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鍋蓋斯基
一年前,朵朵被診斷為性早熟。
按照當地一家三甲醫院醫生的說法,她現在10歲,身高144cm,如果不進行幹預,只能長到153cm。
為了打生長激素,朵朵媽媽一周內跑了當地三家三甲醫院。
三次診療過程簡單迅速,無一例外建議朵朵盡快打生長激素針。
打針一年後,朵朵媽媽又帶朵朵到了外地一家三甲醫院,診斷結果卻是朵朵並沒有達到性早熟的標準,不需要打針。
然而性激素抑制針,朵朵已經打了一年,不可能停針了,只能繼續打下去。
而且抑制針抑制住了發育,現在還要配上生長激素針,否則之前的針全部白打。
還能有甚麼辦法?針還得繼續打,而且是「雙打」。
2019年暑假,戲精斯基帶他兒子去測骨齡,據說還是省內比較有名的專家。
專家看了骨齡說,要打針。
戲精斯基默默算了一筆賬,走了。現在,他兒子小學畢業,已經超過170cm。
要是當初那針打下去了,戲精斯基寧可相信是藥幹的,也不願意相信自家基因可以如此優秀。
不然幾十萬的支出怎麼解釋?
戲精斯基說,這年頭,打這玩意的太多了。
一
斯基見識少,還以為這玩意只有特殊兒童才用得上。
斯基孤陋寡聞也就算了,但美帝的思維這麼跟不上趟,斯基就有點瞧不上了。
2003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才批準讓身材異常矮小但身體健康的兒童打「增高針」。
異常!異常!異常!
重要的內容重複三遍。
他們還同時警告,這種針只適用於美國兒童中占1.2%比例的最矮的那些人,而不是那些想長得更高的正常兒童。
不食人間煙火的美帝,哪裡懂得中國家長的焦慮。
只有中國人才懂中國人。
戲精斯基帶著兒子去看醫生的時候,醫生就來了句「為甚麼不早點來?」
這話問得那叫一個恰到好處,誰也沒逼你打針,但又比拿槍頂著你,還叫人難受。
就像《我不是藥神》臺詞裡說的:
有病沒有藥是天災,有藥買不起是人禍。
得虧戲精斯基關鍵時刻穩住了智商,否則就要拍下錢包說,給我家孩子來一針!
只要攤上娃的事,有些家長的智商確實會很感人。
有位身高不到160cm的媽媽,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吃了虧,為了讓自己更高一點,她做了截骨手術。
對,就是把腿上的骨頭敲斷再接回去那種。
折騰了一番,自己長高了2cm。
有了兒子之後,她就想趁年紀小趕緊打增高針。
到醫院,她就說:
醫生,我們是來打那種長高針的,你給我們開點就好了。
二
增高針,就是所謂的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是一種肽類激素,可以促進動物和人的發育以及細胞的增殖。臨牀上生長激素被用於治療兒童生長遲緩和成人的生長激素不足,近年來,還流行用來防衰老。
這些解釋一點毛病都沒有。
有件事大家恐怕不一定知道,國內的增高針都被走私到海外了。
甚麼概念?
在斯基有限的見識裡,只有海外藥走私到國內的,還沒聽說過有中國藥走私到海外的。
這事雖然違法,但還挺值得得瑟一下的。
能被走私,說明這藥便宜,有療效。
前面說了,近年來流行用生長激素防衰老,這事主要是美帝的論文幹的。
雖然論文警告說不當使用也有可能導致副作用,比如男性化、心髒病並發癥、猝死。
但為了美,美國人的智商也可以下線,富豪、高級白領、運動員都想防衰老。
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售價不及美國產品1/3的中國生長激素成品,開始吸引買家的註意。
這類走私案後來還揪出了一個中國版「藥神」——金磊。
金磊這名字,斯基相信大家都沒怎麼聽說過,但不妨礙這人牛逼地存在著。
他是國產「增高針」第一人,把國產價格拉到了進口增高針的1/4。
當時走私案中雙方聯繫的信箱所有人指向了金磊,但據金磊解釋,信箱不是他本人在實際使用,而是經銷商和員工在用。
好了,斯基並不想破這起走私案,只想借此說說金磊和他的金賽藥業的封神之處。
三
所以藥是沒問題的,但要看到用在甚麼人身上。
生長激素是矮小癥的福音,但過量使用,也會造成嚴重後果。
斯基直接給大家上一段資料。
生長激素(HGH)如果過量使用持續太久,會產生肢端肥大癥,以局部骨骼過度生長為特徵,導致額頭、下巴突出與手指、腳趾過度肥厚的癥狀。生長激素分泌型的腫瘤好發於四、五十歲,鮮少在兒童身上發生,不過兒童一旦罹患這型腫瘤,將會過度長高,形成所謂的「巨人癥」。
新華社《新華視點》前兩天發了一篇報道——《身高焦慮就打「增高針」?危險》。
這篇報道發出之後,沒怎麼在「知乎」發酵,在「微博」發酵,倒是在「雪球」上發酵了。
股東們很激動,逮著記者一頓罵呀。
記者太無良了,為了低位吸籌,故意打壓上市公司。
以後矮小癥不敢打針了,記者負責麼?
《新華視點》是冒牌貨,不是新華社的。
股東雞凍,斯基也不是不能理解。
斯基就說金賽藥業吧,因為他家拿下了國內70%以上的市場。
金賽藥業屬於上市公司長春高新(000661.SZ),從去年業績來看,金賽藥業給上市公司貢獻了90%以上的淨利潤。
到今年7月30日,沖著增高針拿著 「長春高新」股票的有13.18萬股民。
再看一組數據:
2021年4月30日,長春高新的股東戶數只有6.258萬,到7月30日,股東戶數就達到了13.18萬。
2020年6月30日,機構持倉還有1164家,占流通股的近61%;到了今年6月30日,就只剩下314家了,占流通股已經不到20%。
再來看看股價,去年6月8日收盤,長春高新的股價到達了巔峰683.78元,到了今年8月6日就剩下278.04元了。
這把玩得多666,剩下13.18萬接盤俠,到哪說理去?
不得抓住《新華視點》不放麼。
今年5月,作為創始人金磊也減持套現了近40億人民幣,畢竟人家有10億的個人所得稅要交。
沒錯,個人所得稅10億,斯基一輩子都見不到這麼多錢。
四
其實吧,股東們也不必這麼緊張,人家《新華視點》的報道裡一直在強調「濫用」這個詞,沒說金賽藥業的「增高針」有毛病。
增高針這玩意即便不濫用,市場空間也還是很大的。
斯基給股東們保守地算算啊。
在國內有個標準:
只有3%以下的人才符合註射生長激素的要求。
全國大概有在校小學生1個億,3%就是300萬人符合;哪怕按美國標準的1.7%,也有170萬人符合。
按生長激素年一年人均打針4.27萬元估算,金賽藥業2020年58.03億元收入來看,也就覆蓋了13.6萬人左右,還有非常大的空間。
不過一年4萬多的費用,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都不是一筆小錢,何況一打就是幾年。
顯然,很多人等不及。
家長焦慮身高,上市公司焦慮市值。
一焦慮,做出甚麼事都不難理解了。
增高針濫用這事吧,《新華視點》還真不是第一個說皇帝沒穿衣服的小孩。 2016年5月,葉義言在自己的個人微信號上聲明:
早在兩年前,因自己反對被控股方控制的貝諾醫院對兒童濫用生長激素,已經被醫院強行辭退,被迫離開自己一手創建的長沙貝諾醫院。
葉義言是誰?
葉義言是一名兒科教授,從湖南湘雅醫院退休後創辦了長沙貝諾醫院。
聲明中提到的醫院控股方就是上市公司長春高新。
這些藥企的醫藥代表為「套牢」醫生提出「終身提成」這一招數。
只要是第一個給患者開生長激素的醫生,以後該患者終身使用生長激素產生的費用,廠家都按比例給該醫生發提成。
按照這個招數,醫生說服了一個患者打增高針,就等於占領了一個山頭啊。
如果醫生不排斥這種情況,那麼誰能拿下這些醫生,無疑就掌握了財富密碼。
這也是在「增高針」領域,進口藥沒幹過長春高新的原因。
五
這裡面的金礦啊,斯基想都不敢想。
斯基又想拿金賽藥業的財務數據出來溜溜。
2020年,金賽藥業收入58.03億元,淨利潤27.6億元。
銷售費用雖然沒單列,但整個長春高新的銷售費用是25.82億元。
而整個長春高新的銷售重心其實都在金賽藥業,這是誰說的呢?是他們自己在2020年報裡說的。
目前金賽藥業兒科、非兒科市場營銷團隊及配套服務人員3000人左右;
百克生物疫苗銷售推廣團隊100人左右;
華康藥業醫療和otc營銷團隊100人左右;
高新地產銷售團隊30人左右。
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也就是說,金賽藥業的收入幾乎是一半留給了利潤,一半留給了銷售。
金賽藥業,簡直是長春高新的搖錢樹。
長春高新1997年發行市值是7億元,到2020年巔峰時期到過2000億元。
所以啊,長春國資的投資眼光比合肥還早。
但眼光歸眼光,野心歸野心。
去年長春國資和金磊換股重組時,還搞了一出對賭協議。
承諾金賽藥業 2019 年度、2020 年度、2021 年度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分別不低於 15.58 億元、19.48 億元、23.2 億元。
要知道,金賽藥業2016 年度實現淨利潤不過 4.96 億元。
可能從海外回來的金磊曾經的確想圓中國孩子的長高夢,不過如今的他,可能也不想當甚麼救世主,只想賺錢。
文章最後,放上葉義言教授的一句話:
資本本身是沒有善惡之分的,你不能說哪一塊錢比另一塊錢更幹淨。但在醫療領域,不能以商業目的作為唯一目標。
來源 老斯基財經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