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委丹尼爾
對於媒體人來說,《演員請就位》堪稱選題大寶庫。
想痛斥一番的,可以批判郭敬明。想懷舊的,總有一位大齡演員適合你。
前幾天曹駿的登場,就引起了一陣不大不小的討論。
已經32歲的他,在全部40名演員中市場評級排名倒數第一。
而在導演點評的環節中,我們也能從曹駿忐忑的神情中看出,他確實已經遠離主流很久,甚至連自信心都已經所剩無幾。
悲催的是,如今不少人回憶起他,第一個標籤是:藍盈瑩的前男友。
回到20多年前,則是另一幅光景。
1997年,新加坡武俠片《真命小和尚》橫空出世,主角小和尚開心機靈活潑,可以說是人見人愛。
而扮演開心的,就是曹駿。
這部片子由新加坡著名演員陳天文、林益盛擔任綠葉,張學友獻唱了主題曲《微塵》,很快就在新加坡與中國掀起收視狂潮。
那時候,沒有哪個小男孩不想成為機靈勇敢的開心,大人們也看得津津有味。
此後,曹駿可謂是星途坦蕩:
先是出演《真命小和尚》的續集《十二銅人》,98年推出了自己的音樂專輯《星願》,99和00年,先後出演了《蓮花童子哪吒》以及由趙薇和吳奇隆主演的《俠女闖天關》。
在別的孩子還沒小學畢業的時候,曹駿已經主演了好幾部電視劇,還出了專輯。
什麼叫勝在起跑線的人生贏家啊?(戰術後仰)
當然,在90年代大放異彩的童星還很多。
比如釋小龍和郝劭文這對典型的「沒頭腦和不高興」組合。
釋小龍與郝劭文
不管是在《烏龍院》還是《笑林小子》,虎頭虎腦的釋小龍都是武功高強飛檐走壁的武力擔當,小小年紀的他一臉故作成熟的冷峻面孔,反差下更讓人忍俊不禁。
而郝劭文則是搞笑擔當,色眯眯的小胖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不是出糗就是坑隊友。
當時沒有人能抗拒這兩個小孩的魅力,在《笑林小子》中,他們給人的印象甚至要比男一林志穎還深刻。
而在同一時期能夠與這兩位爭鋒的,還有功夫巨星李連杰身邊的那個小打星——1984年出生的謝苗。
9歲那年,他就同李連杰搭檔出演了《新少林五祖》。
兩年後又再次和李連杰上演父子情深,出演《給爸爸的信》。
很少笑的謝苗打造出了一個酷酷的「小俠」形象,與其配戲的也是李連杰、邱淑貞、梅豔芳、周润發等超級巨星。
那個時候,誰都覺得這個小孩前途無量。
《新少林五祖》中酷酷的父子倆
可跟曹駿一樣,他們在長大成人,甚至青春期之後,就很快地泯然眾人,像流星一般划過,始終沒有兌現自己的天賦。
釋小龍在《少年包青天》後鮮有具備影響力的作品,而郝劭文則幾乎徹底淡出,除了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擔任配角,讓人驚呼「當初那麼可愛怎麼現在變這樣了」之外,只能混跡於網大中,恰恰情懷飯。
至於謝苗,也只能在一些電視劇中扮演一些毫無辨識度的角色。
《八卦宗師》裡的謝苗
1.童星為何隕落?
為了尋找童星隕落的答案,我們不妨將目光放寬放遠,看看歷史上以及國外童星們的命運。
電影藝術誕生不久後,因為影片的需要,一些小演員就出現在了大銀幕上。
初代童星當屬卓別林電影《尋子遇仙記》中的傑克·庫根,他18個月的時候就完成了電影首秀,在《騙子的嬰兒》中觸電,8歲的時候又出演了卓別林的第一部長片《尋子遇仙記》,成為了當時炙手可熱的童星。
上世紀30年代,歷史上童星的代表人物——秀蘭·鄧波橫空出世。
她6歲就出演了為其量身定做的《亮眼睛》,之後接連出演多部電影,以至於7歲時就被評為全美十大影星,還摘下了奧斯卡金像獎。
1939年,才11歲的鄧波片酬就已經達到了12萬美元。而那時候美國一個普通工人的年收入也不過幾千美元。
再來看看國內。
嚴格意義上來說,1949年后中國第一代童星的代表,應該是在《小兵張嘎》飾演張嘎子的安吉斯,在《雞毛信》中飾演海娃的蔡元元,在《閃閃的紅星》裡飾演潘東子的祝新運等人。
張嘎子
潘東子
海娃
但那個時候中國不玩資本主義造星的那一套,演員再有名也是無產階級勞動人民。
就跟小品《吃麵條》中朱時茂說的:拍電影也是革命工作,你怎麼能想著要出名呢?
改革開放後,《人民日報》才官方認可了第一個童星——孫佳星。
即便你不知道她是誰,你一定也聽過以下歌聲:
「啦啦啦啊種太陽,啦啦啦啊種太陽」
「啊哈哈哈,啊黑貓警長」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顆無人知道的小草」——
而以上《種太陽》、《黑貓警長》主題曲、《小草》的演唱者,都是孫佳星。
此外,她唱過的名作還有《花仙子》《濟公活佛》《藍精靈之歌》《小燕子》《尋找爸爸》《小紅帽》《米老鼠和唐老鴨》《勞動最光榮》等等,簡直包辦了整整一代人的小學音樂課,以及動畫時間的各種主題曲。
11歲那年,她就推出了個人專輯,是我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被編入《中外通俗歌曲鑑賞辭典》的少年兒童。
現在仔細分析,《種太陽》
是一個講述全球變暖的災難片歌曲
但不論古今中外,這幾位童星日後都沒有在演藝圈取得太大成功。
庫根在幾次電影票房慘敗後轉戰舞台劇。而鄧波在22歲就早早宣布息影,之後一直在政壇打拚。
孫佳星則在成年後轉戰幕後,再也不曾回到舞台。
為何無論古今中外,耳熟能詳的童星往往出道即巔峰,之後的歲月就是一直在下墜?
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1.長殘了
人類對幼小的東西會發自內心的喜愛,很多人覺得小朋友「可愛」。
這種可愛和看到小貓小狗的感覺沒有區別,一個小不點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透著一股讓人憐愛的勁兒。
所以小時候長得難看點並不是什麼劣勢,甚至會有一種機靈鬼馬,人小鬼大的感覺。
但長大之後,殘酷的成年世界如約而至,小時候的那一套就不靈了。普通人都宣稱這是個看臉的世界,更何況從不缺帥哥美女的影視圈呢?
哪怕長大後依舊算得上英俊帥氣的曹駿,都被人認為個子太矮,更何況其他小時候就不那麼帥的人呢?
《武林外傳》中扮演莫小貝的王莎莎,成年後經常因為顏值被人詬病,甚至讀完了碩士還依舊沒戲可拍,於是她乾脆去讀了博士,轉戰學術理論。
曾經多次登上春晚,演過郭冬臨、馮鞏兒子的叮噹,雖然扮演過少年楊過,但終究沒能長成「一見楊過誤終生」的模樣。
小時候他大呼大叫的表演風格可能還會得到一句「淘氣包」的嗔怪,但大了之後只會讓人覺得聒噪,用力過度。
甚至上次他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還是因為被催婚。
2.光環下的魔咒
一旦以童星身分走紅後,就會給觀眾留下強烈的印象,或可愛,或古靈精怪。
而這些印象,並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化,會伴隨童星們一生。
這是一種十分無奈的標籤現象,但童星們往往又無法避開。
很多童星日後轉型失敗,原因就是因為曾經的他們太過輝煌。
反而像陸毅、胡歌、楊冪、張藝興這種小時候或是參演過影視劇,或是拍過廣告片、MV,但並沒有給人留下什麼印象的人,更容易成功。
5歲的胡歌,曾在《正大綜藝》主題曲中露臉
6歲的張藝興,出演《咱老百姓》
1992年,楊冪曾在《猴娃》中出演囡囡
釋小龍與郝劭文的今昔對比
但釋小龍、曹駿這樣的咖位則完全沒那麼幸運,他們過去的成功,只會成為他們日後發展道路上的壓力。
當他們重回銀幕的時候,觀眾們會用顯微鏡一樣的觀察方式去一幀幀解析他們的變化,去對比過去,同過去差得越遠,觀眾的幻滅感就越強。
他們給人的印象永遠留在了小時候,甚至某一個角色上,任何變化都讓人難以接受。
比較鮮明的例子,還有在《我愛我家》中飾演賈圓圓的關凌:
以及瓊瑤曾經的御用童星金銘:
這兩位在90年代大紅一時的女童星,也都是在成年後與當年形象反差太大,從而或淡出舞台,或轉換角色。
就像陳凱歌拍了《霸王別姬》之後,無論是《梅蘭芳》《搜索》這種質量尚可的,還是《無極》《妖貓傳》這種頗受爭議的作品,都會不可避免地拿來同《霸王別姬》對比,然後再發出一句江郎才盡的感嘆。
假如是以《小時代》系列起手的郭敬明,拍出《搜索》這樣的作品,人們則一定會認為:郭導終於開竅了。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
但,過早的成名也成為了童星們身上的枷鎖。
3.少年的煩惱
縱觀各國的教育,對少年兒童或多或少地都會進行一些保護,畢竟成年人的很多爾虞我詐讓心智尚未成熟、三觀沒有完全建立的小孩子看得太多,未必有利於其成長。
但童星們則不然,在同齡人還在象牙塔裡天真爛漫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進入了名利場。
在別的孩子盡情玩耍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了繁重的工作。
秀蘭·鄧波回憶,她6歲開始就每天工作5個小時以上。
甚至有一次媽媽領她去看聖誕老人,結果聖誕老人希望能得到她的簽名。這讓她瞬間覺得自己並不是在過節,而是在接待粉絲。
另外,過早得到鮮花、掌聲、金錢和名利的他們,容易被這一切搞得暈頭轉向。
就如同那些中了大獎的窮人在幾年後一般都一貧如洗一樣,一個孩子迅速獲得了普通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財富,更不會知道怎麼處理。
再加上他們成名後很快都進入了青春期,而青春期的孩子脆弱、敏感又叛逆。
普通孩子在這個階段可能最過火的事就是逃學打架,失戀了也就網抑雲一下。
畢竟,手頭資源有限,所以也翻不起大浪。
而童星們則要幸運,或者說不幸許多,早就體驗到「無敵是多麼寂寞」的他們在青春期如果想叛逆了,手頭有錢,想學壞,有一幫幫閒教你怎麼玩,也別說大人規勸教育,小孩一揚脖子:
我一次出場費夠你掙好幾年的,你算老幾?
因為《小鬼當家》而蜚聲國際的麥考利·卡爾金,在進入青春期後就整天廝混,最終陷入毒癮泥潭;
因為《哈利-波特》而享譽全球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也曾經從18歲開始就終日酗酒,至今還在努力轉型中。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就跟《斷頭皇后》裡的那句話一樣:
他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的禮物都暗中標好了價格。
2.童星夢,到底是誰的夢?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襲紅衣的林妙可開場獻唱《我的祖國》,拉開了北京奧運會的帷幕。
在那個舉國歡慶的盛會上閃亮登場,她立刻成為了全國炙手可熱的童星。
此後,她連續兩年登上央視春晚,外界也稱其為「中國第一童星」。
但隨後發生的故事並不那麼美好,假唱門事件發酵後,眾多謾罵聲充斥於林妙可的博客和微博。
一段林妙可抻面的視頻下面,網民們也留下了一大堆污言穢語。
林家為此開過一次家庭會議,要不要讓林妙可暫時與世隔絕一下。
不過林妙可的母親劉喆平斷然拒絕,一直打理林妙可微博和博客的她認為: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理應承擔這些非議。
對林妙可的批評不僅來自於網民,濮存晰、陳小藝等老演員也曾經說她說話太嗲,顯得做作。
而2017年,林妙可參加北電藝考的採訪視頻曝光後,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議。
說實話,這種搖頭晃腦的姿態如果是個小孩,還會讓人覺得可愛。但一個成年人這麼做,確實很違和。
如今林妙可在南京藝術學院就讀,時不時地會參加一些活動和影視劇的拍攝,她還年輕,還有的是時間。
但縱觀林妙可從08年到現在的是是非非,學委不禁會發出一個疑問:
當「中國第一童星」,究竟是誰的選擇?
從童年到少年時代,林妙可的博客和微博都是由母親管理。
參加活動時與媒體以及前輩的交流,也由父母提前演練。
風口浪尖時,也是母親拒絕讓林妙可退出,在這個童星的故事背後,本人的意志彷彿缺失了一般。
馬未都曾經在《鏘鏘三人行》上說過:
最初把林妙可推上前台的人道德缺失。
3.永不消失的童星夢
盤點其古今中外的童星,你會發現,能夠讓我們記住姓名,哪怕已經傷仲永的童星,依然是極少數。
這就是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行當。
但在巨大的名利誘惑之下,這種殘酷的現狀,並不影響家長們前赴後繼地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童星。
如果說釋小龍、曹駿是國內影視行業開始市場化的初期典範,是「古典童星」。
那麼,如今已經強大而又成熟的娛樂工業體系,讓童星製造成為一個有如流水線的存在。
經紀人團隊負責公關、炒作、控評、宣傳,全方位的投入,讓被命運選中的孩子走上金光大道。
有眾多「親媽粉」的養成系組合TFBOYS,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
剛出道時水平不行?
沒關係,粉絲們陪你一起成長,一起走過青澀的歲月。
但同時,魚龍混雜的童星製造行業也利用了不少家長,割了一波又一波韭菜。
《每日人物》曾經報導,僅僅在北京就有幾千家童星製造公司。
這些公司所謂的經紀人助理,察言觀色能力猶如街邊算卦的大師,極善鑼鼓聽音之道。
在「星探們」把兒童家長忽悠來了之後,通過孩子吃什麼水果,平時喜歡什麼運動,在哪上幼兒園這種敲邊鑼打邊鼓的攀談,就能知道家長收入有多少,能給孩子投入多少。
在各行各業都內卷得厲害的今天,中國家長自然早已經被焦慮搞得頭禿,生怕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於是,當一個可以讓孩子變成「明星」的大餅出現在眼前的時候,他們都把持不住了。
而這些造星公司還煞有介事地要安排初試和複試,以反向證明你的孩子確實有天賦,不過所有的孩子都會通過。
通過之後,就進入了包裝和培養的最關鍵環節——
對,該收錢了。
中國的家長特別容易焦慮,一焦慮,就容易忍痛出血,為明天賭博。
所以很多人在這個關鍵時刻,都選擇咬咬牙,為了孩子,幾十萬值了。
於是,很多還在讀小學甚至幼兒園的孩子用稚嫩的肩膀承擔起了家庭的希望,被家長一把推到名利場中。
當然,我並不反對任何人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不管目的是追夢還僅僅是為了名利。
只是我希望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都要明白:
成功是少數幸運兒的特權,絕大多數人都會成為一個普通人。
所以當孩子註定與童星無緣的時候,請坦然接受,並讓他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
多年以後回憶起過往,孩子能覺得那段時間過得開心,這就很好。
畢竟,兒時的快樂是無法複製的。
來源:蹦迪班長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