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今天意義的電,那「電」字在古代有什麼含義

古代

今天意義的「電」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直至晚清時期的1879年,上海租界出現了中國第一個電燈。又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等普通家用電器才走入中國尋常百姓的家裡。上世紀90年代以後,電腦和手機等信息化工具和移動通信工具在普通百姓家裡日益普及,工業革命的重要產物——電直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然而,古代沒有今天意義的電,但「電」這個漢字卻在中國古代就出現了。那麼,在沒有工業革命產物——電能的古代,「電」字到底有哪些含義呢?

「電」字的演變和古代本意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歷史學界發現的最早文字,甲骨文的出現讓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商朝歷史(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1046年)得到了全面證實。

然而,今天的人們或許想不到,「電」這個字,竟然和甲骨文密切相關。在商朝的甲骨文中,「電」的本字是申字,「電」在甲骨文裡面的模樣,很像天上的雷電閃電在四方伸展的樣子。根據甲骨文的「像形解釋」,「電」這個字在古代的最早含義很可能指的是雷電,換句話說,「電」這個字和「日」「月」等古代像形文字一起,構成了中國古代人對自然現象的最早認識。

到了周朝的「金文」,以及秦朝的「小篆」「隸書」等字體,「電」字就從甲骨文裡類似天上閃電像四方伸展的樣子變成了繁體字「電」。

中國漢字屬於表意文字,人們看字形就能大致知道漢字所要表明的意思。這一點在繁體字「電」中也有體現。「電」為上下結構的字,上面是雨字頭,底下是電字底,這種字形就表明:「電」(雷電)是和下雨有關的自然現象。

所以,通過對「電」(電)字的古代演變的分析和解讀,我們就能看出:電在古代的本意就是閃電的意思。

從《說文》等古代書籍當中,我們也能找到古代「電」字的準確含義:《說文》一書就曾明確記載:電(電)——陰陽激耀也,從雨,從申。《五經通義》一書明確記載:電,電光也。

古代人如何記錄「電」(電)

那麼,古代人是如何記錄「電」(電)呢?根據現有的文獻和資料,古代人記錄「電」(電)主要分成以下幾類:

第一,對「電」(電)字的客觀記錄和解釋,這一點可以從《說文》等古代典籍中找到答案。

第二,對雷電現象的客觀描述,這一點在歷代的官方史書中都有相應的記載。

第三,對雷電災害現象的描述。

記載雷電災害現象的,有以下歷史資料能夠證明:

1.《晉書》中記載,晉朝的長安城「大風震電,壞屋殺人。」

晉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短暫同一時期,西晉建立的時間為公元266年。西晉雖然定都洛陽,但長安在西晉時期也是相當重要的城市,而《晉書》中記載的長安城就曾遭遇「大風震電,壞屋殺人」的災害,其翻譯過來的大意就是:狂風怒吼,電閃雷鳴。颳起的大風導致房屋坍塌,閃電點燃了房屋,導致房屋中居住的人不幸喪命。

2.《宋史》中記載,海州地區的地方官梁彥超就曾被雷電打傷。

除了《晉書》和《宋史》的記載,記錄南北朝和明朝的史書也出現了和雷電災害的有關記載。比如,在南北朝時期,雷電形成的大火就焚毀了南昌地區的3000多個房屋。

雷電對國家造成的災害傷亡是極其巨大的,在古代,由於缺少足夠的避雷設施,古代皇宮被雷電擊中的事情是時有發生的。

比如,在公元1643年,明朝的太廟被雷電襲擊。在古代「家天下」的觀念中,太廟就是一個國家核心權力的象徵,也是皇權傳遞的標誌,更是後世皇帝對先帝的尊重。太廟被雷電襲擊,這意味著什麼呢?在「天人感應」觀念根深蒂固的古代,君臣確實不敢把這件事想下去。巧合的是,就在明朝太廟被雷電襲擊的第二年——公元1644年,歷時276年的大明帝國在農民起義和清軍入關的聯合打擊下轟然倒塌,而1643年的雷電襲擊或許就是明朝走向最後結局的預兆。

大明帝國的太廟都能遭到雷電的襲擊,民間簡單很多的房屋,其抗雷電襲擊的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弘治皇帝朱佑樘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帝王,他在位18年間選賢舉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掃朝廷的「頹廢負能量」,將明帝國帶入又一個中興時期。然而,就在朱佑樘為了明帝國強大勵精圖治的關鍵時刻,明帝國的貴州省出現了雷電災害,雷電擊損了貴州省田間的禾苗,在客觀上給當地民眾的莊稼收成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元朝時期,今天北京市萬安寺的大火,就是雷電災害導致的。根據史書記載,元朝皇帝得知萬安寺大火這件事情後竟然哭了起來。

雷電給國家和民眾帶來了巨大的災害,而古人對「雷電」的敬畏也是可想而知的。一系列神話傳說的記載也能體現出古人對雷電的敬畏之心。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地理書籍《山海經》就記錄了專門「發明」雷電的「大神」雷澤,到了後來的神話傳說中,又出現了「雷公電母」的傳說。在古典小說《西遊記》章節中,雷公電母就曾幫助孫悟空大戰青牛精(太上老君的坐騎)。在古代勞動人民的印象中,雷公能辨別人間善惡,主持人間正義,打擊貪官污吏。

從科學角度解釋「電」

除了從神話的角度解釋雷電,一些古代哲學家和科學家還從科學的角度試圖解釋雷電現象。比如,《莊子》一書就曾解釋「摩擦起電」的自然現象,漢朝的哲學家王充就曾在《論衡》中解釋雷電現象的起源是:夏季陽光的高強度照射產生了雷電。為了印證自己的觀點,王充還做了科學實驗——將水澆在正在煉鐵的火上,整個火苗出現了和天上雷電類似的現象。除了王充和莊子,著名數學家祖沖之、南宋的思想家朱熹也都從不同的角度,科學合理的解釋雷電現象。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就能看出,雖然古代沒有今天意義的電,但古代人通過小小的「電」字對雷電這一自然現象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認知。到了近代,隨著自然科學的快速發展,人們終於更加深入的知曉雷電現象發生的真實原因。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說文解字》 許慎 東漢

【2】《天人合一:中國古代科技簡史》 由《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編委會編制

來源:歷史大學堂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