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了三場鄉村婚禮。
在人們的印象中,婚禮總是熱鬧的,大概越熱鬧越好。
記錄下親朋好友喜悅的那一刻 —— 抱著這樣的初衷,攝影師雷寶珠拍下了三個鄉村女孩的婚禮。
而她也看見,風光之外,新娘們的神色偶有疲憊。對她們來說,婚禮也是奔波、喧鬧、一些犧牲掉的浪漫構想。
透過這些細微的觀察,雷寶珠發現了許多超越婚禮儀式的事,它們更龐大,像歷史。
你會接受
比自己矮的男生嗎
麗梅來自廣西農村,是家裡唯一的大學生,畢業後去深圳工作過兩年,她心中的理想型是事業有成的西裝男士。
2016年,我收到麗梅的結婚請帖,新郎是她的高中同學小楊。
大學時期的麗梅和小楊。
8年前,小楊每天都瀏覽麗梅的QQ空間,於是麗梅設了訪問限制。小楊打電話追問,麗梅倍感煩惱。
她不喜歡小楊,他的窮追不捨成了一種困擾。
我問麗梅為何不接受他,她反問我,你會接受一個比自己矮又不帥的男生嗎?
她的家人也覺得小楊配不上她。我一直覺得他們沒有可能,直到收到請柬。
2016年冬天,二人結婚。麗梅邀請了表妹,還有要好的高中及大學同學當伴娘。
我問麗梅為什麼不再等等,說不定還會遇到更合適的人。
28歲的麗梅說,她年紀到了,而且已懷孕兩個月。我這才知道他們同居過,那是畢業后第二年的事。
婚禮上堵門的伴娘團。
婚禮當天,一切都按流程順利進行,總體上,氛圍是喜慶的。
除了麗梅的幾句埋怨。
去酒店接新娘時,小楊被攔在門外,要從門縫塞紅包。一個紅包里是100塊,麗梅嘟囔著嫌少,好幾個紅包遞進來,麗梅才同意小楊進門。
我不知道麗梅為什麼接受了小楊,只是在小楊的眼神中,清楚地看到了他對麗梅的愛和呵護。
給足紅包的新郎終於進門,在新娘面前單膝跪地,依次遞上戒指、項鏈和鮮花。
小楊進門前,伴娘們將新娘的鞋子藏好,找不到鞋,新娘就不能跟小楊走。
小楊找了半天。
藏鞋、找鞋、給新娘穿鞋,早先為敬畏神明的習俗,現已成為婚禮過程中的娛樂環節。
穿好鞋,新娘上了婚車。40分鐘 —— 這是從市內酒店到夫家村莊需要的時間。
遙遙親友早已到達,酒席也已備好。新郎家張燈結綵,廳堂桌子上擺著酒水肉食、油燈、香案。
香案上一對碩大紅燭,牆上新貼的對聯寫著珠聯璧合、永結同心。
進廳堂,新人要先把香案上的紅燭重新插入燭台,再鞠躬祭拜。
紅,是婚禮的基調。新房裡的床褥簾被都是嶄新的,大紅香粉,一團喜氣。
房間里早早擺好傳統婚慶吉物:剪刀、圓鏡、木尺、錢幣、米花。寓意幸福圓滿、天長地久。
尺,婚姻中衡量幸福的標準,百子千孫,幸福長流。鏡,圓滿,對婚姻生活甜蜜美滿的祝願。剪刀,服裝剪裁之用,婚後生活滿是綾羅綢緞,共享榮華富貴。
麗梅和小楊的婚禮幾乎沒有鬧洞房的環節。
也會有年輕人也會跟入新房圍觀,但麗梅只是休息、打扮、發喜糖。
圍觀群眾想看新人接吻,害羞的新人只是握了握手。
拜完堂,回到房間,麗梅有些激動,伴娘擦去她的眼淚,並幫她補妝。
麗梅休息一陣,便換下行動不便的西式白色婚紗,改穿中式紅色禮服。
匆匆吃幾口飯,新人開始挨桌敬酒。有許多人在等著他們。
敬酒的麗梅和小楊。
如今,麗梅和小楊依然住在村裡。小楊掙錢養家,維護愛情,麗梅在村委會做基層工作,二人買了車,兒子也快上幼兒園了。
麗梅的朋友圈不常更新,內容包括鄉村日常、幾張自拍、和兒子的照片。
我們偶爾電話聯繫,麗梅說自己最近在備考公務員,很少提起婚後的生活。
喜宴結束。夜色中,新人在家門口送客。
喜宴上,來了許多陌生人
小張是我的一個遠方親戚。
他在鎮上的派出所上班,李娟在派出所旁邊的快遞網點工作。小張熱心,偶爾幫李娟卸點貨干點活,兩人慢慢熟識起來。
相處一段時間后,他們決定結婚。
彩紙花炮中,新人小張和李娟進入屋內。
廣西農村的婚禮都大同小異,多是自家擺酒席,請一大群人。他們可能互不相識,也不說話,只是一起吃一頓飯。
婚禮的幾十桌酒宴,都是自家置辦。
他們請親友和鄰居作廚師,提前好幾天就著手準備,採購食材,殺豬宰羊。
婚禮當天,烹飪布席。
正準備飯菜的親友。
小張家請來的廚師團隊。婚禮結束后,主人家會給每位廚師派紅包,內有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每家酒席都有雞鴨、扣肉、叉燒、紅雞蛋,是用大鍋灶親手燒出來的,很香。
小張的婚禮布了 40 台酒席,空間不夠,屋前空地也用來擺桌吃飯。
開宴前,紅桌布鋪展。
進屋前,要燃放鞭炮。農村婚禮上,鞭炮必不可少,放得越多、越響,就越能帶來好運。
小張的婚禮也是自己布置的。
新娘李娟在網上買了一連串的手工喜字和小燈籠,拉著表妹布置婚房。
過去的裝飾,是娘家女性親眷一針一線做出來的,現在這份工交給了專門的工廠。
新人的婚紗照已立在門前,伴郎伴娘端著香煙茶糖,迎接客人。
婚禮上收禮錢的人。農村的隨禮沒有城裡的高,但積少成多。禮錢不是白收的,未來要再用隨禮的方式還回去。
傳統的鄉村婚禮,正在逐漸消失。
農村的新人也更喜歡西式婚禮,因為它時髦。舞台上燈影流彩,音樂奏起,新人款款登場。羅馬柱、婚紗照,是現代和浪漫的證明。
她們對西式婚禮的設想,最終會體現為中西結合。
新娘們穿著白婚紗,要跨的還是炭火盆。
拜堂時,小張家請了道公做法祈福。道公抱著雞,念念有詞。
婚宴結束,新郎小楊在廳堂桌角燒紙錢,祈求祖先保佑新人平安幸福。這種婚禮習俗較罕見,但在廣西農村仍然有所保留。
「我其實不太想擺酒」
姐姐和姐夫結婚登記的時候,沒有辦婚禮。
大學時他們相識,一起在南方讀書。姐夫是河南人,大學畢業后,研究生又考回北方。
距離太遠,姐姐本不想繼續,姐夫為了保住這段感情,研究生才讀了一年,就到南方找工作,似乎還因此給大學賠了一筆違約金。
家裡人都不太同意這門親事。男方的家庭條件不如姐姐,但姐姐覺得,她再不會遇到這麼情投意合的對象了。
大家帶著惋惜的目光,看著姐姐嫁給姐夫。
姐夫給姐姐戴胸花。
他們在廣西小城工作、生活,也有了一個兒子。
姐姐依然不想擺酒席。在她看來,結婚只是兩家人的事,沒必要宴請幾乎陌生的村民。何況婚禮的花銷比收到的禮錢還多,不如拿去置辦傢具。
最終,兩人拗不過要面子的長輩。
2017年春節,姐姐隨姐夫到男方老家過年,順便在河南舉行了一場風光的婚禮。幾乎全由長輩操辦。
正席前夜,姐夫家專門請了歌舞表演團來助興。現場觀眾不多,有點冷清,有小孩爬上舞台玩。
新郎家門前立著氣球拱門和獅子,掛了紅燈籠,燃放鞭炮,宣揚喜事。
婚禮當天早上,太陽還沒升起,姐姐就到鎮上的梳妝店化新娘妝、穿婚紗,等待新郎來迎接。
不論南方北方,接親都是一樣的。只是在河南,越早接到新娘,福氣越大。
回到家,婚車停在家門前,幾個男童舉著農具和火把繞著婚車走,以求多生男孩、人丁興旺。
新郎家請了婚慶公司來布景,現場有歐洲風情的羅馬柱、紗簾、花藝裝置。
中式香案上插著香和大蔥,寓意從青蔥到白頭。
直到婚禮結束,姐姐依然沒有太多感覺。
過完年,姐姐和姐夫回到廣西小城,繼續工作和生活。每逢春節,他們仍會去河南過年。酒席上的親友,大多已不再聯繫。
姐姐說,去拜年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收紅包。夫家父母遠在河南,娘家父母尚未退休,這三年,姐姐一直在家照顧孩子。
新娘進門,拜雙親時,司儀主持新娘改口喊「爸」「媽」。
孩子漸漸長大,姐姐開始準備找工作。姐夫也沒有像她父母揣測的那樣,拋妻棄子,跑回河南去。
姐姐的婚後生活看起來不錯。
無論怎樣,她都會看起來過得不錯,姐姐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
旅經貴州冊亨縣的晚上,我遇到了遊街的新人。
新郎外穿著一套紅色女士內衣,戴著頭盔,拉著木車。木車上坐著新娘。他們時不時停下,和隨行的親友互扔生雞蛋。
第一次看到這樣俏皮鮮活的婚禮場景,我忍不住跟著他們走了一段路。
如今,在路上看到陌生人的婚禮,我總會停下來拍照,盛裝打扮的新人們臉上洋溢著喜悅。
那是一個飽含祝福的時刻,將兩條生命的繩索打了個結,形容圓滿。而其前其後的日子,原來是要一點一點過下去的每一天。
圖文 雷寶珠 | 編輯 曹子晗
本文轉載自:看客inSight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