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裁員求活下去!花樣賣會員被罵上熱搜,十年虧了幾百億……

愛奇藝

文 / 貓哥

新劇播出都沒打出什麼水花來,播出平台就先上了熱搜

當然並不是因為熱劇,而是因為裁員。

愛奇藝的這一次裁員力度真的算挺狠的,根據愛奇藝的年報,2020 年底的員工數是 7721 人,如果按 20%-40% 的裁員比例,大約裁員人數為 1500-3000 人左右。

爆料稱,花錢的部門是裁員重災區,除了劇集、綜藝的採購製作部門,市場、投放、渠道合作,裁員比例都在 30% 以上,用戶產品、短視頻、智能硬件、動漫、遊戲等業務部門,都有裁員的指標,有的部門被合併,有的部門整體連窩端了。

裁誰呢?

工資比較高但仍在試用期內的,裁員成本低;

總監級的中層,扁平化管理的公司不需要那麼多領導;

年齡大、司齡長、工資高的員工,每一個都踩上了雷點。

每到互聯網的裁員,都會是雞飛狗跳。

剛入職的心有不甘,人到中年,則不免為自己的房貸車貸老婆孩子擔憂,35 歲的互聯網魔咒高懸,而有些老鳥則想著主動去送人頭,高工資 + 司齡長,N+1 可以拿到不菲的補償金。

不過,裁員也不算突然,在愛奇藝發財報的時候,CEO 龔宇就已經打了預防針,「對愛奇藝來說,當下的重點是開源節流,砍掉低效率業務、項目,增加和嘗試新的貨幣化機會」。

開源節流,裁員最簡單粗暴,但也算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如果再往前看,愛奇藝從 2015-2020 年的 6 年時間裡面,虧損了 359 億,2021 年的前三季度,累計再虧損 44 億,2021 年的全年虧損,已成定局。

其實這幾年,愛奇藝風光過一陣子的,龔宇的野心是做 「中國的 Netflix」。

與港劇大本營優酷對應的,愛奇藝是韓劇大本營,一部《太陽的後裔》,就為自己賺了 500 萬的會員並帶來 1.9 億進帳,而當年 6 月,愛奇藝的 VIP 會員突破了 2000 萬。

而 3 年後,VIP 會員數已經突破 1 億了。

但是,會員越多,花活兒也就越多。

市面上,演員的身價越來越貴,製作方為演員買單,而平台為製作方買單,誰為平台買單呢?

VIP 們唄。

看那繁雜的 VIP 體系吧,一個 APP 內,三套會員系統:劇集可以開黃金 VIP,想用電視端,得開星鑽;看漫畫得開 FUN 會員,Fun 會員不能看劇;體育會員分得更細,得按項目買。

VIP 之外,還有騷操作,被稱為 「VVIP」 的超前點播,想看劇充會員,而想提前看劇,還得在交錢,這割韭菜的刀明晃晃地亮出來了;

買劇太貴,就自己拍,搞了一個迷霧劇場,前幾部的口碑不錯,但是越拍越崩,一個 「張東升」 火了,卻並沒有更多的 「張東升」 站起來;

押注韓劇,但是遭遇限韓令,《太陽的後裔》之後,韓劇在中國正規的市場裡面已經絕跡;入股不少韓國公司,投拍了不少韓劇,但是在韓國,因為植入中國商品,又被韓國人抵制了;

而在綜藝方面,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不僅捧紅了大把的 idol,還為愛奇藝賺了大數十億的贊助費,但是倒奶事件實在太惡劣,不僅讓已經進入尾聲的節目戛然而止,這個選秀市場被直接連窩端了;

人員流失更是要命,大家最熟悉的馬東,以前是首席內容官,而如今的馬東已經是米未的老闆,自己以及自製綜藝,也邁向了各個平台。

操作太騷,因為虧得太狠,虧得狠,是因為燒錢也狠。

遙想 2006 年,《武林外傳》大爆,80 集的片子,初代網絡版權賣到了 10 萬,平均 1250 元 / 集,而 2009 年,劇集的單價已經進入萬時代,諜戰劇《潛伏》、宫鬥劇《美人心計》都賣到了 1 萬 / 集,平均漲了 8 倍。

而 2010 年的爆劇《宮》已經開出了 30 萬 / 集的天價,30 倍的漲幅,而 2011 年,才是版權大戰的真正開始,「天價」 已經成為了一個最容易被打破的詞。

成片賣已經算是好的了,《攻心》還沒殺青就賣出了 2000 萬,而更狠的是《浮沉》,還沒開機,就已經鎖定了 3000 萬的價格,即便是路透價 185 萬 / 集的《宮鎖珠簾》,也是殺青和賣版權同步進行的。

想要剎車的時候,已經剎不住了:

2011 年的遺珠之憾是《甄嬛傳》,只賣出了 26 萬 / 集的單價;

2015 年的《羋月傳》時,200 萬 / 集,81 集的電視劇賣出了 1.6 億;

2018 年《如懿傳》的時候,已經飆升到 900 萬 / 集,總價 8.1 億。

影視劇這邊還沒結束,體育視頻那邊也殺瘋了。

手裡有體育版權的都成了香餑餑,騰訊拿到 NBA 直播權,5 年 5 億美元再以 5 年 15 億美元續約;樂視也是大玩家,僅一個 AFC,樂視就花了 1.1 億美元;暴風聯合光大花了 52 億買了一個手握版權的 MPS 公司;而蘇寧更是下血本,版權上花費超 100 億。

但是結果呢?

沒錢的樂視退市了,昔日獨家版權,也拱手讓人了;轉攻體育版權的 PPTV,欠費掐信號的事兒常有,順帶牽累了蘇寧;而暴風財團的 52 億打了水漂,不僅創始人馮鑫進去了,光大也因此落馬了一眾人;優愛騰的格局奠定,但也不得不承受每年高額的虧損。

基礎打好了,現在,熱劇 1000 萬 / 集的電視劇,算貴嗎?一檔綜藝賣個過億,不過分吧?想要體育視頻信號,咱還得拿美元計算了。

掉進了自己挖的坑,版權大戰的各方,無一倖免。

而現在,一場席捲全行業的大敗局陰影再次襲來。

10 多年的探索,各路模式都沒走通,卻還要面臨新挑戰。

1、商業模式探索失敗了。

熱播劇超前點播是圈錢利器,但是本身合法性存疑,網友告平台,連 「南山必勝客」 都被判賠錢了,愛奇藝當初還說,「感謝北京互聯網法院一審法庭並沒有否定我們的探索和嘗試,肯定超前點播模式本身並無不妥。」

但是在今年的 10 月 4 日,優愛騰三家還是同時取消了超前點播。

2、電影進入流媒體時代言之過早。

2020 年春節,《囧媽》線下撤檔,線上免費播映,那時就已經在討論電影的線上首映,發行方式將得到變革,但是實際上,字節系花了 6.3 億為自己的西瓜視頻,做了一個超貴的廣告。

後來,還有一部真正在騰訊和愛奇藝上映的院線電影《肥龍過江》,走得是分帳路線,但是最終成績也並不理想,製作方想得也很明白,與其冒險上線,不如票房賺一波,後續可以繼續賣版權。

3、短視頻的衝擊確實有點大。

以前看劇倍速,但是好歹還在平台框架內,但是短視頻的影視剪輯,一個注水劇,3 分鐘就可以看完全劇的高光時刻,即便一部好劇,一集講完也就 5 分鐘搞定,動輒上萬點贊。

既然短視頻能搞定需求,我何苦去高價買你的會員呢。

製片方和平台方聯合抵制,但是奈何 「春風吹又生」 啊,流量被分走相當大一部分,愛奇藝曾做了一個隨刻,想要成為 「中國的 YouTube」,但是誕生的時候就已經錯過了短視頻的紅利期,前途未卜。

而在告別人侵權的同時,自己的平台侵權事件也時有發生。

4、獨播能引流,分銷能賺錢,要流量還是要錢,其實誰也沒想好。

5、全行業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

現在對 「劣跡藝人」 的懲戒已經是大趨勢,對於平台來講,踩雷的概率就很大,版權大戰的後半場,比的是誰踩的雷少。

有踩劣跡藝人雷的,相關的影視劇、綜藝等一夜之間全部下架,甚至不是 「一番」,也難逃厄運,比如《太平公主祕史》已經下架,即便愛奇藝當年買劇花了 5000 萬,而那些昔日頂流的劇集,價格更是不低。

還有政策導向變化也讓市場存在更多不確定因素存在,比如宫鬥劇的風向變化,騰訊 8.1 億買的《如懿傳》也已經在下架之列。

各家平台的日子,都不好過。

而目前,留下來的基本都是背靠大樹,還有錢可以燒、可以虧,但是時隔十年的 「求生局」 要怎麼玩下去呢?

不能只靠裁員吧。

來源 :大貓財經(ID:caimao_shuangquan)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