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第一次感受到當個無神論者這麼省錢,是因為看到去年上海徐家匯成交了一戶死了兩個人的兇宅,比市場價低了兩百多萬。
很多人都以為,這麼晦氣的房子會長期無人問津,沒想到當天掛牌僅僅 9 個小時,就有 6 組客戶下了意向金,到當晚八點就已經賣掉了。
正如網友所說:如果晦氣兩個字就能少花 200 萬,那簡直太值了。
更何況,這還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
當然,大家對於 「兇宅」 的評論還是挺兩極分化的:
既有和我一樣表示無所謂的人,也有對 「兇宅」 心生恐懼,認為會有風水不好,甚至鬼怪作祟的人。
並不是說不願意買的人都是 「封建迷信」。即便不信鬼神,想起曾經有過的慘劇也會在無形之中增加你的心理負擔。
所以有網友總結,敢住這裡的人,必須要有足夠強大心理素質才行。
盡管好多人打從心裡抗拒,從近年來一些成交情況來看,買家們靠著自己的勇氣,確實都收獲了遠低於市場價的房產。
比如 2018 年的時候,一棟 400 平方米獨棟別墅,以原價 1200 萬打三折出售的低價,被放到了拍賣網站上。
究其原因,是因為這棟別墅發生過極其惡劣性質的 「碎屍案」。
但即使是這樣一棟 「兇宅」, 在 6 月 11 日開拍後仍有 14 人報名競拍,最終在 12 日的 「加時賽」 中,被一位神祕買家以 786 萬的價格競拍成功。
今年 11 月 29 日蘇州也賣出了一套兇宅。這處房屋近日第一次被司法拍賣,由於房主曾因賭債欠債在房中燒炭自殺。
不過事情的發展倒是相當有戲劇性,為營造 「兇宅不兇」 的氛圍,該房屋內進行了 24 小時的試睡直播。
雖說引發大量關註,但無人報名參拍。
直到 11 月 28 日 10 時至 29 日 10 時,第二次拍賣啓動,起拍價由 120 萬元降至 96 萬元,最終以 128.5 萬元成交。
看來兇宅賣不出去,可能不是因為裡面發生的故事太恐怖,只能說明打折的力度不夠。
知乎上某位網友總結出的對應折扣和心理活動,就相當寫實:
在 「死過人的房子能買嗎?「這樣的問題下,大部分也都是這種畫風:
之所以大家這麼想要兇宅,實在是因為現在的房價太高了。
也難怪一些 「認清現實」 的網友開始感慨:鬼可能沒有窮來得可怕。
針對怎樣給自己壯膽,大家也是各出奇招:
比如用堅定不移的信仰,和科學的唯物理論,從根本上否定牛鬼蛇神的存在。
比如說改變一下叫法,立刻覺得風水老好了。
還有人說真往回追溯,哪個土地哪個房子沒死過人,既然這樣也不用太過在意。
之前還聽說過一個故事,說有網友看了國外的恐怖片,歐美很多人家裡都有暗藏機關閣樓,或者房間的隔板裡有密室,讓她害怕自己家也會有這樣的 「隱祕空間」 而擔心的睡不好覺。
結果告訴父母後,他們的反應卻是:還有這等好事?那不是我們家的居住面積又多了好幾平方。
也算是很有中國特色的住房價值觀了。
02.
在國內,買兇宅的事情還是能時不時登上新聞榜單。
除了其中的獵奇要素,令人感覺離生活很遠以外,那些豪宅的價格也一點都不 「平易近人」。
但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卻早就把兇宅當作自己的考量範圍中。
據統計,2016 年,日本就有 21764 人自殺,其中死在家中的占 59%。再加上日本人口老齡化等原因帶來的 「孤獨死」,日本最不缺的就是 「兇宅」。
為了避免讓自己租到或者買到兇宅,有一個叫做大島てる的網站,就能查詢到各地的兇宅資訊用於避雷。該網站收錄的兇宅資訊也十分詳細。從地址門牌號到死亡的具體原因,新聞鏈接一應俱全。
但這個原本用來給大家拿來避雷的網站,卻意外的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 —— 畢竟它們實在是太便宜了。
因此還催生了專門推銷兇宅的地產中介,一絲不苟的日本人還為這些兇宅制定起了詳細的標準。
事故物件分為其下 7 個種類:
等級一:看得見墳地,火葬場的房屋
等級二:共用部分及其它房間發生事件與事故的房屋
等級三:到發現為止 72 小時內發生孤獨死的房屋
等級四:到發現為止超過 72 小時發生孤獨死的房屋
等級五:發生火災等事故而有人逝世的房屋
等級六:自殺物件
等級七:他殺物件
一般來說,等級越高,售價自然也就越低。
不過這種量化,也並非直接對應兇宅的處理標準。只是為了更具象化地方便評估和討論,畢竟如果能讓客戶能理解房子貶值的原因,減少他們因為自己胡思亂想造成的恐慌,也是這些中介的職責之一。
所以日劇《賣房子的女人》中演的那樣,中介們不得不一五一十還原死者生前的所有細節,這段就不是過度的藝術加工,而是真實存在的情況。
當然需要承受心理壓力的,不僅僅是住客,還有房產中介們。
之前看過 BBC 的一個節目,講述兇宅經紀人的心路歷程。
在兇宅經紀人們看來,兇宅不只是恐懼,更多的是悲劇。
因為工作性質,早就喜歡面對生離死別的他們,比起害怕鬼魂,更難以釋懷的應該是面對死者的家屬。為了如實了解這間房子的情況,他們不得不對死者生前的情況做詳細的詢問。
即便這些問題有可能會對家屬造成二次傷害,也不得不將其調查得水落石出,為自己的工作,同樣也是對租戶負責。
為了幫助客戶消除對兇宅的不良心理體驗,一般來說都會進行大規糢的清潔和翻新工作,通常會先使用物理方法進行遺物整理和特殊清掃,用來盡量消除關於 「這裡死過人」 的聯想。
在評估房產的過程中,他們時常會看到被家屬遺忘,又因為整理被重新翻出的 「回憶」,將那些遺物交還到家屬手裡,也算是讓兇宅中介在這個如此陰間的工作中,收獲的一絲慰藉了。
在日本的兇宅中介的網站中,我們還能看到很多人表示感謝的評論。
賣家感謝中介幫他們賣出了房子,不僅如此,中介在評估過程中還讓他們想起了過去的珍貴回憶,不至於一直沉溺在痛苦之中。
買家則會感謝他們提供了 「性價比」 極高的房子,讓他們得以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得以立足。
或許這份工作帶來的,也並不完全是絕望。
03.
當然,即便 「兇宅」 其實並不會帶來那麼大的恐懼。那幹脆不要說不是最好,說了反而會讓人增加心理負擔。
抱著這種想法的你,還好沒當房產中介。
很多國家的法律,都規定了需要賣家需要如實向對方介紹房屋的情況,不可刻意隱瞞資訊。
歸根到底,在買房的時候得知房產是否是兇宅,這是屬於買家享有知情權的體現。
之前看到宿松縣人民法院,就曾在一份圍繞著兇宅的判決書上寫道:
兇宅的說法並非封建迷信,在中國民俗中趨吉避兇的傳統由來已久,有所忌諱是人之常情。人們購買房屋除了滿足居住要求以外,還要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因此房屋買賣在考量房屋的使用價值的同時,亦要從人文關懷層面考量房屋對買受人的心理舒適度的滿足程度。
想起《1818 黃金眼》有一期說,杭州小夥租房子,無意中租到了轟動全國的」 杭州殺妻碎屍案 「涉事兇宅的樓上,因為房東故意不告知,租房小夥氣憤不已。
小周認為:「房東租的是兇宅,應有告知義務,但事先並沒有告知我,應該是故意隱瞞了這個事實」。
中國相當多的司法案例也證明了,如果故意隱瞞兇宅資訊的,有可能是構成詐騙的。
當然,也並不是說只要是無神論者,就可以放心在兇宅裡生活。
有時候兇宅面臨的問題,其實不僅僅是 「妖魔鬼怪」。畢竟這世間最恐怖的就是 「人心」。
就好像網友說的那樣,某些未落網犯罪分子,其實是傾向於偶爾回到犯罪現場來偷看警方進度的,當新的租客搬入兇宅後,勢必會承擔一部分這樣的風險。
除此之外,那些出現自殺的房屋,不僅僅是當事人自己的問題,還有可能受到房屋朝向,布局的影嚮,給人徒增了心理壓力,各種因素都會潛移默化影嚮住戶的想法。如果不進行改造,確實不利於身心健康。
並不是說出現了兇宅就可以無腦購入,最好還是去實地勘查一下會比較好。
哪怕是兇宅產業發展的比較良好的日本,也其實還有百分之七十的人無法接受。
所以無論是租兇宅的都是窮鬼的偏見,還是不租兇宅就是封建迷信的老古板,都太過偏激了。尊重個人選擇才是最重要的。
04.
寫到這裡,我想起一部香港電影,叫做《維多利亞一號》。
女主為了能擁有一套能看得到大海的房子,沒日沒夜地努力工作。但她發現自己掙錢的速度永遠無法趕上房價飆升的速度。為此她奪走了患病父親的呼吸器,才靠著 200 萬保險賠償金湊夠了首付。
但是當天簽合同的時候房東卻臨時反悔,想要加價。最後精神崩潰的她提刀走進維多利亞一號,殺了 11 個人,面朝大海的豪宅變成了兇宅 —— 她終於買得起房了。
正如電影片頭說,「這是一座瘋狂的城市,想要生存,就得比它更瘋狂。」
當然,這是電影必要的藝術加工。
不過反觀現實,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改變。
曾經令人聞風喪膽的兇宅,在如今也成了無神論者們性價比極高的住宅。背後有一絲黑色幽默的氣息,卻也映射出當下年輕人的一種無奈。
就好像自從房價漲到一定程度以後,就再也沒人提啃老了。因為那些批判的人悲哀地發現,如果不啃老,自己不僅買不起房,甚至可能養不活自己。
如果經濟能力允許,我們肯定不想 「啃老 「。如果我們能追得上不斷瘋漲的房價,我們也不用在 「租金昂貴卻狹小的蝸居」 還是 「性價比高卻發生過命案的大房子」 裡做艱難抉擇了。
只好一次次把自己的標準降低,在種種條件之下不斷妥協,既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那只好慢慢去適應。
那麼堅定地相信世界上沒有鬼神,玩梗也好,苦中作樂也好,至少也算是向前邁進一步了。
哪怕這種價值觀,會被傳統文化認為是極其瘋狂的舉動也無妨,或許正如邨田沙耶香在小說《生命式》中寫的那樣,「所謂正常,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被允許的瘋狂」。
來源:為你寫一個故事 微信號:raistlin2017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