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中國教育海報

教育海報

       無意中看到1952年的教育海報,才發現現在的教育多麼失敗

  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關乎一個國家的興衰,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走向。然而現在的中國式教育,卻失去了教育原有的意義。

  教書育人、因材施教,這種亘古名言被人們拋之腦後,人們更關心孩子能否拿到更好的學習成績,而非旁門左道。一味的追求應試教育,將學生的思想教育排在學習成績之後。

  誠然,這樣的追求無可厚非,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但時至今日,因為巨大的學習壓力,以及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導,宣洩無果的學生選擇草草結束自己幼嫩的生命。

  或從高樓墜下,血肉模糊;或飲鴆自盡,毒發身亡。每一個生命的逝去,都是對當代不合理的教育方式的控訴,被利益蒙蔽雙眼的家長和教師難辭其咎。

  然而反觀1952年的宣傳海報,發現早在六十多年前,人們的教育理念已經遠超當今的教育。

  不可溺愛

  子女不可溺愛,也不可不愛。這是宣傳海報上的一句話,教育孩子就像是培育花朵,不可不澆水,也不可澆過多的水,前者導致花朵乾枯而死,而後者則會導致花朵溺亡。

  花是這樣的,人也是一樣,過度的愛意只會適得其反,會令人趨向驕奢淫逸,自此喪失良好的品德和習性。但也不可不愛,倘若不給予孩子適當的關愛,那麼勢必會導致心理的失控,輕則性格孤僻,重則危害社會。

  但無論從那個方面去看,都是得不償失的選擇。育兒如養花,把控好水的分量和時間,花朵才會茁壯成長,才能欣欣向榮。

  勇氣的培養

  勇氣是一個成年人必不可少的品質,海報中說道,不要讓他怕高或者怕走狹板,不要讓他怕黑暗,不要讓他畏縮不勞動。小時候的我們,蹭破一點皮,都會嚎啕大哭尋求父母的關心和安慰。

  事實上並不是害怕,而是借著害怕的噱頭畏縮不前。

  勇氣不僅僅是勇於面對未知恐懼的事物,更多的是要敢於面對失敗。在成長的道路上,免不了各式各樣的挫折和失敗,倘若因此而一蹶不振,那便證明教育的失敗至極。

  如今的教育,只關心學業的成績,幾乎不在乎心理的教育。對於失敗後的選擇,也很少有人專心去教導。從小生活在象牙塔中,被父母和長輩呵護,當失去這些陪伴後,只會脆弱不堪。

  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從來都是眾人所追求的,現如今獨生子女居多,家中的東西也基本都是獨享。然而到了真正的團體中,是否能做到公平公正,不夾帶私貨呢?

  事實上很難,在利益的誘惑下,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恪守本心,做到不卑不亢、心境澄澈清明。海報中的父親教育孩子,切瓜時,要平均,切完之後父親來分瓜,大家公平,才不妒忌。

  因為分配不公,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都是一件不小的爭端。因為資源的不公平,農民生活難以繼日,不得以拿起鋤頭和官府拚命。因為分贓不均,盜賊之間也會反目成仇。

  因為分配不公正,仇恨會在人心中萌芽,然後釀成一件件慘案。嫉妒心不可有,而嫉妒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不公平不公正。

  同情心

  鼓勵孩子喜愛動物,發揮同情心,滋養正常的情緒,這也是海報中的語句。

  不可否認,同情心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反應,小時候的我們尚且會對不幸的人們懷有同情。但隨著教育的缺失和年齡的增長,對於不幸的人或事,大多選擇漠視。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都對別人的遭遇無能為力,但懷有一顆同情心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一件並不需要太多成本的事情,卻在社會閱歷的不斷增長之下湮滅殆盡。

  因為對社會不幸的漠視,社會變的不穩定,充斥著駭人的戾氣。缺乏同情心的同時,人格也在不斷地扭曲,而造成這些後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缺失,過分專注於學業,導致人性的冷漠。

  死亡的概念

  生命終有盡頭,小孩子對於生死並沒有什麼概念,他們只知道那些原本活生生的人變的僵硬無比,然後被裝在一個黑色的棺材中埋入地下。這是一個心智初開的孩子對於死亡的概念,也是他們的理解。

  當孩子詢問父母什麼是死亡的時候,父母的回答至關重要。

  很多人害怕死亡,尤其是孩子更是如此,對於未知的事物,除了一部分的好奇心,剩下的大都是恐懼。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海報中說道,花草會死,小鳥也會死,死是生命的停止。

  類比世間萬物,讓孩子更好的理解死亡的意義,這不過是一個很正常的自然規律,因為是生命,所以死亡是附加的代價。亘古不變的是死物,是沒有意識沒有生命的,生命周轉輪迴,有人出生,也會有人死去。

  性教育

  現代人談性色變,對於性這一話題諱莫如深,對於孩子的性教育更是淺薄。人們認為這是私密而污濁的事情,是難以啟齒的,因此會對生理上的事情含糊其辭。

  然而有關於性的悲劇,也正是當代人一再地忽視所造成的。尚未發育成熟的少男少女偷嘗禁果,不諳世事的孩子被長輩、師長猥褻的事情數不可數,儘管如此,對於性的教育,人們依然難以有正確的認識。

  試問,有多少學校會普及生理知識,開設了相關的生理課,這些知識的來源基本都是父母,或者是同學。父母對孩子一再遮蔽有關性的知識,但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

  父母的壓制,只會適得其反,孩子反而會想盡各種辦法去了解,更有甚者,會步入歧途。

  無意中看到1952年的教育海報,才發現現在的教育多麼失敗。

  六十多年前,人們已經有如此的教育理念,然而反觀當今的教育,只關心學術上的成績,對於其他的教育只是匆匆一談。人之初性本善,教育的意義便在於此,引導人們走向善和智的道路之上。

  反思當今的教育,會發現在大時代的推動下,人們對思想教育的疏落。更會發現,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談性色變便是其一。

  希望日後的教育能有所改革,不再過分專注於學術,而是分出一些精力來,塑造一批良好的人格。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