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染
紀錄片《早餐中國》裡有一句經典台詞:「 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 」一座城市的甦醒時間常常與遍布街角的早餐店同步。
包子舖半拉的門簾,漏出點點微光,香氣漫遊,暖意盈盈。忙碌的老闆們總是在寅時聞雞起舞,擼起袖子二話不說,投身於一場浩大的麵粉加工盛宴。太陽初升,一切就緒,這些早餐鋪子們,也為整座城市送上一縷縷準時準點的香氣。
一日之計在於早晨的包子
隨著城市的發展,便利店在現代人的生活疆域里大展版圖。在上班路上經過的羅森或者全家買幾個包子、茶葉蛋或便攜麵包,成為當代年輕人解決早餐的最優方式。然而每當我坐在工位上吃著羅森的咖哩牛肉包,肉是香的,皮是香的,但不知為何,總覺得,它不如我們當地小學門口的包子舖裡賣的鮮肉大包香。
直到有一天我早起晨跑,不知疲倦地跑到了離家很遠的地方,竟然在街角意外地發現了一家人流攢動的包子舖,背著書包的六七歲孩子與拄著拐杖的耄耋老人來來往往。總是行色匆匆的年輕人們,這會兒也氣定神閒地坐在小板凳上,一心一意地享受著這份難得的晨間覓食時光。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羅森的包子興許不比小時候吃過的肉包遜色,而我始終想念的,是記憶中獨屬於早餐時刻的城市煙火氣。
一
小時候對包子最深刻的記憶,是媽媽的那句:「 早點起床,不然搶不到羅記的水煎啦! 」羅記是我家樓下一家生意極好的包子舖,老闆原是山東人,異鄉創業,這包子舖一開就是十年,而他家的水煎包也富有山東利津特色:「 面細皮白僧帽裝,油滲包底呈金黃,香飄招徠行人步,油而不膩味道美。 」
紀錄片《早餐中國》
色香味俱佳,因此店裡的食客總是絡繹不絕。早上不到十點,鋪子裡的水煎包基本就賣空了,如此看來,早起才是享受珍饈美味的絕佳途徑。
每一鍋水煎包的出爐,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爭奪戰,口水四溢的餓狼食客擠在旁邊蓄勢待發,拿著撐開的塑料袋和小碟小盤翹首以盼,只等老闆開蓋的那一刻。
「 我要五個! 」
「 給我來九個! 」
「 老闆給我裝上十個! 」
此起彼伏的聲音裡,幼小的我的喊聲總是被淹沒,又或者是因為個子矮總是不被老闆瞧見,因此不論去多早,我都拿不到第一鍋水煎包的話語權。但我總安慰自己:我是小孩子嘛,嗓門不大,所以總買不到第一鍋。
紀錄片《早餐中國》
買不到第一鍋興許遺憾,但擠在水煎包的餅鐺周圍,一睹水煎包的製作歷程倒是治愈又幸福。水煎包的個頭比鍋貼大,褶口耷拉地開向一邊,餡多皮厚又鬆軟。
老闆每次都會先在平底鍋中放入少量底油,將包子生坯在鍋中排列整齊,那乖巧的模樣,如同上課時排排坐、抬起腦袋的認真小朋友,等包子底部煎出硬殼後,倒入水,使水的高度不超過包子的一半,這樣半煮半蒸。直到發麵的包子外皮變胖大,鍋中水燒乾就可以了。成熟的水煎包因為發麵的緣故,會擠在一起。起鍋鏟動煎包的時候,一顆顆圓滾滾又帶著金黃草帽的白胖子排隊下落,新鮮出爐,憨態可掬。
端詳小碟子裡剛出鍋的水煎包,周邊潔白,包底金黃,酥皮是恰到好處的薄若蟬翼,餡裡更是一個神奇的萬花筒,蔥香,肉香,有時還揉入野菜與香菇的獨有香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口感豐腴而飽滿,香味悠長。
二
但要說回記憶裡我最愛的包子,當然是專屬於甜食控的福利——流沙包。這時就不得不提廣式早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子巨頭:流沙包與叉燒包。
美食節目《宅人食堂》
早年蝸居小城,對兩大包子巨頭的想像,總是停留在對岸動畫那隻小豬仔的歌謠裡,叫麥兜的豬仔總是樂呵呵地唱起來:「 大包多整兩籠,大包多整兩籠。 」
直到近些年外出工作,腦海裡對廣式包子巨頭的幻想圖景,才真正落了地。那時剛下飛機,第一站便去到位於廣州北京路的正宗廣式茶餐廳——點都德,點了一份鳳凰流沙包和一份蜜汁叉燒包。第一次吃時,那種直觸味蕾的口感簡直驚艷四座,頓悟麥兜為什麼總要多整兩籠,還「 唔怕滯(不怕撐) 」。
流沙包香味十足,濃郁的奶甜味中,糅合著鹹蛋黃的味道,唇齒未切進芯,金黃細沙便熱氣騰騰地汨汨流出,口感飽和,分量十足。撕開白玉般的包子皮,一條金黃的流沙拖尾而出,這其中細而濃稠、蜿蜒不竭的流沙質感取決於糖、黃油和鹹蛋黃的比例。在傳統配方裡,二成鹹蛋黃、二成黃油、六成糖粉是流沙效果形成的重要密匙。流沙之質感,奶黃之色澤,香甜之滋味,總是讓愛好甜食的食客流連忘返。
更加享有盛譽的叉燒包,因餡料為特製叉燒肉而得名。民間對叉燒包的「 體型 」有經典描述:「 高身雀籠型,大肚收篤,爆口而僅微微露餡。 」與包子皮中的死面(未發酵的面皮)大軍不同,叉燒包採用發麵製作,叉燒包的發酵麵團經過改進,在包製時要捏製成雀籠形,發酵適當後,包子頂從頭部自然開裂,形似開花饅頭。
紀錄片《味道》
而叉燒包的靈魂便在於這特製的餡料,軟滑剛好的包子皮,以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片片如同指甲蓋大小,油脂均勻,味道肥美。稍微撕開,叉燒餡料傾瀉而出,滲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蒸熟以後打開整個包面,香滑有汁,甜鹹適口,一口咬下就能感受到裡面飽滿的肉香。叉燒與醬汁完美融合,肥而不膩,風味獨特,做出了入口即化的神奇口感,令人回味無窮。
三
作為一統中國南北早餐江湖的龍頭老大,包子圓頭圓腦,憨然自得,又最能撫慰人心。它彷彿一個神奇的萬花筒,把不同城市與時域下的生鮮時令,揉進一幅白面皮製成的乾坤袋之中。
有追求的食客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將中式食材進行多元組合,輔以巧思與風味,鑄就了祖國疆域裡各派各包百花齊放的繁華圖景。生煎包、小籠包、蟹黃包、灌湯包、破酥包、烤包子……這簡單的包子皮加餡料的組合,又因為面皮的發與不發,油水的區分與混合,餡料的特異與平常,外形的有褶無褶,烹飪方式的煎炸蒸煮烤,變幻出千百種風味——正所謂「 一方水土養一方包子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年歲漸長,離家越遠,我們或許越難再复刻小時候吃過的包子舖裡,那鐫刻著家鄉記憶的口感與風味。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清晨忙碌的包子舖裡暖意盈盈的煙火氣,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口感上直抵舌尖的柔軟與香甜,更是心底里蒸騰而起的溫柔與感動。
所以下次出門買早餐,別再總去便利店啦,試著發現家邊街角疙瘩裡熱氣騰騰的早餐鋪子,買上一隻圓滾滾、熱騰騰的大包子,喚醒元氣滿滿的一天。
來源 三聯美食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