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小戎
廣西人覃某兩歲時被拐賣到廣東佛山,終於見到了分別了整整30年的父母兄妹。網上有傳言說,覃某因為喜歡吃辣椒和螺螄粉,與居住地佛山飲食不同而懷疑自己的身世。但柳州警方否認了這一說法。
這個傳言是弱軟化這件事的悲劇性吧。口味是不是天生的?如果一個小朋友發現自己很愛吃漢堡、薯條,那他會不會是個美國人?愛吃豬肘子大概是個德國人?每個民族、每個地方都有一定的飲食習慣。英國遊記作家莫里斯說: 「 意大利人吃得最富感官刺激。英國人吃得最不健康。西班牙人吃得最有節制。斯堪的納維亞人吃得最挑剔。希臘人吃得最單調。比利時人吃得最難消化。法國人吃得最做作。德國人吃得最多。 」但這種飲食習慣代代相傳大部分靠的是環境和文化,而不是基因。
2017年,我做過一次基因檢測,結果中可以查看祖源分析、運動基因、營養代謝、健康風險、遺傳特徵、心理特質等。我是99.95%的北方漢族,其他遺傳特徵有:喝酒會臉紅,患型糖尿病的可能3.28倍,乳糖代謝能力弱、咖啡因代謝能力弱、酒精代謝能力中等,維生素E營養需求稍高。至於我愛吃燒餅、羊肉湯、水煎包、煮蠶豆、青椒肉絲麵,這基本上都是生活經歷造成的。從中原到上海上學,也愛上了油燜筍、響油鱔絲、糖醋排骨。
基因檢測報告說,我對苦味不敏感、吸煙不容易上癮,空腹血糖水平較高,見光打噴嚏的機率正常,絕對音準能力不明顯,深度睡眠時間較短。運動方面,腰椎間盤受傷風險較低,運動積極性高,爆發力、耐力較強。沒有說會不會喜歡吃辣、臭豆腐。
三聯書店新知文庫中有一本英國科普作家比·威爾遜寫的《第一口:飲食習慣的真相》,作者分析了每個人如何決定自己喜歡吃些什麼,吃的偏好是天生的,還是由家庭、文化、地緣因素、情緒決定的。她說,飲食習慣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習得的。 「 人的一生都是從喝奶開始的。斷奶後,是選擇決定了飲食習慣。人類跟只吃小白蟻的食蟻獸不同,我們沒有多少能依賴的天性。如果飲食習慣是通過學習培養起來的,那麼這些習慣就可以重新培養。作為雜食動物,我們非常善於改變飲食方式、適應不同環境。如果你一出生就被遙遠國度裡一個偏遠山村的一對夫婦收養,你的口味一定會跟現在大不相同。 」
我們的飲食偏好是會隨著生活環境而變化的。 「 調整飲食是完全能實現的,而我們也確實一直在調整。如若不然,食品公司每年推出新產品就都是在浪費錢。柏林牆倒塌後,東德和西德的家庭主婦們幾十年來第一次吃到對方的食物,東德的主婦們喜歡上了西德的乳酪,西德的主婦們喜歡上了東德的香草味威化餅乾。 」
我們的一些飲食偏好很頑固,讓我們以為它們是天生的。 「 口味是我們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很容易認為口味很大程度上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是一種像命運那樣必須得接受的東西。飲食習慣跟遺傳有些關係。由於遺傳的原因,有的人會對一些味道更敏感,特別是苦味,而有的人卻感覺不出這些味道。 」比如有30%的人無法感知到松露中的香味。有一些人對香菜的味道非常敏感,不覺得香菜有清新的草本味道,而是覺得有股噁心的肥皂味。所有嬰兒都有點害怕苦味,但我們能學習愛上苦味的東西。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兩種飲料是咖啡和啤酒,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我們的食慾、進食速度、享受食物的程度也可能是天生的。但總體來說,口味具有遺傳學的證據非常有限,最多只有大概20%的飲食偏好是遺傳的。 「 父母和孩子在食物喜好上的相似度並沒有夫妻之間的強。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愛吃什麼,你可以問他從哪裡來,而不是他有什麼樣的基因。孩子們是有什麼就吃什麼,進而喜歡上吃的這些食物。遺傳基因會影響我們愛吃什麼、吃的方式,甚至愛吃的程度,但基因遠沒有學習飲食的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大。我們對食物的好惡更多是由習性而不是本性決定的。 」
有的人是吃貨,喜歡探索各種美食,而不少人會害怕新的食物、奇怪的食物,甚至只是氣味有點不對的食物,四分之一的成年人都存在嚴重的新奇恐懼症。小孩如果不愛吃蔬菜,要從小就去扭轉, 「 培養食物喜好的關鍵時期是1歲到3歲,但這也剛好是孩子最不願意嘗試新東西的階段。這可能是人類在野外覓食、防止中毒而進化出來的一種安全機制。要消除這一症狀,秩序給孩子多次餵食,直到讓他明白吃了不會有任何不良後果,通常要多達15次才有效果。 」
來源 貝書單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