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鬼君
最早講酒鬼大概是魏晉時期。 《搜神記》裡面有一則故事,說漢代的時候,一個富人家姓池,他們家開酒廠做酒。有天三個樣子長得很怪的客人過來,拿著飯碗說我們要找酒喝。這三個人的樣子很嚇人,池家人就給了他們酒,然後他們就離開了。過了一陣子,有鄉親來說,這三個人喝醉了,在樹林裡變成三隻鬼,「 見三鬼酣醉於林中」。 《搜神記》裡最初講到的「 酒鬼」,確實是鬼,但和人其實沒有太大差異,就是樣子長得有點難看而已。
到唐宋以後,關於酒鬼喝酒的故事,就不像《搜神記》裡面講的這麼簡單了,鬼具有的一些特點逐漸顯示出來。
《酉陽雜俎》裡有一個關於鬼喝酒的故事。洛陽有一惡少李和子,性情殘忍,經常在大街上抓貓狗吃。有天在街上碰到兩個陰差,跟他講,我們要帶你到陰間去,你的命數已經到了。這李和子開始還不相信,說你們明明就是人,騙我幹什麼呢?這兩個陰差就從包裡拿出了證書, 書上寫了李和子的名字,而且說有460頭死的貓和狗在陰間告狀。
李和子這下有點怕了,說稍微晚一點點,我請你們喝酒,喝酒好商量。那兩個陰差把酒喝了,說酒還是不錯的,我們準備多給你三年的命,你給我們燒40萬的紙錢,李和子覺得沒有問題,燒40萬紙錢可以有三年命,當然很划算了。然後他就跟兩個陰差告別了,告別之後他再回來看,陰差喝過的酒是什麼樣呢? 「 嘗之,味如水矣,冷复冰齒。」。也就是說鬼喝酒,並沒有喝實質性的酒,只是把酒氣全部吸掉了。酒給鬼喝過之後,已經沒有酒味了。而這麼冷是證明什麼?鬼是陰氣所成。
實際上那個時候大家已經意識到鬼是陰的,這就涉及到鬼的形質問題。還有一個故事也講到,陰間的酒能喝醉人,活人喝了陰間的酒也會喝醉。在唐代有一個叫李尋的,他住在一個別墅裡面,家裡的人都很信鬼神,所以每次要喝酒的時候就要灑一點在地上說給鬼喝。
李尋不信鬼,每次看到有人要倒酒灑在地上祭祀鬼神,他都要阻止。結果鬼就來找他報復了。有天他頭疼躺在床上,幾個鬼就摁住李尋,往他嘴裡灌了兩壺酒,把他灌得七葷八素,醉了好幾天才醒過來。整個過程沒有任何人看得到。不過,雖然大家看不到鬼的樣子也看不到酒,酒氣還是存在,而且酒氣是可以在不同的空間流轉的。
到了清代以後,酒對鬼的影響就更大了。在袁枚的《子不語》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都有關於酒鬼的故事,而且是鬼喝了酒以後變化很大的故事。
《子不語》裡有一個故事很有意思,叫鬼差貪酒。杭州有個秀才袁觀瀾,40歲了還沒結婚,他和鄰居家一個年輕女郎好上了,女方父親嫌棄他窮,不想把女兒嫁給他。這個女的後來也因為沒法嫁給袁秀才,生病死掉了。
袁秀才很難過。晚上拿了酒去祭奠她,在院子裡一個人喝悶酒。忽然發現牆角有一個人蓬頭亂發,手裡拿了根繩子,好像牽了什麼東西,盯著酒看。袁秀才以為是哪裡來的差役,就問他,你也想喝一點酒嗎?那人點了點頭,秀才便給他倒了一杯酒,結果那個人拿著酒嗅而不飲。袁秀才問,你是不是嫌這個酒有點涼,我幫你熱一熱怎麼樣?那個人很高興地點點頭,袁秀才就熱了一杯給這人喝,結果這人還是只聞不喝,每聞一下臉就紅一點,而且嘴巴越張越大,不能合起來了。這其實就是我們凡人喝醉酒的狀態,醉酒以後越喝臉越紅,而且不太說得出話了。
這個袁秀才也是好事,直接就把這個酒倒進那人嘴裡,每倒一點,這個人就縮小一點,一整壺酒倒下去以後,這人縮得像個小嬰兒一樣了,痴迷不動。最後袁秀才把這個「 人」牽著的繩子拿過來一看,那端居然繫著鄰居女郎的魂魄,他馬上把繩子解開,那女郎於是便復活了。這個故事實際上講的是一個索命的陰差,貪杯喝酒後自己遭起了,完全沒有辦法再執行陰差的任務了,而那個鄰居女郎的魂魄沒有被陰差抓走,於是又活過來了。
這個故事描述了酒對鬼的影響,以及鬼喝酒之後形態的變化,講得非常清楚。冷的酒和鬼都是陰的,所以鬼嗅而不飲,但它聞的時候其實已經把酒氣吸進去了。如果鬼喝了熱酒,酒的效力就過於強大,鬼的身形會不斷縮小,鬼氣於是也不斷發散。
在《閱微草堂筆記》的一個故事裡,對酒和酒鬼的描述就更加形象了。有一個姓許的屠夫,工作完了以後,挑著兩擔酒走夜路回家,累了就躺在在大樹底下休息。路比較偏僻,當時月亮很好,他在休息的時候,突然發現前面墳墓裡跳出一隻鬼,樣子非常嚇人,於是他把兩壇酒放在路邊,自己拿了扁擔躲在樹後面。
鬼跳過來以後,看到那兩壇酒,大喜過望,馬上把酒壇子上面的封皮打開大喝特喝。沒一會兒就把一壇酒全喝光了,它又準備開第二壇酒,但是剛剛打開封皮,酒勁上來就醉倒在地。
屠夫跑出來一看,一壇子酒已經被喝光了,心裡很氣,拿起扁擔就狠狠的揍鬼。但是打的時候突然發現有點奇怪,鬼像虛的一樣,打了很多下,鬼就像氣一樣的慢慢散開了。 「 其煙平鋪地面,漸散漸開,痕如淡墨,如輕穀,漸愈散愈薄,以至於無。蓋已澌滅矣。」也就是說,鬼已經被他打死了,而且死的方式很特別,就像氣消散了一樣。
這個故事有一個很好的解釋,說鬼是人之餘氣,人死了以後,氣沒有馬上消散掉,所以鬼就是人餘下來的氣,慢慢地消散。所以說鬼總是會死的,只不過消散得比較慢。
我們見過的都是近一兩百年的鬼,很久以前的鬼為什麼見不到?因為那些氣全部消散掉了。這裡的氣其實是指物理意義上的氣,宋明理學家講的氣不是物理意義上的氣。但是大家都覺得朱熹和二程講得好,就是物理意義上的氣,這樣我們可以很好的解釋鬼的生死流轉,就像氣消散掉一樣。
所以在清代的時候,古人對鬼的認識已經基本上到了物理的氣的極端階段了,而且他們很善於熟練地運用這種認識。從另一個角度講,他們用傳統的宋明理學來解釋鬼魂觀,到盡頭也只有這一步,也就是用物理的氣來解釋鬼。換言之,古人對鬼的認識,到了清末也還是停留在氣的聚散階段。
來源 默存格物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