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是寫錯一筆,被老師罰抄一頁。
這時的你,會不會看著課本上的「通假字」忿忿不平,心想:哎呀,怎麼這位先生寫的錯別字就是「通假字」呢?難道古代就沒有錯別字嗎?
當然不是,古代人寫錯別字也是家常便飯。事實上,很多傳世書法作品中,也常有錯別字出現。
廣義上講,古代錯別字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為了避諱不得不寫錯的字、為了炫技特意寫錯的字、純粹粗心寫錯的字。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瞻仰」一下古代的錯別字吧!不是不會,為了避諱
避諱,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封建禮儀。
對皇帝或者長輩的名不能直呼,不能直接寫出,需要避開,書寫時有的改同義、有的改同音、有的缺筆。
這就產生了一類特殊的錯別字——避諱字。
書寫者並非不會寫,而是為了遵循避諱禮特意寫錯。
譬如,《紅樓夢》中林黛玉寫「敏」字省略最後一筆,就是為了避諱母親的名。
在許多傳世的書法作品中,都能見到避諱字的身影。
如《蘭亭序》中的「攬」是王羲之為避曾祖「王覽」諱而加了偏旁。唐 馮承素行書摹蘭亭序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柳公權楷書《大唐回元觀鐘樓銘》中的「世」缺筆,是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出自唐柳公權楷書《大唐回元觀鐘樓銘》
歐陽詢的行書《千字文》中有一個「淵」字,今天看來,絕對是「缺斤少兩」的錯別字。
但其實,歐陽詢並非忘了「淵」字怎麼寫,而是刻意做了缺筆處理,以此避諱唐高宗李淵的名諱。
被譽為大唐第一行書的《文賦》中也有「淵」字。
好家夥,直接省略右邊的「丿米丨」,只保留了偏旁。唐 歐陽詢 千字文卷(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唐 陸柬之 《文賦》(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即便是皇帝本人,在書寫時也要遵循避諱原則。
宋高宗趙構的《養生論》中有一缺兩橫的「桓」字,是為了避其兄趙桓(宋欽宗)諱。宋 趙構 《真草書養生論卷》(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寫的不是錯別字,是藝術修養
唐朝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中「執」字「丸」部中多出一點。北宋米芾的《閏月帖》中「孰」字「丸」部中多出一點。
這麼巧?兩位大書法家都把「丸」弄錯了嗎?
如果追溯「執」與「熟」的的字源,就會發現:《說文解字》中,這兩字中的「丸」都是「丮」字旁,而「丮」是「執」字的本字。
「丸」部加點其實是仿古的寫法,兩位書法家是特意多寫了一點。執的字源字形
熟的字源字形
書法家為追尋藝術美特意不寫正規字的情形並不少見。
明末清初,在「尚奇」觀念的影嚮下,許多書法家熱衷於寫冷僻的異體字,以此滿足炫古之心。
譬如,傅山在《嗇廬妙翰》一個作品中把「於」字寫成了三種我們認不出的樣子。傅山 《嗇廬妙翰》 (局部) 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藏
王鐸在《王維五言詩》中將「草」 寫成「屮」,在《李成小寒林圖跋》中將「秋」寫成「龝」。左:清 王鐸 《楷書王維詩卷》(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右:清 王鐸 《李成小寒林圖跋》(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沒甚麼好解釋的,就是寫錯了
在這一板塊,讓我們有請蘇軾蘇大才子,並把錯別字大王的榮譽稱號頒發給他。
他在《赤壁賦》中,把「淩萬頃之茫然」的「淩」寫成了「陵」,把「登」的「癶」寫成了「祭」的上部,給「遨」字多加了一橫。宋 蘇軾 《前赤壁賦》(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帶「癶」的字,他大都寫成了「祭」的上部。左:戲鴻堂法帖
中:三希堂法帖
右:劉園集帖
《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賦》中的「遨」、「熬」、「螯」也都多了一橫。宋 蘇軾 《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賦》(局部) 吉林省博物館藏
同時,他還慣於將繁體「體」字的右半邊寫成「身」。左:停雲館法帖
中:劉園集帖
右:戲鴻堂法帖
《新歲展慶帖》中,「試令依樣造看」中的「樣」奇奇怪怪,像「樣」又似「樸」。左:蘇軾寫的樣
右:其他人寫的樣(圖源「以觀書法」APP截圖)宋 蘇軾《新歲展慶貼》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也可以和蘇軾battle一下。
《倪寬贊》中,「奮」下「田」寫成了「臼」;「舊」下「日」成了「田」。唐 褚遂良 《倪寬贊》(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藏
《陰符經》中,「瞽」字左上成了「幸」;私」字「厶」成了「麼」;「故」字右部成了「久」;「殺」字多了一個「×」。唐 褚遂良 《大字陰符經》(局部)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
上述的錯別字由於各種原因理直氣壯地留在了世上,然而大部分的錯別字就沒那麼幸運了。
當不被祝福的錯字產生,古代書寫者會採取甚麼樣的方式抹殺它們呢?
在簡牘書寫的時代,寫錯字可以直接用削刀把墨跡削掉。削刀就是當時的橡皮擦,讀書人人手一個。戰國銅削 浙江省博物館藏
戰國龍紋玉削刀 浙江省博物館藏
開始用紙張寫字之後,削刀不便再使用。寫錯字最簡單粗暴的做法,就成了用毛筆直接塗掉。許多傳世的書法作品中都能見到塗抹的痕跡。唐 顏真卿《祭姪文稿》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更講究的法子是使用「塗改液」。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大力安利「雌黃」塗改液,說使用「雌黃」既能遮蓋錯字,又能很久不脫落,遠優於「刮洗」、「紙貼」及「粉塗」等法。
館閣新書淨本有誤書處,以雌黃塗之。嘗校改字之法,刮洗則傷紙,紙貼之又易脫;粉塗則字不沒,塗數遍方能漫滅。唯雌黃一漫則滅,仍久而不脫。古人謂之鉛黃,蓋用之有素矣。
現代的塗改液多為白色,因為現代紙張是白色。而古代用雌黃做塗改液,則是因為古代流行的紙多用黃檗染過,用黃色的雌黃遮蓋更為合適。
至於沈括所提到的「粉塗」法,在《古今祕苑》中也有記載。
據載,要把「蔓荊子、龍骨、南粉、百草露、鳥屎」等研成粉末,使用時先將錯字用水滴濕,然後將這粉末放在字跡上,字就會消失。
這種粉末的原料令人迷惑不說,還被沈括吐槽「塗數遍方能漫滅」,肯定沒有雌黃好用。
參考資料:
趙玉浩.晚明書法實踐中的「尚奇」觀念研究[C].廣西師範大學,2020.
徐邦達.書法作品中的避諱字[J].中國書畫,2011,(03):72.
楊亞博.褚遂良書法作品考辨及書風探析[C].陝西師範大學,2017.
黃才庚.我國古代文書避諱初探[J].浙江檔案, 1986(07):23-25.
王琪.王鐸書法中的異體字現象[D].中央美術學院, 2017.
《碑帖中的缺筆字是怎麼回事?》
《山西博物院年末大展來襲!看傅山一生書法如何使用「異體字」》原標題:《這篇錯別字很多,大家忍一下》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