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業的話題,餐飲行業經常被提及,畢竟民以食為天,由於電子商務的普及,線下購物市場被壓縮,很多傳統商場的一半以上營業場地都被餐飲行業所占領。
此外,由於近些年經濟的增長,和城市年輕人就業壓力,以及生活習慣的問題,居家做飯的比例會越來越低,在外就餐或外賣的比例會越來越高,從整體市場空間來看,餐飲行業依然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如果對比城市國家新加坡的餐飲市場,中國主要城市的餐飲市場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最近很多新消費領域的投資,也會跟餐飲行業有關。
對於普通人而言,街邊開個小餐館,也是很常見的一種創業謀生手段,歷史悠久,門檻不高,而且這個行業,還真不太會被巨頭壟斷。
我沒有做過餐飲行業,但我有朋友從事餐飲領域的創業,也曾經聽他們交流過一些經驗教訓。
那麼,從目前行業發展而言,一個非常顯著的趨勢是甚麼呢?
很殘酷的一個事實,去廚師化。
很多人可能第一感會意外,做餐飲,好吃難道不是第一位的麼?
第一,規糢化的訴求。
如果依賴廚師,怎麼開連鎖,怎麼規糢化,怎麼保證口味和品質的穩定性,如果穩定性保持不了,品牌的基礎是甚麼。
第二,降低對人力的依賴。
餐廳老板怕甚麼?怕主廚跳槽,怕廚師被挖角。
傳統餐廳,確實很多餐廳對主廚的依賴是非常高的。
但實際上,很多新的崛起的品牌,都是有意識地降低廚師依賴度。
其一,火鍋。
其二,燒烤。
其三,麻辣燙,麻辣香鍋。
其四,烤魚。
其五,冷鍋串串。
以上,是比較典型對廚師依賴度較低的領域。
當然別抬槓啊,你說這些也需要廚師,有些可能也有很牛逼的廚師,但基本上這些領域對廚師的依賴度相對低很多。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中央廚房,半成品菜,預配菜,也成為很多連鎖餐廳的選擇。由於工業化能力的提升,很多配料表和預配菜,只需要簡單加工就可以快速完成,快速上菜,當然也包括大量的外賣訂單訴求。
那有人會說,口味難道不是最重要的麼?不好意思,從商業角度來說,口味固然也重要,但並不是需要那麼極致。
我還真有做餐飲的朋友跟我講,他說,口味當然要做到 80 分,否則顧客不買賬,但 80 分之後,就不需要追求更高。更重要的是翻臺率,那麼如何保障翻臺率,菜品的準備,中央廚房,配菜體系,半成品預制菜,就很重要。
而且,因為外賣訴求的急劇增加,對無法長期放置,無法二次加熱的菜品和食物來說,這個點是無法滿足的。另外,對於一些用備餐方式提供快餐簡餐自助餐盒飯等糢式的餐飲行業,會要求所有熟制菜品和食物都能支持二次加熱,並且二次加熱後口感不會有顯著下降,才能保證菜品可以穩定供應。
新加坡打包米粉或者湯面,都會把主食和湯水分開打包,但這樣其實也比較勉強,類似牛肉拉面這種外賣的味道就會直線下降,有些需要所謂鑊氣的食品,更無法通過外賣保持原味。
有些人會覺得快節奏的時代,降低了美食的訴求,是非常不值得的,他們會強調傳統烹飪的意義和價值。但一個事實是,最早、傳統意義的飯店,餐廳,其實滿足的是少數人的訴求,通常都是節日或者慶祝的時刻,人們才會考慮所謂」 下館子」,但時代不同了,現在的餐飲服務更多的是滿足日常就餐,而工業化的餐飲半成品和調料包,極大提升了處理效率,也就提升了餐廳的運營效率。同時,容易標準化,質量穩定度也相對有保障,這樣連鎖糢式就變得更容易,更簡單。
另一個事實是,對於大部分消費者而言,工業連鎖的菜品和名廚料理的菜品,其實他們是很難區分優劣的,你隨便看看各地的大眾點評,非常多這種不依賴廚師的連鎖品牌占據評分的榜單前列。
所以,現在很多知名品牌的餐飲創業者,所考慮的,不是單純的考慮如何做出極致口味的餐飲產品,而是如何通過工業化手段,規糢化方式,盡可能提升餐飲產品的口味。甚至你可以在任何一個超市買到他們的半成品,回家自己簡單加熱,得到口味相近的菜品。
當然,總會有一些依賴於名廚,依賴於精品菜系的餐廳,比如各種所謂天價私房菜,但說真的,天價私房菜就真的好吃麼?也許有很好的吧,但我的品味大概率是體會不出來的。
有些人會哀嘆,工業化卷走了烹飪技術和傳統美食的精髓,其實我覺得,還是要擁抱時代變化,很多所謂傳統美食的歷史也沒有一兩百年,更不用說很多都是近代人編出來的。如果工業方式可以在保障健康的同時,重現傳統烹飪技術帶來的所謂口感,其實沒甚麼不合理的。
還記得周星馳的食神麼,其中的爆漿瀨尿牛丸,是通過工業化生產做成了罐頭,賣到了所有超市。
即便是食神,也要靠工業化才能翻身啊。
來源:caoz 的夢囈 微信號:caozsay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