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迪士尼」大敗局

「中國迪士尼」大敗局

文: 吳銳

昔日動畫王者,如今淪為邊緣玩家。

「3D版《大鬧天宮》、4K版《天書奇譚》,如今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上美影』)只能靠炒冷飯刷刷存在感了。」

「中國迪士尼」大敗局

昔日輝煌

《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阿凡提的故事》,《邋遢大王奇遇記》《舒克和貝塔》《葫蘆兄弟》《黑貓警長》……

你可能對上美影感到陌生,但一定對這些動畫作品耳熟能詳。

這些幾乎影嚮了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童年時代的經典國產動畫,都是出自上美影。

在上世紀80年代,上美影在國內少年兒童心中的地位,甚至超過當時的迪士尼。

這一點可以從豆瓣評分中得到反映:《大鬧天宮》得分高達9.4,有66.2萬人「看過」;老版《葫蘆兄弟》9.1分,21.3萬人「看過」;《天書奇譚》9.2分,37.1萬人「看過」……

1986年在內地上映的《米老鼠和唐老鴨》雖然得分9.2分,但「看過」的只有4.5萬人。

另外兩部經典進口片也表現稍微遜色:老版《藍精靈》8.3分,8.2萬人「看過」;1984年上映的《變形金剛》8.8分,只有4.1萬人看過……

可見,上美影經典作品的口碑和受眾面超越了很多進口動畫片。

80年代末,隨著國家日益開放,當時正如日中天的上美影本可以在世界舞臺上有更加精彩的表現,甚至挑戰當時迪士尼的龍頭地位。

然而,進入90年代後,它卻奇跡般地「消失」了。

事實上,從1990年至今,上美影依然「活著」,並且推出了大量作品,但鮮有佳作。

比如《警犬救護隊》(1993)、《猩猩探長》(1997)、《黑貓警長之翡翠之星》(2015)豆瓣評分都很低,幾乎沒甚麼存在感。

是甚麼原因讓這家曾經的「中國迪士尼」如此之快遁形無蹤了呢?

這一切要從上美影的首任廠長特偉說起。

特偉原名盛松,1915年出生於上海,他和1901出生的迪士尼創始人華特·迪士尼有著相似的經歷。

兩人都在幼年時因家庭變故而承擔起了生活重擔,都是在廣告公司做學徒時開始學習漫畫創作,也都從事過反法西斯宣傳活動。

不同的是,特偉青年時期正值國內政治腐敗、日本侵略,這些讓他成為了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和愛國者。整個抗戰時期他走南闖北,東躲西藏,冒險堅持為《救亡時報》《全民抗戰》等刊物創作反日、反蔣的宣傳漫畫。

這些堅定的信仰,日後對上美影產生了深刻的影嚮。

50年代,迪士尼公司已經進入黃金時代,而上美影才剛剛起步。

1957年,上美影成立,特偉任第一任廠長。成立之初,匯聚了一批和特偉有著相同價值觀的國內動畫精英。

特偉特別重視弘揚中國文化,「以後我們要標民族之新,立民族之異,創造具有中國氣派的民族作品。為中國動畫在世界上爭取榮譽。」

因此,上美影的早期生產制作以手工繪制為主,融合水墨、布偶、剪紙、貼紙等元素,制作精良,具有濃鬱的「中國風」。

1960年,特偉導演了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該片取材自齊白石畫作中的魚蝦形象,讓這部兒童科普片散發出了濃厚的藝術氣息。

1961-1964年,歷時三年多,萬籟鳴、唐澄聯合執導了我國第一部影院動畫長片《大鬧天宮》。

在該片中,萬籟鳴借鑒戲曲臉譜,創作了中國味十足的孫悟空形象。該片獲得了中國電影百花獎、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眾多大獎。

當時,擔任《大鬧天宮》首席動畫設計的嚴定憲剛剛嶄露頭角,雖然只有20多歲,但已經是特偉重點培養的對象。

特偉任廠長的時代也被稱為上美影的黃金時代,最多時有員工500餘人,共生產美術電影作品271部,其中46部影片獲得了國內外99個獎項。

這一時期,迪士尼公司卻陷入了低潮期。1967年,華特·迪士尼去世,之後公司內部陷入了其女婿和姪子為首的兩派人馬的權力鬥爭之中。

這場持續到70年代末的內耗,讓迪士尼不斷衰落,並退出了頂級動畫公司的行列。然而不幸的是,十年後的上美影,竟以極其相似的方式上演了內鬥。

關鍵轉折點

改革開放以後,上美影於1979年推出了嚴定憲導演的《哪吒鬧海》,1980年推出了《三個和尚》等佳作。

此時的一把手特偉已有70歲高齡,到了要尋找接班人的時候。

1984年9月,在老廠長特偉的勸說下,原本只想一心創作的嚴定憲,最終同意繼任廠長。

彼時的上美影正面臨著空前的挑戰。

在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珠三角、長三角湧現出了大量合資或集體經濟的漫畫加工制作公司,薪酬不菲。特別是深圳的公司,工資可以達到上美影的8倍。

盡管擁有「鐵飯碗」的優勢,但高薪還是不斷吸引優秀動畫制作人離開上美影。

1987年冬天,上美影副廠長王柏榮便辭職,赴廣州擔任時代動畫公司總經理。

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須提高收入。

彼時,計劃經濟體制和長期平均主義的工資制度,極大限制了上美影的產能。全廠500人一年只生產30多部影片,平均每人每年只創造1分鐘的動畫,效率很低。

嚴定憲當廠長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固定工資制度改為酬金制。在固定的基本工資之上,讓拍片多的職工拿到更多的酬金。這個改革舉措在當時堪稱是「膽大包天」。

然而,這次薪酬改革,卻遭到了以退居二線的顧問特偉為首的老同志們的反對。

當時嚴定憲承接了日本DIC動畫公司加工動畫的外包任務,這可以讓上美影獲得90.5萬美元的收入,在當時是一筆巨款。

這事卻讓特偉非常想不通,自己年輕時冒著生命危險從事抗日宣傳,如今的年輕人就為了多賺些錢,竟主動地替日本企業做著毫無創造力的工作,完全不顧自己當年提出的「民族化」發展道路,真是「墮落」。

1988年,上美影承接了日本動畫片《西游記》的加工任務,這件事最終激化了兩派矛盾。特偉忍無可忍——「片中的人物形象(孫悟空)不符合中國民族風格」。

在反對派的強烈要求下,嚴定憲最終不得不放棄了這次外包,但代價是巨大的。

這成了上美影大量人才出走的導火索。第二年,多達37名中青年業務骨幹先後辭職南下,占上美影核心動畫人才的四分之三,即「勝利大逃亡」事件。

人才流失使上美影元氣大傷,動畫片《諾亞方舟》的制作一度陷入了停頓。

在巨大的壓力下,當年,嚴定憲主動辭去了廠長,他對時任上海電影局局長的吳貽弓誠懇地表示:「我希望以後能把全部精力放在拍片子上。」

嚴定憲任廠長的五年中,上美影制作了《黑貓警長》《舒克和貝塔》《葫蘆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記》等系列動畫片,在《聰明的一休》《米老鼠與唐老鴨》等外國動畫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時,這些作品展現了中國動畫的實力。

然而,這些已是最後的輝煌。之後,上美影陷入了無盡的低潮期。

路在何方

「勝利大逃亡」之後,上美影人才流失更加頻繁。比人才流失更可怕的,是曾經擁有共同信念的創作集體分裂了。

1986年出品的《葫蘆兄弟》表現了「團結就是力量」的主題,而導演周克勤1990年曾如是描述當時上美影的狀況:「人心渙散,直接影嚮到了全廠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上美影近40年來一直依靠「師徒制」來傳承創作技巧和理念:老導演帶年輕導演;老畫師帶年輕畫師;老作曲家帶年輕作曲家。

但是「勝利大逃亡」之後,新老兩代的裂痕加深,「師徒制」隨之瓦解。

隨著老同志紛紛退休,很多創作傳統也漸漸消亡了。

1993年1月,廣電部要求相關企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放棄「統購統銷」。1995年,中國電影發行總公司徹底取消了上美影的動畫片發行指標。

在這之前,上美影是擁有國家資源作後盾的。產品由國家統一安排發行放映,根本不擔心缺少觀眾。另外作為大國企,其在以前是有政府財政保障的。即便是制作成本高昂的水墨動畫,上美影也不用為錢擔心。

此外,由於深受國家重視,在計劃體制時代,上美影幾乎可以得到它想要的任何人才和技術。

而到了90年代,它被推向市場了,一切要靠自己,繼續啓動改革步伐。

1995年,它取消了「事業編制」。沒有了鐵飯碗,收入又低,更難吸引到優秀的人才了。

為了適應市場,90年代以後的上美影放棄了「民族風」,包含傳統文化元素的作品數量大幅減少。同時,高成本的制作工藝也被拋棄,1988年以後再也沒有制作過水墨動畫片。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連創作過程中的交流討論環節也被省去了。一位老員工回憶:「以前創作團隊是一個大家庭,有甚麼問題大家都在一起研究。現在每個人的創作是割裂的。」

隨著改革的深化,上美影產量確實實現了大幅提升,但卻很難再看到精品。《天堂樂園》(1996)、《牛牛和西西》(1998)、《鴨子偵探》(2000)、《超級球迷》(2003)等作品市場反嚮寥寥。

1990年以後上美影曾嘗試引入民營資本,成立了合資公司「上海億利美動畫有限公司」。

該公司堅持實行聘用制,並以績效工資來拉開分配差距,並實行崗位責任制,但並沒有給上美影帶來起色。

1990年以後,影院裡越來越難以再看到上美影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迪士尼的作品。

這時的迪士尼公司,正重新走向輝煌。

1995年《獅子王》在國內影院上映,收割了大量中國粉絲;第二年,《玩具總動員》在中國上映,讓人們領略了3D動畫的魅力。從此以後,迪士尼幾乎霸占了中國影院的動畫片市場。

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上美影開始糢仿迪士尼,與此同時,不再重視傳統文化元素。

在拍攝《寶蓮燈》時,導演這樣鼓勵創作組:「我們可以加入一些歌舞片的內容,這類內容已經被迪士尼證明,可以獲得更好的市場效果。」

然而,上美影拋棄的「舊瓶」和「舊酒」,恰恰是迪士尼的內核所在。

2006年以來,迪士尼先後收購了皮克斯、漫威、盧卡斯影業,並通過全產業鏈運營確立了其在3D動畫領域的領軍者地位。

在現代化表達方式和特效的外表之下,迪士尼一直都很重視西方經典文化。比如《獅子王》取材於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冰雪奇緣》取材於安徒生的《冰雪女王》。

而從近年來大獲成功的《哪吒》《白蛇緣起》等動畫電影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元素在國內動漫市場仍有強大的市場號召力。

另外,師徒式的承接糢式被廢棄後,上美影並沒有建立起像「迪士尼動畫學院」那樣,培養企業人才的有效機制,造成了企業文化的割裂。

鐵飯碗被打破後,上美影一直沒有找到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徑,而迪士尼早已深諳「人性化管理」的精髓,高額薪酬之外,為員工提供免費午餐、免費班車和宿舍,為員工子女提供獎學金,給員工和其家人定期贈送迪士尼樂園的門票等措施來增加員工的忠誠度。

事實上,國內動畫工作室正面臨著國漫崛起的黃金時代,無論是市場,還是受眾,都達到前所未有的規糢。

光線傳媒旗下的彩條屋影業通過投資20多家上下游公司,構建了獨立完整的產業鏈,推出了《大魚海棠》《大護法》《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爆款動畫電影。

相比之下,近幾年來,上美影則不斷萎縮,員工數量已經從輝煌時的500人,減少到100人左右。就在幾個月之前,網上甚至謠傳它已經被迪士尼收購。

據天眼查,目前上美影為上海電影全資子公司,依然是100%國有控股,包括「上海億利美動畫有限公司」在內的幾家為踐行改革而成立的股份制公司,已經註銷。

《電影藝術》雜志曾於2011年刊文指出:「特偉的局限是時代決定的,特偉和上美影的經歷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文化產業命運的一個縮影。中國動畫電影要走向再度繁榮,必須以此為思考出發點,並需要完成超越。」

急需一場翻身仗的上美影,近日宣布,與B站聯合出品原創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試圖致敬歷史、再造經典。概念預告片給觀眾留足了懸念,然而,二者產生的化學反應仍有待揭曉。畢竟,上美影在B站僅有14萬粉絲,在這個時代能激起多大水花呢?

繼續在改革的路上摸索前進的上美影,還能扛起動畫國潮複興這面大旗嗎?

參考資料

[1] 《蜚聲與禁忌——特偉時代與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榮衰探因》電影藝術 陳可紅

[2] 《制度環境、工作糢式與藝術生產———上海A電影廠的藝術興衰史》社會學研究 嚴俊 樂鵬舉

[3] 《翻過去,還是繞過去——淺談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變革與傳承》中國電視 嫣然

[4] 《中國動畫電影大師》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李保傳

[5] 《動畫王國的追夢人:嚴定憲傳》江蘇人民出版社 秦海倫

來源 華商韜略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