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退守台灣帶了多少人, 都是什麼人, 比例大致是多少?
國共內戰後兵荒馬亂,大陸各省份軍民移入台灣人數難以有效統計,各方統計眾說紛紜,從最少的50萬到最多300萬都有。除了部隊之外,當時因為整個大陸都被共產黨襲捲,國民政府為避免共產黨滲入台灣,對於大陸人來台採取嚴格限制,須有批令才能上船:
一、黨政官職員、中高級軍官、中央及省民意代表、國營企業主管及技術人員。
二、上述人員之眷屬。
三、先烈遺屬、具有殊勳及聲望人士。
四、外國大使館人員及眷屬。
五、教授、高校以上教師、文化人士、法務人員、科研技術人員、醫療人員、新聞人員、金融家、實業(工商業)家、營造技術人員。
某些地區甚至直接派黨工或軍隊邀請(或裹脅)這些民間人士前來。
於是,當時很大一批中國社會菁英階層,就跟著國民政府的部隊一起來台灣。由於對於共產黨的不熟悉及恐懼,許多民眾也設法逃難到台灣,或花錢包船、或央求偽裝成黨政軍人員家屬;有些則越境進入香港,再伺機進入台灣。
台灣歷史學者林桶法在其著作《一九四九大撤退》中提到:
「究竟有多少軍人來台?若以1945-1953作為粗估的斷限,大抵有50萬、60萬、80萬到100萬等各種不同的說法。綜合各種資料作如下分析:1945-1949年間,國軍到台灣者大約50萬人;其後又有軍隊陸續退至台灣,1950年5月部署於舟山群島的軍隊7萬餘人,另有約5萬青壯民眾隨軍來台,合計約12萬人。從海南島撤退約2萬餘人,1953年黃杰的部隊從越南富國島來台的軍民約26,028人,加上1953年之後有些軍隊陸續轉進來台,如1954年1月從韓戰的華籍戰俘來台近萬人(有說1萬4千人),滇緬李彌的殘部約3千人。總共部隊約60餘萬人。」
「至於公務人員及一般民眾,據估計1945-1948年年底來台的外省人大約為17萬,1949年大約為30餘萬人,合計1945-1949年年底從大陸來台的人數約50萬人,加上1950-1953年大約有10餘萬人輾轉來台。故以此推估,兩者遷台的人數大約60餘萬人。軍民合計約120餘萬人。」
軍隊的部分,根據中華軍史學會鄭為元教授《撤台前後的陸軍整編(1949-58)》一文統計,陸軍撤台約有49萬8千人,這數字尚未計入海空軍。
「徐蚌會戰後,國軍精銳盡失,但還有相當部隊守備長江。剩餘的華東部隊,包括從東北華北撤出的部隊,在長江下游有20個軍番號,55個師番號……1949年5月,這20個軍的殘餘從上海和浙江福建撤退到舟山和台灣。……在上海有8個軍25個師(不含崇明島及橫沙列島),有14.6萬人。依據《戡亂》,國軍從上海撤出7.9萬人,是預定載運人數,而非實際撤出人數。戡亂戰史記載52A撤出2.05萬人,54A撤出1.7萬人,但54A軍長闕漢騫自傳稱,54A三個師『第八師已在上海全部犧牲,二九一師所餘無幾,只剩整個一九八師矣。』又據52A25D團長張晴光回憶,25D只撤出一個團,他負責殿後,全團來台只有二百人。52A排長郭宗富說,2D和25D一共只撤出5千人,296D則撤出5千人,合計1萬人。共軍《三野戰史》則稱上海國軍撤出5萬人。」
「廣東區軍5(新編練軍4)師13:青島區軍2師6(4師新編,另有保安旅4,獨立團1)。青島劉安祺部當時正在海上撤往廣東、海南途中。上海原來以為可以防守數月,卻只守了半個月,由於青島與上海撤退幾乎同時,結果船隻調配不及,使得數万上海國軍無船可搭;西南區軍13師32;華中區軍17師44;關中區軍l2師32;綏遠榆林區軍l師5。這些部隊,最後只有華東、廣東、海南、青島部隊的能夠有組織的撤退來台。其餘地區有華中部隊的兩萬多人經越南富國島來台。西南部隊有云南數千從緬甸來台,甚至新疆還有數百人經印度中東輾轉來台。」
「有些地方官員,為來台不惜入伍當兵。晚到的有韓戰的1萬4千反共義士(相當比例的是前國軍),越南富國島和緬北接回的4萬人。其餘三分之一到四成就未必是自願來台者。徐蚌會戰後,國軍成立九個兵團級編練司令部,福建、江西、浙江、廣東、湖南就佔六個,分區徵兵。這四成估計自陸軍撤退來台約40萬人(依據劉安祺的訪談紀錄)中,胡璉第二編練司令部改編的第12兵團部隊就有3個軍9個師,有9萬餘人,絕大多數是江西福建的徵兵。這些被徵召之兵,原訂服役二年,期滿退役。來台後卻不准退伍,後來被列為「志願役」,事實上退役後也有家歸不得。其它重建和新編練的軍,徵召不足且撤退中潰散,來台不多。其中多是既有省保安團隊整編,而非另外徵兵,如江蘇暫l軍(T1A),123A、閩南莆田的121A,廣東重建的4A、62A、63A、64A和新建的109A。此外,還要加上國軍撤退途中被拉夫、抓兵來台者、山東流亡青年學生被強徵入伍者,及金門古寧頭的7千共軍俘虜。 」
至此結論,國民政府撤台軍隊約60萬上下,而1949年經由政府安排來台的黨政、眷屬、社會菁英人士有登記者約30餘萬,而1945-1948年赴台人數無法統計, 1949-1955年透過其它管道進入台灣者亦無法估計。
於是,我們只剩下一個方法,就是從人口統計下手。
根據台灣省政府資料,1940年日本的台灣總督府進行最後一次人口普查,台灣總人口為587萬2084人;1946年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統計為609萬0860人,但這次統計極為粗略,只知道未計入軍隊,無法確認是否包含當時仍留居台灣的日本人,及大陸赴台人士。 (台灣省政府,《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經計》,1984年。)
1956年,台灣局勢穩固,進行第一次正式人口普查,總人口(含軍隊)為936萬7661人。 (行政院主計處,《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歷次普查結果》,2000年。)
1956年的人口有了,但拿1940年或1946年的數字當作比較基數,都有很大瑕疵。幸好該次戶口普查中,還登記了「籍貫」,非台籍人口約93萬人,加上未設籍軍人27萬人,共約121萬人,約佔當時台灣人口937萬人中的13 %;這應該給了我們一個比較精確的答案。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