大塘扣肉,做法和芋頭扣肉雖然沒甚麼區別,但是在碼放時,將芋頭藏在肉中,讓兩種味道徹底融合。

廣西人的扣肉和芋頭很搭

荔浦市盛產芋頭,在清代曾經作為首選貢品進貢皇家。

體型碩大的荔浦芋頭。圖/圖蟲·創意

在傳說中,清嘉慶年間,一位廚師創意性地把荔浦芋和豬肉搭配在一起,因為荔浦芋與肉的相遇,這道荔浦芋扣肉,也就成為了稱霸桂北婚宴的一道名菜。

這道菜從視覺上非常好認,一片扣肉夾著一片芋頭,兩者厚度一致,色澤也一致,這種視覺的「欺騙性」手法,只有入口了才知道到底誰是誰。

廣西名菜芋頭扣肉,濃鬱、軟糯。攝影/農夫山泉有點甜,圖/圖蟲·創意

擅長吃粉的廣西人,把對米粉中的「酸味」基因也延續到了扣肉上。

在廣西玉林,流傳著一首童謠:「一二三,穿威衫;四五六,夾扣肉;七八九,飲燒酒。」在當地人心目中,過年的三大快樂之一就是吃扣肉。

用小火慢炸過的扣肉只算完成了入門,一定要炸到豬皮化,炸到有了「荔枝紋」才算合格。

廣西玉林博白扣肉制作中,油炸後肉皮漂亮極了。攝影/江海榮

玉林酸甜口的扣肉,調汁是重點。酸梅檸檬,是隱形的兩大功臣:檸檬要用廣西的土檸檬,和鹹味酸梅搭配,再加入甘草粉、腐乳、冰花酸梅醬等。

沒錯,酸酸甜甜就是我——玉林扣肉了。

廣西玉林博白扣肉。攝影/江海榮

浙江人的扣肉是梅幹菜味的

「梅幹菜」真是一種神奇的食材。

到了紹興,喜歡新鮮的紹興人則獨愛雪裡蕻。對於蔬菜的熱情,紹興人很早就做了測評,《越中便覽》認為油菜性平,白菜質嫩。還應該補上一句:雪裡蕻獨鮮。這種鮮的基因延續到了梅幹菜裡,就變成了「鮮甜」

梅幹菜的外觀,按浙江人的話說就是「烏漆麻黑」。攝影/學文映像

對於梅幹菜的應用,紹興人發揮穩定:梅幹菜包子、梅幹菜餡餅,當然還有最經典的梅幹菜扣肉(浙江人常叫幹菜肉)。

在這道菜上,紹興人加入了一種獨特的食材,使「鮮甜」的梅幹菜散發出了馥鬱的香氣——紹興黃酒。呈琥珀色的紹興酒,複合了米和小麥的香物質,隨著時間的久遠,香氣更為濃烈。梅幹菜、冰糖、黃酒,呈現出集合了鹹味、鮮味、甜味糧食的香氣,為紹興出品的梅幹菜扣肉打上了鮮明的味覺標記。

浙江人往往不會叫「梅幹菜扣肉」,往往直接簡略為「幹菜肉」,肉塊與紅燒肉的大小差不多。圖/圖蟲·創意

憑借這種奇妙的口味,梅幹菜扣肉風靡江南。汪曾祺在《人間至味》中也說:「紹興人三天兩頭就要吃一次,魯迅一輩子大概都離不開霉幹菜。」《狂人日記》發表後,魯迅在紹興會館請胡適吃飯慶祝,點的第一道菜就是梅幹菜扣肉

幹菜肉與白米飯的「黑白配」。攝影/學文映像

四川扣肉可甜可鹹

作為「中國吃豬第一省」四川,扣肉更是五花八門,而甜燒白鹹燒白構成了一對扣肉姐妹花。

鹹燒白,要的不是小火慢燉的悠閑,而是要憋著一股勁兒。肉要八片、十片齊齊碼上,像「一封書」一樣攤開。芽菜、豆豉、泡辣椒調味增添風味,然後一鼓作氣地蒸,急火猛氣地蒸。帶著微甜的鹹鮮味,吃到口中「好耙糯」

鹹燒白,能吃下去兩碗大米飯。圖/視覺中國

甜燒白的精髓在於糖的應用。黃糖、老冰糖、白糖一起熬制的糖漿,會呈現天然的紅色。在做的時候,要時刻註意糖漿的狀態,不然容易「糊(fu)掉」。碼肉的時候,豆沙夾入肉片,鋪上一層裹了糖漿的滾圓糯米,蒸出來的燒白閃爍著夢幻般的金色,飄散著黃糖糯米香。

甜燒白,麻辣四川的「小甜心」。圖/視覺中國

燒白,是川渝鄉下筵席的經典硬菜。清代川渝地區湧入大規糢移民,這些「新川人」開墾荒地,集體勞作,逐漸養成了在田間地頭支起桌凳的「田席」,後來演變為規糢更大、菜品更全的「壩壩宴」

「壩壩宴」成為了川渝人琢磨美食的試驗場,廚子的烹飪水平在在筵席上受到了各方舌頭的考驗,而燒白就是歷經了淬煉的菜品。總之一句話,流水的筵席,鐵打的燒白

壩壩宴上的熱鬧場面。圖/視覺中國

四川還出了不少有名的風味醃菜,宜賓的芽菜、南充的冬菜,也被四川人常用來做扣肉。

雲南大理有「彫梅扣肉」,用春天的青梅為原料,為扣肉增添了梅子的清香。貴州都勻因為喜酸,當地有「獨山三酸」,其中一酸「鹽酸菜」,被用來和扣肉同蒸,產生了風味獨特的「鹽酸扣肉」。湖北鹹寧的寶塔肉,肉被層層堆成寶塔形狀,這種菜在當地還有步步高升的意思,其中還能吃到豆腐苕粉、米花搓成的肉丸子

形如其名,寶塔肉像一座塔,不知道從何下口。攝影/caroline菊子,圖/圖蟲·創意

北方扣肉,絕對的宴席硬菜

日子好了,很少有人會想起,扣肉是過去在「大日子」才有機會吃到的硬菜。嗩吶一嚮,全村開席,這道扣肉就是壓軸菜。北方的扣肉雖沒有南方扣肉的花樣多,但有著北方人的口味特色。

梅菜扣肉在北方各地也很常見,宴席大菜之一。攝影/牛滾氹1,圖/圖蟲·創意

承德萬字扣肉來自「宮」裡

承德的排面,都在「千連福萬字扣肉」上了。

承德菜即繼承了宮廷菜的華麗,也吸納著北方少數民族的奔放,總的一句話就是:既「野」又「奢」,扣肉就是這樣一道宴會菜。

一塊塊的萬字扣肉,很方便吃。圖/網路

「萬」字作為中國傳統裝飾圖案,也被承德菜匠心獨運地挪用在了肉上。扣肉選取的是方肉,然後要用「萬字刀法」,將方肉片成一條相連不斷的長條。

這樣煞費苦心片出來的一整條肉片,象徵著綿長福壽,再將長條卷成原有的方肉形,這樣還原的方塊肉,就會浮現出一個「萬」字圖案

萬字扣肉很考驗刀工。圖/網路

從宮廷菜到現在的做壽宴,萬字扣肉依然是承德餐桌上的大菜,蘊藏著美好的期盼和祝願

天津赤土扣肉的身世和承德萬字扣肉有相似之處,它的前身也同樣來自清代宮廷菜。清末,宮中的廚師流落他鄉,也間歇帶動了食譜的傳播。

當然,北方的扣肉還有不少。

糟肉配饃,就是一個字,香!圖/視覺中國

腐乳扣肉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區常見,比如蘭州糟肉。相傳蘭州人吃糟肉起源於明朝,從江蘇遷來的移民出於對酒釀的偏愛,創造性使用蘭州酒釀蒸肉,後來演變為五豬肉與腐乳的搭配。

燒肉條子,軟糯噴香。攝影/lulu_style,圖/匯圖網

條子肉蒸碗是陝西的「八大碗」之一。有人不喜肥肉,但條子肉進嘴,肥肉就會化成濃濃肉香味的汁水。蒸肉之前,在碗裡抹上甜面醬,倒入肉湯,出鍋後配著饅頭吃,是地道的陝西吃法。

無論南北,扣肉裡都有家的味道

扣肉就是人們豐足的喜悅

扣肉,無論南方北方,人們都愛它的香軟。攝影/跨界大叔,圖/圖蟲·創意

在那個陌生又熟悉的鄉村社會,靠地謀生的人們,在辛勤的勞作下得到了豬肉、米、糖這些珍貴的食材,通過各地富有創造性的烹飪技藝,轉換成一道香甜的扣肉。在喜悅滿滿的筵席中,扣肉作為壓軸大菜,像一顆生活的定心丸,為人們送上濃鬱的味道,

扣肉也是情感的無聲表達。

扣肉,無論東部西部,人們都愛它的鮮糯。

攝影/楊卷,圖/匯圖網

過年過節、婚喪嫁娶,在熱氣騰騰的廚房裡,扣肉像一顆小行星一樣,動員著人們完成一場神聖的儀式,制造著美味的記憶。在共同分享中,交換、贈送著自家濃厚的祝福,傳遞著人情味道

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有一句話:「人吃甚麼就是甚麼。」扣肉以濃烈的肉香與豐盛多變的食材,讓人記住了逝去的溫情歲月

大席菜中常有扣肉身影。攝影/cici757,圖/圖蟲·創意

我們終將會記得:在每一個洋溢著企盼和幸福的節日,是扣肉陪伴了我們

來源:地道風物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